张娇鸿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北师大版教材中有许多篇主体课文刚好都是说明文,如《生命与水》《他发明了什么》《只有一个地球》……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类课文的学习还是没有底气,甚至兴趣不大……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说明文教学”做出几点思考。
许多语文教师对说明文教学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相关的教学体验比较薄弱,对说明文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在授课过程中也经常力不从心。大多老师在说明文教学中把握不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要么只是泛泛、生硬地讲说明方法,缺乏趣味;若说明文上得有情趣了,“说明味”又淡了。
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甚至有些同学还弄不清楚“说明方法”有哪些,总是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混为一谈。集中表现在阅读过程中觉得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本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
2.1 授之以渔,“范本”为先。在说明文教学时,可先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归好类型。就是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看所学课文属于说明文的哪一类。
(2)再读课文,解决字词。
(3)默读课文,根据类型探究。也就是按说明文的类型,看课文说明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
(4)抓重点词句,搞清说明方法。
(5)结合自己感受,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理解课文。
通过以上尝试,可以较大地提高说明文的学习效果。
2.2 比较分析,品味“语言”。尝试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体味说明文“准确、简明、周密、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说明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教学中可尝试把原文中用的关键词删改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照。比如在许多说明文中都会出现“大概”“估计”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是不是可以去掉?去掉了会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就会明白原文的语言更具精准性和科学性,去掉了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和作者的初衷,表达效果不如原句。
对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与平实,授课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两篇例文或不同文体的课文来赏析比较,这样学生得到的体会就会深刻得多。比如在学习完《奇异的激光》后,可引导学生与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进行对比,感受两种文体不同的语言特色,从而对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平实有更深的感知。
2.3 开拓知识,丰富视野。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若能将生活体验引入课堂,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的相结合,定能使课堂教学生发。比如在教学《生命与水》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内外资料的整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水的了解,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2.4 学以致用,尝试“练笔”。。说明文教学也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写作练习。从说明局部到说明整体,一点点地科学练习,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观察——写作的模式。可以尝试通过课堂练笔,巩固学生对说明文体的认识。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写写学习这一课后的心得体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也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方式写写:只有一个________,比如“只有一个月亮”等,学生在锻炼模仿写作的过程就是习得生成和拓展延伸的过程。
《沙漠之舟》《太阳》和《奇异的激光》这几篇主体课文刚好都是说明文,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如下——
3.1 激发情趣,生动导入。说明文以对事物的理性说明为主,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在教学《太阳》时,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来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时,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3.2 结合实际,生活入手。若能将生活体验引入课堂,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的相结合,定能使课堂教学生发。《太阳》是一篇科普著作,在上完这课之后可以让学生做个关于太阳的生活知识和实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交流,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有了切身体会,更全面、深切体会到说明文语言传达信息的作用。
3.3 创设情境,媒体助力。说明文中有许多科学术语、观点为学生较少接触,没有形象直观的概念。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说明文的学习过程,结合文本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把一味地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参与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如《沙漠之舟》中,让学生探究骆驼的身体特点时,可创设文本中出现的“大风和沙漠”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骆驼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也能适应的独特身体特点,使文本的学习体会更加深刻。
所以,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关键是要解读好说明文的文本特点及内容,做好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教学,并想方设法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力争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动脑筋,探求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