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小学 王黎燕
上半年参加一次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了一节沪教版五下的课《语言大师》。执教者自身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所教班级学生也比较有灵气,可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却是静止的,看似热热闹闹地读、划、写,其实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在“学习字词”环节,老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揭题后直接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让学生读,其中有:百病长(zhǎng)、讨不还(huán)、到老不长(cháng)、孩子要教(jiào)。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会读了,可是到后面再读奶奶的老话时,这些多音字“长”“教”“还”还是会读错;“聚焦老话,填写表格”这一环节对学生来说只是简单地重复,合作读、口头完成表格这样的环节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思维的拓展,没有学习的增效;最后的仿写环节,学生其实并没有很清楚地明白2~4自然段的写法,只是依样画葫芦地写了几句,而反馈评价环节的重要力气也花在了改错别字上,仿写成了浮在表面的一个走过场而已。
以《语言大师》这节课为例,笔者认为桎梏课堂学习真实发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教者提供的教学设计中,《语言大师》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整理、品味奶奶的“老话”,发现“老话”的无穷魅力;积累运用“老话”,了解“老话”的生活化特点,初步能给老话创编生活情境。稍加分析,不难发现,此目标的制定不够集中、定位不够准确。除了目标2有具体的路径外,其他两个目标都有失偏颇。
课前预习只布置学生读课文,要求不够具体、细致,以至于课堂上老师未能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进行有的放矢的引领,才出现字词回潮的现象。
在本课应用老话创编情境环节,由于评价标准不明确,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修改错别字上,失去了创编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发现他们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来制定教学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一课一得的教育理想。
(1)直面学情,确立合宜的学习起点
《语言大师》一课,考虑学生的真实学情来制定教学目标,就要把多音字读音的学习作为知识目标之一,要明确地知道为什么这么读,依据的方法是什么。因此,这一课的原目标1可以修改为:联系上下文理解奶奶的老话,结合意思读准多音字“教”“长”。
(2)建构支架,选择最佳的学习生长点
在教学中,如果能切实地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学习支架,就能更好地实现“让学”和“促学”。《语言大师》原目标3可以修改为:小组合作,通过比较发现2-4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仿照这一方法给第5自然段奶奶的老话创编生活情境。目标贴地而行,语文素养才能落地生根。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营造思维冲突的场,能使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一定的拓展。
(1)巧妙对接经验与事实
案例中片段一的多音字教学,老师可以巧妙地对接学生的原有经验和事实,对环节一进行优化,调整后的设计要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的学情充分暴露,学生在对“吃食不抢,到老不长”“小树要修,孩子要教”这两句老话中的“长”和“教”的读音的争辩中理解了老话的意思。这是一种有增量的学习,这个时候,学生是主动学习的探究者,辩证思维在认知冲突和矛盾中变得理性。
(2)自觉联结习得与运用
《语言大师》的环节一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老话意思的理解来推断读音,教师不去做明确的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辩论,然后出示字典解释或者通过发现押韵规律来推理读音,达到从学一个词语的读音的单一目标到学会一种辨析读音的方法,真正实现从“学会知识”上升到“学会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有深度的、有广度的,是真正的学习,是学生通过所有知识的融合得出的结论。
比较阅读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秘密,习得方法。
(1)阅读中比一比,发现表达的秘密
《语言大师》一课,环节二把学生放到中心位置的课堂,抓住了四个自然段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相同点都是先写什么情境,再写奶奶的老话,最后写老话的效果;也发现四个自然段的不同点,每一次奶奶的老话是怎么说的,用词不一样,比如“又冒出来了”“又和他搭上了”“又钻出来了”。这既是一种阅读方法的学习,也为后续的仿写打下了基础。通过相似构段的比较讨论,发现表达上的秘密,这样的路径设计让每一个学习的过程都充分、扎实地展开,都成为下一个学习环节的铺垫,课堂简约高效,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着。
(2)评析时比一比,提升迁移的能力
阅读中比一比这一环节能充分展开,那么评析时的比一比就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巧妙地运用比较,把阅读和表达融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仿写评析,学生有法可依,学习路径更清晰,迁移运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的课堂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益。
总之,语文学习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经历言语实践、形成语文素养的缓慢推进过程。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就要突破教师“教”的思维局限,把课堂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课堂上可感、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