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蕾,朱继华,王 晓
2011年教育部发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新的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明确提出以下要求,即“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1]。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在聚集人口与财富的同时,也聚集了风险,包括自然灾害、暴恐事件、生活避险、社会突发事件、意外事故、人为侵害等[2]。中小学生在遇到突发事故时往往不能做到有效避险,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小学生非正常死亡[3]。许多灾难与事故警示我们,学校体育理应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
本文选取事故案例,如下:
案例一:2014年3月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一起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29人死亡,143人受伤,其中40人重伤。
案例二:2014年12月31日跨年夜上海外滩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案例三:2018年7月5日,两艘载有127名中国游客的船只在返回泰国普吉岛途中,突遇特大暴风雨,分别在珊瑚岛和梅通岛发生倾覆,遇难者47人均为中国游客。
以上事故反映了大众缺乏安全意识、应急意识以及应急技能,所以在中学阶段体育课堂上科学系统的添加应急体育的教学内容十分必要。应急体育对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出了学生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需要从学生的意识和技能、校园管理和教师教育等方面共同探讨[4]。
我国学者对中小学应急体育做出许多研究。但以“应急体育”作为相关研究还未曾有过先例。
本文将初步得到的影响因素融入到问卷中进行进一步的考察。为了研究如何在学校体育课中提升中学生的应急能力,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并提出个人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5]。
应急体育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提高学生奔跑、攀爬、跳跃、翻滚、涉水等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力和能力来预防、消除或减弱突发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影响。
本文研究对象为江苏省南京市中学生,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资料的整理,运用问卷法对南京市弘光中学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并使用数理分析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表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为了明确南京市中学生对应急体育的了解情况,本文在问卷中设置题目调查中学生是否了解应急体育。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学生对应急体育了解情况(N=186)
表2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学生对应急体育的认识浅薄,绝大部分中学生对于应急体育是没有系统的认识的,学校的宣传以及体育老师的应急教育亟待提高。
对中学生认为是否有必要拥有良好的应急避险能力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学生认为拥有良好避险能力是否需要(N=186)
“你认为应急体育教育是否适用于中学生这一群体”题目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中学体育教学是否应该设置应急体育(N=186)
综合分析表3、表4,说明中学生对应急体育的了解不够深入,学校老师对应急体育有关教育也较少。中学生在应急避险时应该具备哪些要素的调查中,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中学生认为自身在应急避险应具备哪些要素(N=186)
针对具体的身体素质,设置“你认为应急体育应该具备哪些身体素质”的题目,结果如表6所示,对其他补充选项的整理分析情况如表7。
表6 中学生认为应急体育应具备那些身体素质(N=186)
综合分析以上两个题目,说明南京市中学生对应急能力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对身体素质的认识比较正确。
为了了解中学生对应急技能的掌握现状,本文在问卷中设置了“在遇到溺水时,你有把握使用游泳涉水技能自救和互救吗”“地面有危险或水位过高时,你有把握抓握住固定物、大件漂浮物或攀爬至电线杆、大树、铁塔、房屋建筑物的高处寻找机会逃生么”“地面危险时,你有能力将儿童、贵重物品、行李或应急食品等物品举过头顶或放置于高处么”“身处危险空间时,你有把握快速爬行或匍匐前进,利用紧急通道、备好的绳索、缓降器具或设施工具逃离事故现场么”四个问题。结果如表8、表9、表10、表11所示。
表7 应急体育应该具备哪些身体素质的补充选项(N=135)
表8 溺水自救、互救情况的自身评价(N=186)
表9 溺水时利用周边固定物或漂浮物逃生能力的自我评价(N=186)
表10 在危险情况下将物品安置于高处的能力的自我评价(N=186)
表11 身处危险空间时,逃离事故现场的能力自我评价(N=186)
综合分析表8、表9、表10、表11,数据显示在遇到溺水、地面危险等危险情况时,有把握依靠自己的应急能力逃生的学生少之又少。
如何在体育课上增强中学生的应急能力是本文的分析重点,本文在问卷中设置如下问题“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有没有针对应急能力安排对应的身体素质训练”“体育课上,老师会不会教你遇到突发状况的应急方法”“每节体育课,老师教授多少学生”“你觉得在体育课上培养中学生应急能力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结果如表12、表13、表14、表15所示。
表12 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应急能力安排身体素质练习的情况调查(N=186)
表13 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针对应急能力或意识的培养状况(N=186)
综合分析表12、表13,调查结果说明关于应急教育的漏洞较大,体育课需要加强应急方法的教授,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应当强制安排对应课程。
表14 体育教育每班授课学生数量(N=186)
如表14所示,有98%的学生所上体育课班级人数在40-50人之间,上课人数较多,教师在完成课堂任务教授体育技能的前提下,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吸收应急知识。
表15 针对学生应急能力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调查(N=186)
对表15进行归纳得出在体育课上培养应急能力主要困难有学生不重视、不配合、身体素质不好、体能不够、没有耐力、坚持不下来、容易受伤、缺少装备、器材、设施、学起来有困难等。
为了了解江苏省南京市中学学校的应急情况以及对应急体育的宣传情况,本文在问卷中设置“学校有没有进行过针对突发事故的演练”“学校有没有针对应急体育进行过相关宣传”两个问题。结果如表16、表17所示。
表16 学校应对突发事故的演练的情况(N=186)
表17 学校应急体育的宣传的情况(N=186)
中学生不能有效的避险的原因之一是中学生的应急能力比较差,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身体生理机能因素。中学生力量、速度和敏捷性等尚处于薄弱期。(2)运动技巧。缺乏游泳、攀爬等运动技巧。(3)心理和情绪调节。发生意外时,惧怕心理被放大,溺水者在水中盲目抓取,导致救援者和溺水者相继发生意外。(4)应变能力。例如火灾、煤气泄漏等,学生处理生活险情的应变能力不足。
提升应急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本身,仅仅靠外部的力量难以促使学生的应急能力增强。所有的方法、渠道、手段目的就是使学生本身对应急体育重视起来,主动提升应急能力。中学生对于防灾自救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耳濡目染,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全面,甚至吸收、秉持了错误观点。多数中学生对于应急教育持有不重视、不配合、不认真、不感兴趣的态度,认为学习与练习应急技能没有必要,并且学习起来较辛苦,不愿花费时间练习。而且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比较困难,身体素质、耐力、体能较差,在应急技能的学习、练习过程较乏味,且容易出现突发状况导致损伤。
应试教育下,体育课存在被其他主科占用的情况;中考体育考什么,体育课就教什么的现象广泛存在。应急体育的练习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中学体育课教师通常要教授40-50人,教师在完成基本的体育技能教学后,难以让每一位学生都高效吸收应急体育的相关知识技能。课程具有时间短、任务重的特性,若将应急体育内容有针对性、高效的融入课堂,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极高。
学校是学生应急技能学习的大环境,学校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应急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在管理方面充分发挥能动性,鼓励师生共同重视应急体育,确保每位学生在应急体育练习过程中有完善的装备、器材和设施,并且设计应急演练。四川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多次主持修理教学楼,使危楼不再有安全隐患。并从2005年起每学期不定时组织全体师生按照预定的疏散线路进行紧急疏散练习。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全校两千多名老师和学生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有序撤离至操场,并以班级为单位站好,仅用1分36秒,无人员在地震中伤亡。
俄罗斯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设定为计入毕业成绩的必修课,体制成熟健全。邻国日本,针对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定期举行避难训练,日本的中学学校普遍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健康知识、应急能力教育和演练,从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安全教育。我们国家2011年编制了最新的《体育健康与课程保准》其中明确地指出一定要使学生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但还是缺少独立课程或独立课程版块来培养中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应急避险能力归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并成为独立的应急体育板块是非常可行的。
在南京市应急体育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学生认为应急技能是重要的,应当将应急技能学习的内容加入体育课。大部分教师和学校都能认识到应急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应急教育存在诸多困难,主要体现于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不一、应急体育运动缺少自觉性、自律性;体育教师缺乏应急体育的专业技能培训、考核。中学生应急体育能力培养需要系统性、阶段性、长远性。给学生增设预防救护课程,学校需加强对教师的应急知识的培训考核,设置应急体育课程。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的应急管理研究所2007年曾提出了八项原则,被国际应急管理者协会采纳并向全球推广,同样适合于中学。八项原则内容如下:①综合化原则:对各种灾害、各阶段工作、各种影响、各有关方面进行综合管理。②针对性原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测、预防并做好应急准备。③风险驱动原则:根据危害识别、风险分析、影响评估的结果确定优先顺序,配置资源。④统一的原则:确保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统一,团结一致地推进工作。⑤合作的原则:建立并且保持组织、个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团队气氛、意见一致、沟通交流,促进合作。⑥协调的原则: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⑦灵活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应对挑战。⑧专业化原则: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和持续改进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学校应明确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长期的计划,分阶段的提升学生应急能力,形成学校独特的应急文化。学校应该设置规章制度强制应急体育教育进入体育课中,鼓励学生进行应急体育锻炼。鼓励师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建立考核机制,并对能够较好掌握应急技能的师生进行表扬奖励。
将体育教师作为应急技能的教育人,是进行应急体育教育的关键。体育老师可将应急技能与体育课课堂锻炼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应急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心理品质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调查发现,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应急知识、能力储备欠缺,学校应加大体育老师应急知识技能考核力度,把应急知识技能作为体育老师的必备项,聘请专业人士讲座、演示。学校可将应急体育能力教育与体育老师的业绩和奖励相挂钩,激励体育教师进行应急教育。
为了提高中学生应急能力,中学体育教学应该加入以下内容:应急意识教育,身体素质训练,应急技能训练。若体育课每节45分钟,应急意识教育、身体素质训练和应急技能的训练应占除去热身活动所占时长的四分之一时间约10分钟较为合理。
应急体育教育相比普通体育课,要求体育老师动作更到位、讲解更全面、易懂,在课程的设置上,体育教师应根据正确目标制定计划,分阶段训练,逐步提升学生应急能力。教师应对自然灾害、暴恐事件、生活避险、社会突发事件、意外事故、人为侵害等事故进行讲解、举例,并且将应对方法进行讲解。课堂中可适量设置小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应急体育锻炼兴趣。
此外,应针对不同的突发事故,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应急器具,包括灭火器、救生衣、逃生锤等。体育课外,中学生也应进行日常的训练提升基本的身体素质,例如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柔韧性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