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聚焦事关新时代杭州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探讨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各项工作的新抓手,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接近尾声,杭州重点围绕“十问”展开新时代解放思想大讨论。
一问:如何在服务借力大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中,全面提升杭州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二问:如何抢抓5G商用和产业化的新机遇,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三问:如何制定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赢杭州制造的翻身仗?
四问:如何更好借势亚运会筹办,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五问:如何持续放大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效应,全面提升杭州的人文优势和文化影响力?
六问: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
七问:如何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
八问:如何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走出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两山”发展新路子?
九问:如何强化全市一盘棋,破解发展、工作和政策碎片化问题?
十问:如何全面提高干部能力素质,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1 如何在服务借力大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中,全面提升杭州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市发改委:把握重点 再谋新篇
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实现新跨越的重大举措。作为长三角南翼的重要支点,杭州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准确把握当前的首要任务和主攻方向。具体来看,可以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把握科技创新重点,共建共享创新资源潜力
加强基础创新领域合作。积极对接上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共同争取布局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双向开放。联合开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研究,共同打造国际影响力基础创新策源地。
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合作。加快西湖大学、浙大国际科创中心、阿里达摩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加强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合作。建立长三角范围内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合作交流机制,鼓励互设创新“飞地”。
共建G60科创走廊。进一步提升G60科创走廊建设协调层级,在G60科创走廊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基础上,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加强统筹推进。
把握城市国际化重点,进一步扩大开放
共同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深化杭州、上海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联动,完善通关一体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发挥杭州数字贸易优势,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贸易创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片区联动枢纽。
加强国际会展协作。继续深化杭州与上海虹桥商务区合作协议,共同加快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虹桥长三角电商中心的设立和会商旅文体示范区联动平台打造。积极吸引上海品牌会展企业来杭举办会展、设立办事处、分公司等。
提升国际化城市功能合作。积极吸引上海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组织资源,争取上海外籍高层次人才签证办理、居留许可便利政策向杭州复制。接轨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积极吸引在沪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在杭设立分支机构。
共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做好杭州“最多跑一次”“移动办事之城”与上海“一网通办”对接,依托G60科创走廊机制进一步扩大两地通办事项和网点覆盖面。学习上海营商环境改善经验,主动对标找差距,共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把握产业协作重点,推进产业融合互补
打造产业协同平台。充分发挥杭州钱塘新区“通沪苏、达甬舟、联嘉绍”的区位优势和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产业主平台作用,加强与上海和其他长三角城市在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领域协作,努力打造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示范区。
共建数字大湾区。共同加快5G商用和相关产业链布局。积极对接上海精细化城市治理经验,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基于5G物联的“城市大脑”在多领域多场景应用,探索建立跨行政区数字经济赋能方案,合作共建数字杭州湾核心区。
对接上海金融资本市场。推动杭州金融科技中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接,钱塘江金融港湾与浦东金融集聚区对接,杭州实体企业与上海高能级金融资本市场对接。抓住上交所科创板设立和试点注册制机遇,争取上交所在杭州设立浙江服务基地。
市支援合作局:做强做大都市圈 深度融入长三角
杭州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金南翼,我们要把杭州都市圈作为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的基本盘,做强做大都市圈,打造跨区域合作新典范,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共建互联互通都市圈。打造多网融合的都市圈轨道网,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完善都市圈高速公路网络,实施都市圈“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建设一体化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促进空港枢纽、铁路枢纽和轨道交通站点、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的有序衔接。打通多式联运物流通道,推动空港、陆港、海港、河港和信息港融合发展,加快推动萧山机场空铁一体化发展。
共建创新活力都市圈。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和开放共享,实施杭州都市圈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构建人才发展共同体,探索共建国际高端人才发展平台,推动高技能人才跨区域联合培养。
共建产业协同都市圈。共同做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全面打造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统筹先进制造业生产力布局,高起点谋划“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合力打造一批产业合作平台,打造梦想小镇联盟,加强毗邻区域的合作开发。
共建魅力人文都市圈。共同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深化世界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等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共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地。共建世界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共同打造世界级黄金旅游风景线,共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共塑共推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做精提升“江南绝色•吴越经典”品牌。
共建绿色美丽都市圈。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共保格局,共筑皖南—浙西—浙南生态屏障,强化钱塘江流域保护发展,高质量建设淳安、开化特别生态功能区等。深化生态环境治理联防联控,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的攻坚战和巩固战。健全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建立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共建开放包容都市圈。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标准统一互认机制。推进信用一体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信用免押金都市圈”。助推新兴金融中心建设,协同探索新金融生态圈。协同推进高水平开放,引导都市圈企业携手“走出去”、联合推动优势产能海外布局。
共建品质生活都市圈。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协作联动,推进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的相互开放。探索构建同城化公共服务体系,扩大都市圈政务服务事项 “掌上办理”、民生事项“一证通办”覆盖面。
携手深度融入长三角。共同构建全方位接轨大上海新格局,加强杭州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协调联动。共推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创新发展高地,共建现代化都市连绵带,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加强与合肥都市圈联动。推动跨市区协同发展,打造一批全方位融合、一体化发展协调板块,加快建设杭绍、嘉湖、杭嘉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微建议
“杭州经济发展不仅要与上海错位,内部区县、平台之间也要全市一盘棋进行统筹错位发展,避免内耗。”
——钱塘新区河庄街道区域发展办公室 赵云青
杭州在深度融入长三角过程中,错位发展是关键。一方面,要与上海形成错位,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财引税模式,并借力上海引进全国顶尖的教育、医疗等服务业资源,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内部区县、平台之间也要全市一盘棋进行统筹错位发展,避免内耗。尤其在考核机制上,不能只看数字,更要看地方是否按照全市规划布局在发展。
“积极与上海专业智库对接,深入了解与上海区域合作的机会。”
——拱墅区发改经信局经合科 季加佳
要将接轨上海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找好自身定位,把握好战略推进格局,并积极与上海专业智库对接,深入了解与上海区域合作的机会。此外,要紧盯列入省、市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库的项目,明确阶段性主攻方向、突破口、责任分工和进度安排,制定“施工图”“时间表”,确保各类合作事项能落地、快实施、早见效。
“建立长三角城市人才服务机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长三角地区人才服务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杭州人才市场综合部 方靖
建议建立长三角城市人才服务机构协调联动机制,制订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和办事流程,出台统一的人才合作规划、人才发展策略和高级人才目录,互设人才服务机构业务代理,从而消除各地人才政策的恶性竞争,实现各地人才服务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 如何抢抓5G商用和产业化的新机遇,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高新区(滨江):“三个面向”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在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2018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中,高新区(滨江)在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政府与社会化五方面的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总指数为148.4,位列全省89个县(市、区)首位,成为“浙江省数字经济最强区”。
新阶段,高新区(滨江)将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破解我国在关键核心领域被“卡脖子”困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创造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原创成果;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引领世界发展趋势的未来产业、前沿产业和变革性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以数字技术赋能新一轮新兴产业培育。抢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产业发展先发优势,以原创孵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下一步,高新区(滨江)将着力于巩固壮大数字安防、通信设备、物联网、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端的广泛应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中心。
以数字场景赋能新兴技术转化落地。新经济时代,场景为王,应用场景将成为培育数字经济的试验场。下一步,在滨江物联网小镇试点的基础上,高新区(滨江)将推动数字化智能园区、数字化小微企业园的建设,并加强数字技术在交通、医疗、教育、社区治理等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和实践,推动新一代网络技术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加速数字技术落地转化。
以数字治理赋能产业创新服务链升级。数字政府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的着力点,是引领数字时代政府改革与治理能力建设的突破口。下一步,高新区(滨江)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将全面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零见面”,并继续全面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协同办公”,推进一批数字治理智慧应用,打造全国数字化城市治理方案的输出地。
市科技局:为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贡献“5G”力量
近年来,杭州市在5G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上下游产业布局和5G典型场景应用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杭州市科技局作为全市科技创新主管部门,将充分发挥科技在5G商用和产业化的重要作用,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主线,在5G产业发展政策、平台、企业主体和研发投入等方面综合发力,为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贡献“5G”力量。
优化5G产业政策体系,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环境。高水平建设杭州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立人工智能专家咨询委员会,将5G产业发展作为杭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发展方向,增强全市数字经济统筹协调发展能力,有效提升杭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环境。
打造5G产业发展平台,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一批“创新型、高产型、生态型、融合型、服务型”5G产业园,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服务能力,研究谋划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加大专业化“双创”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孵化生态链。着力推动余杭区中国(杭州)5G创新园、萧山区中国(杭州)5G创新谷等产业平台建设,推动5G行业创新创业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全市数字经济产业提供5G样本,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生态。
▲ 第六届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 李忠/摄
加大5G企业主体培育,增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按照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和“雏鹰计划”培育工程,将“市高企”纳入“雏鹰计划”企业培育体系。扩大科技企业培育基数,着力做强企业研发机构,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增强5G企业主体发展能力,增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动力。
加大5G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能力。实施“三名工程”,引育并举,发挥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科创重器作用,有效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发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引智计划、省海外工程师等各类招才引智工程效用,集聚全球高精尖人才。实施一批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力争实现在5G基础设施、典型应用等方面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5G产业研发能力,提升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能力。
▲ 5G科技产品展在杭州举行
▲ 网易严选线下体验店
▲ 口碑网无人餐厅
▲ 天猫国际线下体验店
市商务局:推进新零售发展 助力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
杭州市是新零售发展的策源地,是各类新零售业态的创新地,建成了全球首家刷脸支付肯德基万象城店、全国首家天猫国际线下体验店、天猫母婴室、口碑网无人餐厅、网易严选线下体验店,挂牌天猫小店数量全国第一。
随着零售模式变革的提速,各种新零售业态层出不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从线上走到线下模式,如阿里的盒马鲜生、永辉的超级物种、网易严选旗舰店、阿里天猫国际线下店等。二是从线下走到线上模式,如联华华商的鲸选、物美的小而美等。三是其他模式,如五芳斋的无人餐饮店、久加久滨江体验店等。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杭州已建设本地生活服务(口碑)街7条,其中萧山市心中路口碑街,仅“五一”小长假短短四天时间就吸引人流量达3.33万人次,累计实现交易额326万元;新铺设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能POS机2000台套;全市开业盒马鲜生门店10家,杭州天猫小店达到400家。
新零售的介入为传统零售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如联华华商推出的联华鲸选App,总用户达48万人,注册会员100万余人;杭州百货大楼开出的新零售业态店银泰西选,开业一年销售额达4700万元,超过同行业绩两倍;杭州老字号知味观开设新零售体验区,仅30平方米的面积,就实现了日营业额近2万元。
目前,杭州正在研究起草《杭州市新零售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未来要做好“新零售”这篇文章,进一步发挥其对消费升级的新引擎作用,还需要在技术创新、数据共享、监管优化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鼓励技术创新向高端延伸。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深度运用5G、生物识别、虚拟现实等技术拓展互动消费场景、实现成本压降。鼓励产学研用紧密协作,建立新零售产业联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商用。
二是推动数据资源开放,鼓励企业加强合作。推动政府各部门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数据共享、流通、保护相关标准。鼓励企业与政府间加强数据合作,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提升新零售布局、营销、服务能力中的作用。
三是优化政策监管体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从政策层面鼓励新零售技术和应用创新,探索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形成线上与线下互补互动的局面。
微建议
“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需要城乡统筹发展。”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邱关海
201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并发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浙江省启动了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并已着手制定《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应加快推进杭州创建浙江省数字乡村示范市的申报工作,在乡村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融入数字化元素。
“把握5G发展先机,关键在于三个‘引进’。”
——西湖风景名胜区信息中心 王利军
首先是引进人才。结合杭州实际,大力引进、培养真正懂5G、会5G、用5G的人才。其次是引进应用。要以允许试新、试错的姿态,大力发展5G应用场景的落地,确保5G应用走在前列;再次是引进资本。建议不断深化与5G产业资本、运营商以及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合作,增强产业造血能力。
“抢抓5G机遇,设施是基础,平台是依托,项目是关键,人才是保障。”
——拱墅区发改经信局工信科 计凯
设施是基础,要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将5G基站站址、机房及管线、电力等配套设施同步纳入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平台是依托,要加快建设5G等数字经济产业平台,围绕5G产业链加强细分领域空间布局的统筹协调。项目是关键,要加快拓展5G应用场景,积极推进“5G+计划”,打造一批试点示范项目。人才是保障,要吸引5G等数字化高端人才来杭创新创业,加快构建相关产业人才队伍。
3 如何制定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赢杭州制造的翻身仗?
钱塘新区:打造杭州制造业发展最大增长极
近期,杭州推出“新制造业计划”,计划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00亿元,年均增长10%。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再造杭州发展新优势。为深入贯彻全市“新制造业计划”,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钱塘新区设立目标,计划到2025年,全区制造业的经济规模大幅攀升、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努力实现规模总量倍增、质量效益倍增、产业投入倍增、创新能力倍增“四个倍增”,成为杭州湾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具体实施六个方面行动:
实施优企领飞专项行动。全面实施“领飞计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头雁”“雨燕”“雏鹰”“凤凰”企业。支持企业做大规模,深入实施“鲲鹏计划”,并鼓励企业持续增长,鼓励企业上规升级。大力扶持单打冠军,对国家、省级、市级认定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实施平台强链专项行动。做强产业主平台,聚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不断强链补链。打造优质特色小镇,把医药港小镇打造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高地,把大创小镇打造成为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柔谷”。做精做特综合保税区,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及总部经济建设,构建跨境电商综合生态体系。
实施创新引领专项行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奖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引导创投机构、专业团队创办或参与众创空间、孵化器、小微企业园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鼓励名校名院名所在新区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技术转移机构。
实施数字赋能专项行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分类分档支持,对重大投资项目,经管委会审定,实行“一事一议”重点扶持。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实施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2019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70%以上,2020年实现全覆盖。
实施全域亩均专项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推进用地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全覆盖,实施差别化政策。强化产业用地监管,对新区工业用地总量实行底线管理,支持企业“零土地”技改,加快下沙区块有机更新,支持工业企业在配套设施用地上自建职工租赁房和人才租赁房。
实施最优营商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放宽企业注册登记条件,推进企业开办全流程“一日办结”。深化落实减税降费措施,抓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对煤改气企业继续实施优惠气价政策。完善亲商助企服务机制,强化“管家式”服务,完善钱塘新区亲商助企服务机制,打造“投资之家”平台,建立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激励机制。
萧山区:实施“四能行动”再出发 开启萧山制造新征程
萧山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总抓手,根据市委“新制造业计划”和区委“创新强区”的总要求,针对制造业总量、增速、投资不足,转型升级任务重的情况,深入实施“四能行动”,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区、产业数字化示范区、民营企业活力引领区、新制造业总部集聚区,推动新时代制造业的赶超跨越。
聚焦发展主体,实施筑基强能行动。一是千方百计强企业。从优化机制入手,构建“总部+研发+产业基地”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打造细分行业“单打冠军”,抓好工业企业“小升规”培育,确保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扎根萧山。二是千方百计扩投资。推进省市县长“152”工程建设,紧抓未开工项目前期,督促已开工项目竣工,破除进度滞后项目堵点,构筑制造业新增长极。三是千方百计稳外贸。加快落实贸易摩擦的应对之策,发挥中信保的护航功能,助力企业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确保外贸出口平稳增长。
聚焦梯队建设,实施产业育能行动。一是做精做优主导产业。以龙头带集聚,以协同促集群,形成化纤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零部件等千亿级优势主导产业。二是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锚定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5G应用及生物医药,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培育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体系。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全市率先实现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全覆盖,推动土地、用能、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
聚焦科技创新,实施数字赋能行动。一是推进产业数字化。牢牢抓住“信息技术”这一最大变量,开展“十百千万”行动,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激发新的制造动能。二是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支持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北大信息技术高研院、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增强科技源头补给。三是建设人才强区。牢固树立“人才为王”理念,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参天大树”,招引青年人才、优秀毕业生的“种子树苗”,形成“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
聚焦空间布局,实施平台聚能行动。一是坚持平台主导。发挥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制造业主阵地作用,加大退低进高、退二优二力度,建设新制造业总部集聚区。二是坚持载体引领。加速“4286”创新载体建设,确保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打造制造业发展新高地。三是坚持园区提升。着力镇街工业园区改造提升,集中新建一批小微企业园,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市经信局:全力以赴打赢杭州制造翻身仗
制造业是杭州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源,是杭州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市经信局作为产业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全市“新制造业计划”推进大会精神和若干意见要求,通过“补短板、促融合、育企业、提质效、强平台”五措并举,积极探索制造业突围之路。
狠抓传统试点,补齐产业短板。全面推进省市区三级17个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召开全市工作现场会,开展专项工作督查,全面落实年度工作任务计划。省级试点中,萧山区明确了“1+4+X”产业发展布局,以产业集聚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为方向,在益农镇规划建设了10.8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平台,荣盛集团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项目已启动就绪,恒逸集团高性能聚酯以及加弹项目已列入省重大产业预选项目,积极打造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国家高端纤维产业集群示范区”;富阳区造纸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杭州富春湾新城已腾退造纸企业70家,削减产能492.5万吨,占比64.8%,全力建设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建德市化工产业被列为第二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后,也加快出台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有序推进化工集聚入园等工作。市区试点中,经开区“五无整治、六个一批”行动,余杭区时尚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工作、建德小微园建设等经验做法,为全市提供了参考样板。
突出数字化改造,促进两化深融。全市统一实施100个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攻关项目,分区、县(市)实施1000个以工厂物联网为方向的推广项目、10000个基于“云端服务”的普及项目,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此外,积极鼓励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术改造。符合条件的工业用地容积率不设上限,放宽绿地率等指标限制;除创新性产业用地之外的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返还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加强企业培育,安商稳商富商。加大工业企业“小升规”力度,支持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对首次上规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上规后连续三年在规企业再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制定全市“拟外迁企业清单”并实施动态服务管理,及时掌握意向搬迁企业动态,尽可能将好企业、好项目留在市域范围内。同时,切实做好服务企业工作,积极协调“政府事务代表”制度,及时反馈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难题,进一步做好安商稳商工作。
深化亩均改革,提升发展质效。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制定实施意见,建立大数据平台,对全市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和规下用地5亩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综合评价;出台《杭州市分类帮扶制造业领域低效企业实施方案(2019-2020年)》,推动差别化资源配置,倒逼企业提质增效。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平台能级。做强做优工业主平台。按照《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2019年本)要求,围绕“一平台一特色、一园区一主业”导向,加快35个重大平台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小微企业园。依托各类园区和特色小镇,重点建设一批小微企业新兴产业基地,引导小微企业集聚,努力形成小微企业集群化发展态势。
市教育局: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制造业计划”实施
近年来,杭州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努力打造“杭州工匠”品牌和职业教育升级版,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对照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杭州“新制造业计划”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需求,杭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下一阶段,杭州市将聚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按照高质量发展和“两个高水平”建设的要求,对标对表硬任务,高标准谋划和制定职业教育改革新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级产教融合城市为抓手,以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激发社会办学活力为关键,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推动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统筹布局职业教育,推动教育与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实行教育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同步规划,以钱塘新区职教小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现有规划建设项目落地。实施杭州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按“一校一策”支持市属高职院校和骨干中职学校争创一流。建立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完善专业设置预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接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探索书证融通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积极构建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市属高校、在杭高职院校,贯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多层级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终身教育的融通。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产教融合机制,重点突破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引企入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制度障碍问题,建立健全企业参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助机制,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以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为重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围绕产教融合“五个一批”的项目创建,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教育型企业。
加大人才激励力度,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职业院校引进大师、工匠、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以及民间工艺大师等到校兼职任教,实施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试点,加大外聘兼职教师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打造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强化开放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实施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和服务民生计划,发挥职业院校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职工培训等服务。改革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收入分配政策,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
微建议
“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是‘新制造业计划’的重要实施内容。”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黄学
新型制造模式在项目准入中的服务前置等方式,以及率先开展工业用地出让过程的体制机制创新,都可以为制造业发展留足空间、争取空间、创造空间。随着新型建筑工业化、“地下城市”、TOD立体城市等城市建设模式的不断发展,深入大地、伸向天空的“未来工厂”或许能够成为现实。
“‘新制造业计划’的发展重点在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产业招商局 沈华强
“新制造业计划”应着重在这几个方面发力:对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要坚持“引”和“育”两手抓;对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则要通过“改造+提升”来提质增效;对“老字号”、传统特色产业要保护传承好;对“低散乱”企业和落后产能要全面整治,坚决淘汰。
“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大环境下,从传统的制造业逐步转型升级为新制造业是唯一的出路。”
——浙江华丰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杨建国
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新制造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是原动力。建议政府部门对制造业企业分层分级给予转型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资金奖励、土地支持等,并对企业转型升级予以科学技术方面的指导。
“发挥‘数字经济’优势,着力打造依附移动互联的新制造业产业门类。”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鲍泽成
杭州在推进新制造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着重打造依附移动互联的新制造业产业门类。同时,人才是“新制造业计划”中最活跃的因素,特别是高端的科研人才和技能人才。杭州应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人才优势,依托科研院所推进新制造业的产业培育和萌芽,依托职业院校推进新制造业的技能人才储备和培养,进一步推动“新制造业计划”。
4 如何更好借势亚运会筹办,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亚组委:共建国际赛事 赋能城市发展
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一方面需要城市国际化作为支撑,一方面也为杭州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
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体育赛事。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一批品牌赛事在杭落地,同时借力融入长三角行动,共同建立国际赛事、国际会议引进申办联动机制,坚持引进与自创相结合,打造杭州体育竞赛品牌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举办体育赛事。通过引进和培育有影响力的国际大型品牌体育赛事,为亚运预热,为杭州国际化发展赋能。
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办会专业人才。亚运会需要熟悉国际体育赛事的国际化体育管理人才,直接与外国专家和机构交流的国际化行政管理人才,以及熟悉国际法务、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和国际电子信息技术的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在组建亚运筹办队伍时,要出台国际化人才优惠政策,吸纳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筹办工作;通过统一培训、海外交流、对外挂职等方式,加大自身人才培养力度;借力杭州服务上海人才对接行动,推进两地体育专业人才交流与合作。
改进杭州城市公共场所外文标识系统。一方面,要增加外文标识的覆盖面,在体育场馆、交通道路、旅游景区、博物馆、商业场所等人流聚集区增设外文标识。另一方面,要使用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文标识,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制定外文标注规范,开展全面的中外文标识检查、清理和纠正工作,并进行常态和长效的监督管理。
促进杭州本土品牌与杭州亚运会品牌相结合。杭州既有以茶叶、丝绸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汇集了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拓宽合作渠道,创新赞助营销模式,使杭州本土产业品牌搭乘杭州亚运会的快车走向世界。
加快引进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既要改进杭州市内体育设施配备和管理,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也要完善城市排水、照明、公用电话、邮箱报栏、休闲座椅等公共设施,使之达到国际水准。既要建构更加符合国际化需要的政府工作机制和法治秩序,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与服务能力,也要改善杭州市内第三产业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进行培训,为杭州走向国际舞台、赢得世界青睐提供有力保障。
努力提高杭州市民国际意识与外语水平。在学校、单位、社区内组织丰富多元的外语培训,尤其加强对窗口行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市民整体外语水平。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文娱竞赛等,引导杭州市民积极参与亚运会的筹办,参与城市国际化建设。组建具备外语能力、了解海外文化、热情高效的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服务精神展现杭州国际化面貌。
钱江两岸 韩盛/摄
市建委:统筹整体规划 深化智慧城建
后峰会前亚运时期,杭州正举全市之力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在城市建设管理上,首先要定好位,找准路,提升城市硬件。
加强城乡规划管控和引导,统筹城市国际化整体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全过程,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围绕“先进、长远、超前、留白”四大原则,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来推进城市规划工作,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城市规划上要跳出“小杭州”,立足“大杭州”,从杭州都市圈的角度来审视杭州国际化的整体规划与推进。
深入推进城乡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以整治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为重点,全民参与,打造适合居住、工作、创业的优质环境。深入开展全市域河道有机更新,完善全域三级绿道慢行系统,不断提升市域河道滨水空间的公共效应和生态效应。促进城中村全面转型发展,统筹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打造中国未来社区的杭州样本。不断探索美丽城镇建设模式,打造新时代美丽城镇样板典范。深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不断提高城乡综合承载力。以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加强城乡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加快城市道路空间的有机更新,增强城市活力。积极推进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支撑和引导作用。继续向上向下要空间,进一步挖潜增加停车位供应。加快管线改造,解决“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现象。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地下空间成片开发,提高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率。
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不断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在城市管理上加快推进“机器换人”,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与城市建设管理服务融合,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全面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做好公共停车场(库)、新能源充电桩、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处理设施等与城市大脑的信息化接入工作,逐步扩展城市大脑应用领域。深化完善智慧城建系统,通过城市大脑平台(结合行业数据),及时掌握城市用地开发、人口流动、就业分布、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城建项目、交通出行等动态情况,实现城建数据的归集共享和可视化,打造“城建大脑”。通过城市有机更新,适度超前谋划布局智能基础设施,如5G网络、无线充电、无人驾驶传感器、智慧停车、智慧路灯、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江干区:对标国际一流 提升“三务融合”
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江干区体育中心将作为足球比赛项目的场馆之一。如何借势借力亚运会筹办,大力提升城市韵味、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成为江干近几年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坚持“一流标准建设一流场馆”,打造国际化标杆场馆。牢牢把握“后峰会、前亚运”特殊节点,瞄准全亚洲、全世界,积极展示江干文体新形象。今年4月28日,江干区亚运场馆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年底完成内部装修工程量50%。建议亚组委场馆建设部等专业力量多为江干区进行专业指导,在设计、建设、运行等方面,充分体现“一流、国际化”建馆理念,力争打造成为拥江发展的“新名片”、城市国际化的“新地标”。
大力引进和举办国际化赛事活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江干区先后举办了配套中国-中东欧16国文化部长论坛纳凉晚会、“情系钱塘”钱塘江民俗文化展演、钱塘江国际冲浪赛、万人毅行大会、TREK100钱塘江(杭州)公益骑行大会、The Color Run彩色跑(江干站)、中俄中小学生足球友谊赛、国际青少年艺术体操邀请赛等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赛事活动。特别是钱塘江国际冲浪对抗赛,今年有来自全球五大洲9支劲旅、近百名选手参加角逐,展示了钱塘江作为世界内河冲浪中心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冲浪运动已正式成为奥运会项目,将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首次亮相。钱塘江国际冲浪赛已经连续举办11年,具有较好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把钱塘江冲浪赛列入杭州亚运会的表演项目。
提高商务区“三务融合”水平,打造楼宇国际化承载功能。目前,江干经济发展处于“前亚运”的重要时机,经济国际化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对此,江干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形成了在党建统领之下“党务、政务、商务”三务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和服务模式,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辐射点,将政策、服务、文化等关怀送入企业,进一步提高商务楼宇国际化承载功能,打造一批配套管理完善的高品质特色商务楼宇。为了加速提升江干经济国际化功能,提升商务楼宇的入驻率和入驻企业的档次,建议通过亚运品牌的影响力,建立准入企业后备库,加强与跨国公司、规上企业等的联系,为海内外企业投资搭建重要桥梁。同时,要牢牢抓住亚运会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先机,全面提升钱江新城商务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楼宇内部智能化水平和物业管理水平,完善配套服务和设施,提升楼宇经济品质功能。
微建议
“以筹办2022年亚运会为契机,加快推进杭州国际化社区的打造。”
——西湖区委统战部 杨斌
首先,要做好国际化社区和未来社区的结合,通过打造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推进国际化社区的建设。其次,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使其具备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国际化便民服务的能力。再次,要优化社区配套设施,注重商圈、休闲、娱乐等配套环境的营造以及后续的高品质服务。
“注重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
——杭州市建委发展研究处 富毅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开放性场所,是展现城市风貌特色和城市活力的重要节点,也是提升城市国际化生活环境的重要载体。借势亚运会筹办,建议进一步深化完善公共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和标准导则,结合未来社区等重大项目建设,通过有机更新提升街道、滨水、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国际化品质,探索创新立体复合用地的机制,推动公共空间功能的混合和高效利用,构建国际化生活场景。
“规划建设市级体育综合体,填补现有健身空白,在亚运会到来之际,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
——网友(昵称:云边小卖部)
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健身的意愿及意识逐年加强。建议杭州加快建设市级标准的体育综合体项目,可对标现在日益增多的商业综合体,以此模式打造全民健身中心。一体化、一站式、多元化的体育综合体理念,既是创新,也贴合实际健康需求。
5 如何持续放大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效应,全面提升杭州的人文优势和文化影响力?
余杭区:文化支撑发展 联动发挥效应
要持续放大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效应,全面提升杭州的人文优势和文化影响力,就必须深化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体系,让良渚文化的传承责任、文化辐射、综合效应不仅限于余杭、杭州、浙江,更属于整个长三角地区。
抓好机制共建。要让良渚文化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认同基础、精神动力和竞争优势,就需要突破行政壁垒,构建协调机制,打造文化协同发展的平台。可探索构建“1+X”的协作互动模式,“1”即组建长三角良渚文化传承发展专职合作协作组织,促进形成长三角良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X”即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良渚文化共同传承,探索建立长三角世界遗产联盟、博物馆联盟等专题协作组织,推动良渚文化成为长三角区域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推动良渚文化议题纳入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年度会晤的议事内容,探索制定江浙沪皖协同建设长三角良渚文化圈的规划纲要和合作路径,对区域内的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进行统一部署、科学规划。
抓好保护共推。做好良渚文化保护传承,基础是全方位抓紧抓实遗址保护工作。进一步提炼出大遗址保护“良渚经验”,把良渚古城遗址打造成良渚文化遗址保护的标杆地、样板地。全面加强保护联动,探索建立长三角良渚文化遗址保护研究联盟,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良渚文化的保护管理水平。探索创办良渚文化保护研究基金会,为科学保护与修复、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出版、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专业人才培养等提供稳定资助。
抓好文化共兴。良渚文化是承载长三角文化认同最为合适的文化载体。要探索组建长三角地区文化共兴博物馆联盟,积极以良渚文化主题开展文博交流、课题合作、文化互展等活动。同时,聚焦“文明圣地”定位,探索策划一系列有影响力、有仪式感、喜闻乐见的品牌文化活动。探索建立长三角良渚文化传承发展的会商制度,推动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加快形成良渚文化共兴发展的良性循环。
抓好产业共振。全面挖掘好长三角地区充沛的文化市场,大力推进良渚文化相关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化良渚古城遗址及其周边区域的整体谋划,集聚文化产业,发展文旅经济,形成规模效应。深入挖掘用好良渚文创大IP,依托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将历史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产业,更好地彰显时代特征、创新活力。
抓好成果共享。遗产保护传承是群众的事业,让群众享受遗产保护成果,才能更好地激发保护遗产的文化自觉。要充分考虑遗产地民生需求,扎实做好美丽乡村、五水共治、保护补偿等工作,维护遗产本体及周边生活延续性,激发当地群众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良渚文化资源转化路径,打造良渚文化特色旅游线路,为当地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注入源头活水。实行适当的就业倾斜,让遗产地的“原住民”实现稳定就业、参与遗产管理、共享保护成果。
市园文局:做好“保护、深化、互鉴”三篇文章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作为全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全程参与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工作。下一步,市园文局将着力做好“保护、深化、互鉴”三篇文章,全面提升杭州的人文优势和文化影响力。
“保护”,就是要做好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完善良渚遗址保护规划、日常管理制度、监测管理体系,确保良渚遗产保护的各项“规定动作”到位,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我们将利用西湖和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和遗产监测的宝贵经验,协助余杭区、良渚遗址管委会不断完善遗址保护规划和日常管理制度,优化良渚古城遗址监测管理体系,开展日常遗产监测预警和巡查监管工作,让监测工作在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有效作用。同时,根据世界遗产组织和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我们将指导良渚遗址管委会积极做好每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年度监测报告》和六年一次的《世界遗产定期报告》,确定遗产保护的各项规定动作到位。
“深化”,就是深化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三大遗产的联动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积极谋划推进南宋皇城、钱塘江古海塘等遗址综合保护和利用,打造世界遗产群落。接下去,我们将重点开展南宋皇城遗址圣果寺区域的考古发掘和综合整治工程及《杭州市钱塘江古海塘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此外,我们还将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拥江发展”两大主题,打造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升级版”,重点保护和活化利用沿江和革命旧址类的农村历史建筑30处,更好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珍贵的文化基因生生不息。
“互鉴”,就是做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与意大利维罗纳老城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利用学术沙龙、遗产图片展、国际论坛、游学互访、运河庙会等活动载体,推动杭州和维罗纳两个世界遗产地之间遗产保护资讯、理念、技术、人才的互学、互鉴、交流、互促,全方位提升两地文物和遗产保护工作水平,从而助力两地文化的推广、开发和共享的国际合作。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彰显特色优势,助力杭州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努力实现遗产保护传承和城市发展的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微建议
“加快推进文化兴盛发展,走‘集成+融创’模式。”
——上城区紫阳街道人大工委 林国平
要把遗存、记忆等小而散的文化元素联成有机整体,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功能与经济效能相互融合,并运用创新手段加以实现。处理好挖掘与展示的关系、还原与重塑的关系、开发与活化的关系,讲好杭州故事,展示杭州魅力。
“以传播良渚文化为契机,推动杭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杭州》杂志社 林乃炼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如果二者能够相融相通,合二为一,必将产生一种新文化。为此,杭州可以更加有作为——站在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上,以传播良渚文化为契机,重新构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文化,使杭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用现代语言讲好良渚故事,打造有杭州特色的‘跨界网红’良渚博物院。”
——共青团杭州市委基层工作部 徐宇
打造良渚文化IP,创新博物院运营,用现代语言讲好良渚故事。以良渚文化为背景,打造系列图书、系列电影、系列游戏,将良渚元素、杭州元素融入其中。早在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就创下了15亿的营收,我们也可以借鉴其创新运营模式,打造有杭州特色的“跨界网红”良渚博物院。
6 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
市民政局:提升居家养老品质 共建共享幸福养老
提升养老品质是民生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杭州市民政部门完善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能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提升,让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后来人有可期未来。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齐配强
形成居家养老设施“1+N”体系。即1个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挥辐射示范效应,进一步统筹资源,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合理配置辖区内N个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定位,真正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补充。推动养老设施分层分类。推动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质扩面,实现基本有效覆盖,同时统筹推进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嵌入式养老机构、老年食堂、康复护理机构、等养老设施建设,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向全方位、全过程、相衔接方向发展。全面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鼓励普通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加快形成统一的适老化改造工作规范,建立适老化改造清单。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精准便利
提升颐养服务标准和体系。优化居家养老需求、服务、设施、人才等政策保障要素,增强养老供需信息对称性,老年人通过社区就能便捷了解有关养老的政策、设施和服务。提升颐养服务市场和行业。大力培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增强市场发展的独立性和“造血功能”。引导社会资本向养老服务领域流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体系。提升颐养服务人才和队伍。配齐配强镇街、村社两级基层为老服务管理专职人员,落实好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确保基层为老服务有人指导、监督和管理。加快培养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的社会工作者和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实现便利可及、针对性强的助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支撑智能便捷
升级“互联网+养老”平台建设。以社保卡(市民卡)为统一载体,运用大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智能管家服务,根据老年人户籍信息和身份信息自动匹配养老服务政策。依托智慧终端完善紧急救援系统,确保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安全、安心。通过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形成“城市养老云”,市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与多个示范街道联动,形成1+X立体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试点。持续推进实施“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服务试点,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积极引导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精准、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建设。试点实施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参照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对老年人家庭安装必要的硬件设施或进行相关改造,由有资质的养老、健康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24小时健康状况监测管理和上门照护服务等,有效减轻家庭长期照护压力。
市卫健委:构筑健康杭州“同心圆”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近期专题调研卫生健康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创新和强化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理念,市卫生健康委围绕“护健康、保基本、促特色、争一流”的基本思路,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全面推进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
把握节奏善谋划。要处理好管理中主次关系、当前和长远关系,区分轻重缓急,把握工作节奏,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工作。不能“埋头拉车”,要善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跳出具体事务从更高层次谋划和思考,才能走得更好更远。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谋划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健康杭州建设。
围绕中心促健康。要在“大健康”发展的澎湃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杭州卫生健康事业的新一轮跨越发展,真正发挥好健康促进者的作用。转变大健康的观念,树立大融合的理念,牢固公益性的概念,夯实保基本的意念,推进促特色的动念,坚定守底线的信念。以健康杭州建设为统领,秉持大健康工作理念,顺应开放化发展和老龄化趋势,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卫生健康技术服务转型和队伍建设转型,努力打造健康中国实践样板,着力构建与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立足实际保基本。要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密切联系基层,充分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在全民健康格局构建中的战略地位,激发基层一线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优更好服务。要聚焦人民健康,迎接老龄化加剧的社会挑战,紧扣开放办医这个重点,做强做优医疗服务,并妥善处理好市级医院与省级医院、公办医院与民办医院、市级医院与区县(市)医院以及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对关系。
借梯登高出特色。要在新形势下借势借力、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在差异化发展、靠错位发展中实现换道超车。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的市校合作,开展以共建浙江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等形式深入合作,依托浙大附属医院品牌、优质医疗资源和科研人才平台,在打造医学高峰、建设特色学科、申报科研项目、加快人才培养等方面主动融入,积极作为,确保合作共建取得实效。要关注城市大脑卫健系统建设、驾驶舱场景丰富、“最多跑一次”改革、“医学高峰”计划、公共卫生保障、公立医院党建等重点领域的工作谋划,要深入研究、大胆设想,找出落地路径。
守望相助争一流。要以全系统效率提高、效益提升为目标,树立市属单位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协作,实现资源要素优化整合,迸发内部活力。要加强系统上、下、内、外融合,将健康融入所有,充分调动人、财、物资源,构筑健康杭州“同心圆”。
微建议
“应该在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和医疗方面着重发力。”
——桐庐县财政局行政事业科 王向军
教育方面,应健全城区优质学校与周边区、县(市)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择优选取城区顶尖教师、周边优秀教师代表每年开展定期向下和向上结对交流,安排绩效工资实行竞争性分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医疗方面,应鼓励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组建专科联盟、建设分支机构、远程医疗协作、“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方式,辐射带动杭州周边区、县(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应在公共服务需求管理、供给方式、财政体制等层面,进行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
——西湖区蒋村街道 陈磊
首先要精准对接公众公共服务需求,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服务,“解码”公众需求,让公共服务留有温度。其次要以激励制度提升公众参与度,通过积分兑换实物或提供便民服务等激励手段,鼓励居民充分表达需求,显示其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偏好。再次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打造品牌效应,探索众包模式的公共服务供给。
“引入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需求前置评估机制,确保公共福利资源能够覆盖到最需要的人。”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但志婷
目前,大城市养老优质资源稀缺依旧是养老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建议杭州效仿上海、广州,引入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需求前置评估机制,由第三方社会组织对老年人能力、医疗照护需求、疾病状况、社会支持和个人意愿等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其进入公办机构入住轮侯、享受政府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等财政资金的依据。第三方社会组织人员资质、评估流程、评估标准需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审核认证。
“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要积极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下沉、基础设施向基层延伸。”
——西湖区转塘街道 田建军
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应坚持普惠均等、公众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化的理念,积极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下沉、基础设施向基层延伸。同时,应扩大和鼓励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第三方机构、社区居民等参与建设,切实打造一批政府、社会、居民都认同的公共服务项目,如兴办高质量养老、教育、文化等服务机构,引进和培育更多名师、名医、名匠等优质资源。
7 如何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
市城管局:城市大脑助推城市管理精细化
近年来,杭州市城管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指示精神,在城市管理领域大胆应用科技手段,助推城市管理精细化。尤其是2018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大脑建设的总体部署,全力推动城市大脑城管系统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推进“先离场后付费”服务,破解“停车难”难题
为破解城市管理中的“停车难”问题,杭州率先推出了“便捷泊车•先离场后付费”服务。截至11月10日,全市3055个停车场库(1783个停车场、1272个道路停车点)、85.5万个泊位数据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其中,819个停车场库、1272个道路停车点、33.5万个停车泊位开通了“先离场后付费”服务,系统注册用户达42万。为实现最大惠民,市城管局正在不断完善系统,已在高德、百度、“贴心城管”App发布了497个停车场库的忙闲信息,推进全市车位“一点达”。下一步,市城管局将围绕管理、服务、付费、决策、运营“五位一体”核心功能,深化场景建设,着眼系统长效管理。
汇集城市管理全要素,推进“一盘棋”管理
按照“四个一”(一个部门牵头、一个整体、一网打尽、一目了然)要求,汇集城市管理各行业监管数据,推进“一盘棋”治理。目前,已汇集26个行业监管系统、32亿余条数据,通过城市运行“人、事、物、服”等实时数据,全面反映杭州城市管理实时运行状况。用好“人”,充分利用城市管理工作力量和资源,包括城市管理各支队伍在岗信息和各类作业车辆信息;处好“事”,及时通过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执法巡查、市民上报、智能视频等各种渠道发现的各类动态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管好“物”,管好用好城市管理所涉及的道路、桥梁、河道、广告等各类基础设施的静态数据以及动态信息;全心“服”,全心全意做好“最多跑一次”服务和城市管理各类便民服务。
聚焦城管运行核心指标,推进“精准化”治理
立足“城市大脑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市城管局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城管运行重要指标梳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判,提高城管预测和应急处置能力。一是数字城管运行指标。通过梳理数字城管事件发生情况、及时解决率、区域运行情况等核心指标,构建数字城管综合运行指数,科学、全面、细致地评价问题处置情况,保障城市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解决。二是市政设施运行指标。包括排水、管线、桥隧等运行指标。三是公用监管指标。包括城市供水、节水、燃气、公共自行车等运行指标。四是固废监管指标。包括垃圾清运、垃圾处置、处置场周边环境监测等数据指标。五是市容监管方面。以广告管理为例,把普查掌握的户外广告情况和审批数据进行关联碰撞,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广告;以“联网联控联播”的模式,将户外电子屏接入监管平台,实现对联网户外电子屏的统一管控。六是市民服务方面。通过“贴心城管”App运行数据,了解最受欢迎的服务项目,针对性完善服务体验,推进便民服务精细化;借助“市民爆料”运行数据,了解市民关心的重点,实现针对性强化管理。
市数据资源局:让城市会思考 让生活更美好
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杭州城市大脑通过建立起一个城市大脑中枢系统,为实现“三化融合”发展提供重要路径,为实现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打造“杭州样板”。
精准谋定做什么
杭州城市大脑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领域为根目录,构建了一张脉络清晰的树状图。建立“五三一”架构体系,其中“五”是指“五个一”,通过城市大脑要打通一张网、做大一朵云、汇聚一个库、建设一个中枢系统,目标就是做强一个大脑。“三”是指“三个通”,即市、区、部门互联互通,中枢、系统、平台互联互通,政府、市场、企业互联互通。“一”是指要把城市大脑建成一个新的城市基础设施。
2018年12月底,杭州城市大脑发布城市大脑(综合版),推出交通全域应用等9项举措。2019年7月,杭州城市大脑推出舒心就医、便捷泊车等9个重点应用场景。2019年9月,杭州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上线运行,形成11大系统、48个场景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政企联动成合力
杭州城市大脑通过中枢系统实现数据融通,有效调配公共资源,用全新方式治理社会、服务民生、管理决策,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杭州城市大脑建设冲破政府部门之间的藩篱,逐步实现从数据协同到职能协同。
城市大脑打通的不仅是数据,还有部门、层级、城乡、理念的隔阂。12个市级部门单位、15个区县与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的企业组成工作专班,包括总体支撑研发的云栖工程院及市数据资源局牵头综合协调专班等30个专班的360多位常驻人员,进驻位于云栖小镇的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市国资委所属企业杭州市国有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更是联合科技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吸纳高精尖专业人才,设立了“城市大脑公司”,构建城市大脑的运营和管理主体。
打造城市数字化的“杭州样本”
我们将继续围绕城市治理、市民服务两大方向,基于城市大脑的算力、算法,开展研发与应用,全面打造城市数字化的“杭州样本”。
提高现有场景覆盖面和使用率。继续发扬克难攻坚的毅力和“钉钉子”的精神,确保现有场景全域覆盖和全域应用。
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五大领域,深入调研城市治理、市民服务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深化数字驾驶舱建设。在完成数字驾驶舱“仪表盘”建设的基础上,深化“驾驶”功能建设,加强算法研究,提升基于数字驾驶舱的分析决策能力。
强化能力和模式输出。建立和完善杭州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建设规范、接入规范,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探索创建城市大脑数据标准;总结固化杭州城市大脑专班建设、城市大脑有限公司运营服务保障体系模式,打造可输出、可复制的杭州城市大脑产品和应用模式。
多措并举保障数据安全。健全数据安全制度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安全企业技术力量,加快建设数据安全一体化管控平台;加强对系统开发、数据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管控,确保数据安全可控。
杭州城市大脑以数据资源优化城市资源,以数据驱动城市智能,以智能催生新的城市文明。通过数据,实现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让资源最优化,让治理更高效。
微建议
“城市大脑建设,要注重前期规划,不能照搬照抄。”
——淳安县公安局 胡金河
城市大脑建设要特别注重前期规划,充分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城市大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明晰自身存在的问题,超前谋划,周密研究。同时不能照搬照抄,比如在淳安落地实施城市大脑建设时,应结合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具体要求,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突出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平安建设等要求,在原先物防、技防基础上,实现“数字防”效果。
“建立完善的应用闭环机制,实现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主动发现和快速高效处置。”
——拱墅区数据资源局数管中心 施建伟
应建立完善的应用闭环机制,研究构建一套“问题识别—告警—处置—反馈”全流程应用闭环机制,实现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主动发现和快速高效处置。同时,立足已有场景打造新场景,比如努力打造一批教育、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监督、山林火灾等领域应用场景,并实现量身定制个性化数字驾驶舱,为各级各部门领导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城市大脑可结合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精细化管理。”
——钱塘新区新湾街道 李亚军
城市大脑服务城市,应着眼于便民和基层管理,可结合5G、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改造现有设施,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精细化管理。比如针对道路井盖、室外水管等实施数字化标签,一旦有异常情况可以第一时间传送到数据中心。此外,应将各地政府的大数据应用和数字化管理纳入考核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在城市管理中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应用,并从上到下加速打破部门界限,实现数据共享。
8 如何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走出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两山”发展新路子?
市生态环境局:纵深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战略
进入新时代,杭州将持续优化生态环境,高位推进新时期美丽杭州建设战略,率先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美丽城市建设典范,为建设美丽中国,为世界千万级人口大都市清洁美丽建设贡献中国智慧,走出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两山”发展新路子。
锚定目标,找准美丽杭州建设的实现路径
高质量推进“七美七城”建设,以自然美建设,打造“山明水秀、晴好雨奇”的和谐共生之城;以环境美建设,打造“繁星闪烁、碧水净土”的清新健康之城;以经济美建设,打造“创新活力、数字低碳”的绿色发展之城;以人文美建设,打造“文化炽盛、崇德尚俭”的生态文明之城;以城乡美建设,打造“精致大气、智慧特色”的美好宜居之城;以生活美建设,打造“富庶安宁、开放包容”的幸福和谐之城;以制度美建设,打造“改革创新、群策群力”的综合实验之城。
统筹规划,确立美丽杭州建设的分步目标
近期到2022年。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解决,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护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成为常态。
阶段到2025年(巩固提升、系统优化)。基本达到“七美”建设目标要求,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全面形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美丽建设先行示范作用突出。
中期到2035年。全部实现“七美”建设目标要求,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而共生,全面建成可望、可游、可居、可行的美丽杭州。
远期到2050年。具有与国际一流城市相匹配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自然宁静、和谐、美丽,生态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观念文化与城市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世界美丽建设标杆。
精准施策,抓牢美丽杭州建设的关键要素
筑牢美丽空间基底,增值自然资本。坚持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和谐共生之城。坚持全域景区化,构建“真山真水园中城”的全域大美格局。
加快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升健康环境品质。以“三五共治”为载体,提供高品质人居环境安全保障,让“西湖繁星”“钱塘碧水”“江南净土”成为美丽杭州的生动写照。
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经济绿色高效。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出发,打造杭州市绿色美丽经济产业体系。
加快城乡融合,满足人居美好安宁。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各领域,实现“城景融、设施优、出行易、居住适、乡风淳”的城乡美好人居愿景。
深挖人文情怀,浸润杭州美丽精神。着力建成文化兴、风尚好、人文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加快福祉提升,提升百姓幸福生活。打造健康城市格局,推进城市环境提升。建设和美生活品质区,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供给。
创新政策机制,打造美丽制度高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服务型政府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社会美丽建设共建共享大格局体系。创新改革杭州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制度优化创新,最终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桐庐县:持续发力优化环境 绘就青山绿水新画卷
围绕如何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走出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两山”理论发展新路子,我们提出以下几条意见建议:
坚持综合整治,铺就“最美画卷”
高举“美丽生态”大旗,顶端设计。要破除从传统的“GDP英雄论”审视发展,要从生态文明时代来审视资源发展潜力,坚定不移朝着“两山”理论的新路子走下去。
守住三条“红”线,严守底线。划定并有效管控城镇空间,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定标落地,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和长效管理,制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规划,实行正面清单管理。
优化生态保护规划,完善设施。强化生态环保规划的引领和控制作用,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法不手软,精准打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部门、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加大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从实际出发建立监测与监察联动机制、全员执法制度、企业约谈制度、挂牌督办制度等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
环保倒逼转型,成就“美丽蝶变”
精准转型,腾出绿色产业发展空间。以最严格准入、最严格监控、最严格治理、最严格执法、最严格制度逐步关停“散乱污”企业,提升环境违法成本,倒逼落后产能不得不转型。
提升效益,实现有效资源收益最大化。坚持“亩均论英雄”,实施工业平台亩均效益提升计划,大力提升改造工业园区。实施投资项目“标准地”改革。
品质至上,强化特色绿色产业竞争力。秉持“不以规模拼大小,而以精致论高低”的原则,积极实施绿色特色产业,寻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最佳结合点,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深度“融合”。
践行生态文化,促成“美丽意识”
结合活动,提升百姓生态环保意识。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等宣教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宣传。
融入日常,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倡导绿色出行、生态旅游和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培育绿色消费观念;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深化建设道德讲堂,推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
增设场所,展示生态文明价值。建设综合性、体验式、实践性的生态文明教育馆、低碳生活体验馆等场馆,既可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又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
创新管理机制,保障“美丽远景”
建立高标准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议组建编制独立的常设机构生态委员会,由党委政府高位统筹、统领环境保护工作。强化执法力量,适当增加环境执法人员编制数量。乡镇街道成立县委编办三定方案内明确的“生态环境办公室”,组建一支专业的生态环境管理队伍。强化监督考核问责,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管理边界和管理职责。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联合金融系统启动“绿色信贷”机制,加强对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以创新管理保障“美丽远景”。
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生态考评制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环评审批制度,实行林木限伐等保护机制。
微建议
“探索‘生态+’财政发展模式,提升造血功能。”
——市委办公厅机关综合一处、市委督查室党支部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行多种形式生态补偿方式。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落后产能退出及补偿机制、新建项目准入机制、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建设与土地储备联动,探索建立污染排放交易市场。另一方面,要打造“升级版”旅游新业态,释放市场活力。引进现代化市场管理理念,不断深化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实施村级公司化管理,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文化。
“推行环保管家模式,提高基层环保治理水平。”
——高新区(滨江)生态环境分局 高德洪
建议推行环保管家模式,可采用服务外包的形式。如聘请具有生态环境保护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统筹街道污水治理、垃圾收运、环保宣传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事务,用专业人管专业事,更好推进环保工作的执行与落实,保护山林河湖等城乡环境,提高基层环保治理水平。
“推进建设三项机制,调‘绿’发展底色。”
——临安区统计局综合科 翁涛
首先是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倒逼机制,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对自然资源存量、增减变动和价值进行动态科学衡量;其次是建立“两山”建设绩效评估监管常态长效机制,让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划、决策、项目和产业等通过考核绩效体现,通过考核方式调整转变发展理念和模式;再次是建立“两山”建设创新试验机制,以小而精的镇村为实践,实施差别化考核评价体系,为全市绿色发展路子提供特色经验。
9 如何强化全市一盘棋,破解发展、工作和政策碎片化问题 ?
市审管办: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按照此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的要求,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推进中的一些思考,对下一步继续深化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进一步深化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制定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办法,全面取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各项行政许可不再以审查文件作为前置条件。建立工程勘察设计“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机制,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依职责对设计质量进行监管、抽查。对设计质量高,抽查情况好并且信用评价高的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逐步减少抽查次数或免于抽查。强化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的终身责任制。
进一步提高群众办事“一证通办”的便利度。数源部门、需求部门、归集部门三方联动,共同致力提高数据交换的稳定性。在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各单位办事窗口及其他办事、生活场景中加快推进可信身份认证应用,提高群众在实体大厅端办理的便利度。同时,利用可信身份认证技术为浙江政务服务网提供个人用户实名认证和“浙里办”App提供身份证件“网证”开通服务,提升电脑端和手机端办理的便利度。结合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2.0版试点工作,在做好“一证通办”事项颗粒化的基础上,实现“一证通办”事项柜内、柜外,线上、线下受理端融合,多场景应用,实现多端收办统一,真正做到柜内、柜外,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进一步提高群众办事的体验感和便利度。
进一步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工作机制。目前,杭州“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及政府数字化转型等重点任务中都涉及到“互联网+政务服务”,且均以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政务服务网信息数据为基础,为避免工作碎片化,规范有序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议由市跑改办、市委编办、市审管办、市数据资源局等各项改革牵头部门建立工作专班,由分管领导挂帅,抽调专人,负责研究、协调、推进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根据“最多跑一次”改革职责分工,市跑改办负责全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制度设计、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宣传推广等工作;市委编办负责权责清单、“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的动态调整和管理工作;市审管办负责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建设以及在办事大厅实体端的规范运行,全力推进“一证通办”、“一件事”一窗联办,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等工作;市数据资源局负责加快政务服务事项相关数据归集共享使用,推动一网办、网上办工作。各牵头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整体推进,确保改革工作按时有序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市规划资源局:“五个统筹”引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近期,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管理的实施意见》,重点要加强规划统筹,以规划来引领各项工作、政策的整体性、全局性谋划。结合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我们重点将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统筹。
以市域全要素一体化规划来落实大统筹。以摸清全市资源要素家底为抓手,将山水林田湖草等覆盖城乡的各类型自然资源要素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13个区、县(市)进行统一安排、统一谋划,并结合各自主导功能定位,明确保护、修复和利用的相关要求,实现规划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市级总规着重做好十城区和淳安县的“10+1”文章,同时加强对桐庐县、建德市级总规编制工作的指导。
以重塑空间格局和优化布局来实现大统筹。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和全域全要素管控要求,统筹形成全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明确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围绕“两城一都”的战略定位,以建设“一城一窗”为总目标,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根据空间布局,统筹人口分布,合理引导新增人口向钱塘新区、萧山、余杭、富阳、临安集中,有序引导淳安人口疏解。前瞻性谋划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与空间布局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边界。
以外延内达的综合交通规划来落实大统筹。强化互联互通,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做好综合交通设施布局与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和国土空间用地布局做好衔接。从航空、铁路、轨道交通、公路、水运全方位考虑综合交通能力提升。
以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布局来落实大统筹。以能力提升、布局优化、服务均等为原则,统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满足市民生产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一是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向外围新城区倾斜,鼓励采取合作办学、医共体等方式改善新城区对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迫切需求,实现市域一体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二是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提升各项设施的人均指标和空间覆盖水平,尤其是提升市民最关心的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三是统筹布局服务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鼓励面向全省和跨省服务的综合性赛事场馆、文艺演出场馆、疑难重病诊治机构、生产性服务机构等设施向高铁枢纽、轨道快线站点等交通枢纽周边地区布局。四是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生活圈内配置社区邻里中心和社区公园,满足居民一站式的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需求。
以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资源配置来实现大统筹。坚持全市统筹、上下协同的原则,聚焦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率利用,以空间结构优化、空间效率提升、空间权利公平等方面为指引,强化全市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一方面,合理预测需求。结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空间资源要素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要求,进一步筛选梳理了各区县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平台和项目的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全市统筹配置。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土地利用绩效、土地供应潜力、未来发展趋势、城镇功能提升、空间布局优化等方面因素,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建设空间、补充耕地等要素资源,做到要素全市精准统筹配置。
市投资促进局:做实“一盘棋” 做强“大招商”
新时期,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如何构建内部有序、外部有力的“大招商”工作格局,破解各区、县(市)“各自为战”、碎片化招商的现状,是杭州招商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杭州市投资促进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摆脱既有经验的束缚,突破传统路径的依赖,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进一步做实全市“一盘棋”统筹,破局解难、招大引强,做强产业体系、做大产业平台、做高产业能级。
出台“一盘棋”制度,为构建“大招商”格局奠定基础
2019年5月,市投资促进局牵头制定出台了《全市“一盘棋”产业链精准招商工作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共涉及规划统筹、政策统筹、项目统筹、要素统筹12个方面制度,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了杭州市“一盘棋”统筹制度框架,成为推动形成全市“一盘棋”格局的有效“黏合剂”和“加速器”,有力引导各地从全市整体发展高度出发,进一步优化市域范围内的招商资源配置,推进上下互动和部门联动,加快构建“大招商”格局,聚力招引和保障重大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提升杭州产业投资促进的整体竞争力。
细化“一盘棋”举措,为集聚“大招商”合力提供支撑
为进一步发挥“一盘棋”制度作用,市投资促进局形成制度整体合力,积极会同市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加快细化实施12个方面制度举措。截至目前,在规划统筹上,已建立产业空规划联动机制,编制出台《杭州市重点产业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布局导引》,并构建新产业平台产业链项目承接能力评价体系。在政策统筹上,已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引“一事一议”制度。在项目统筹上,已建立重大项目首报首谈和市级主谈制度,基本实现强化存量项目流转监督。在要素统筹上,已落实重大产业项目招引用地需求保障、强化产业投资促进基金统筹等举措,建立重点产业链项目市级股权直投机制。在市级的带动下,各区、县(市)进一步强化全市“一盘棋”意识,积极融入“大招商”格局,并建立本地区相关统筹机制,推动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深化升级。
巩固“一盘棋”理念,为实现“大招商”目标持续发力
通过“一盘棋”制度的落地实施,全市产业投资促进工作进入新轨道,“集团作战、协同作战、精准作战”理念得到不断夯实巩固。下一步,围绕杭州“新制造业计划”实施和招大引强工作部署,市投资促进局将突出“数字经济+制造业”主攻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发挥“一盘棋”统筹制度作用,实现“大招商”目标。谋划推动编制全市产业地图,对内实现有序布局,对外打造一批产业高地。并按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标准,布局未来杭州产业发展空间,探索“带产业项目”挂牌出让的精准供地模式。同时,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完善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政策,构建产业链精准政策供给体系,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重大项目用地指标、能耗指标、产业基金等保障,确保大项目引得进、落得下。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总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58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8个,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9个,实现了重点产业招大引强工作新突破。
微建议
“各区、县(市)要真正彻底放弃经营好自留地的‘小九九’,把思想统一到全市发展的大局上。”
——杭州市统计局机关第六支部
坚持产业布局的全市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新制造业计划实施推进过程中,各区、县(市)要把思想统一到全市发展的大局上,不重复建设同类型项目,不搞市内竞争,形成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各地产业互补。各区、县(市)要有长远发展眼光,对于眼前效益好但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产业(如水泥制造业),要舍得放弃局部利益。
“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着眼全市、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大局来谋划发展。”
——之江经营管理集团 金晓敏
一方面,要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建立统筹科学的规划管控体制,树立整体理念,着眼全市、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大局来谋划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公共空间、发展空间等各方面布局。另一方面,要做好统筹、协作文章。强化部门联动,建立责任清晰、人员明确、任务具体的良好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强化全市一盘棋,首先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临安区经信局 顾小晶
目前,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障碍,部分机构以防止外泄和上级有关要求为由拒绝提供,影响整体工作推进。建议在全市层面建立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打通经信、统计、发改、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共同推进全市一盘棋发展。
10 如何全面提高干部能力素质,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市委组织部:紧扣“六破六立”锻造“一流铁军”
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既是大势所趋、事业所需,也是发展之要、成事之基。组织部门必须立足职能实际,紧扣市委全会提出的“六破六立”重点任务,进一步创新干部“选育管用”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加快推进“一城一窗”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聚力健全精准科学选人用人体系。高质量选人用人,关键在于坚持以事择人、人事相宜,不断优化改进选人用人方式方法。要树立正确选用导向,坚持把好政治首关,突出实绩实干标准,深入贯彻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对在推进“六大行动”等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中实绩突出的干部,及时提任到重要岗位。健全制度闭环体系,修订完善“一法三条例”等政策法规的配套制度和操作办法,从严从实规范研判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管理等环节。优化选用工作程序,改进干部考察方法,落实“八二分”原则,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考察识别干部,做到“提人知情、提情知人”。
聚力打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组合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综合运用调任、转任、公开选拔、挂职锻炼等方式,打破体制壁垒和身份限制,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围绕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断优化改善领导班子年龄、性别、党派、专业等结构,既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也注重发挥各年龄段干部作用。深化跨部门跨条块竞岗交流工作成果,指导各地各单位开展内部常态化、制度性轮岗交流,推动干部合理有序流动。完善公务员招录机制,探索推进聘任制公务员和特聘雇员举措办法,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来源结构。
聚力构建干部能力素质培养链条。立足杭州城市发展实际,把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本领恐慌”问题。要切实抓好新一轮领导干部五年教育培训规划落地落实,针对新录用公务员、新提任领导干部、市管领导干部等不同群体,强化分层分类培养,创新培训举措。紧扣“六大行动”重点任务,围绕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等设置培训主题,不断增强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聚力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坚持事业至上、知事识人,在考准评实干部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强化日常考核,深化“月报季访”“季报五访”等机制,及时掌握领导班子运行和领导干部的履职表现和精神状态。完善专项考核,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重大改革项目推进,重点了解干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应对重大考验中的表现。注重综合研判,统筹大党建考核、“六大行动”专项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日常考核结果与巡察、审计、信访等情况,提高分析研判的前瞻性、精准性、实效性。
聚力深化严管厚爱正向激励举措。把握好“管”与“爱”的关系,深入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具体举措,激励各级干部撸袖实干。要深化互学互看大比武、乡镇(街道)书记交流会、红黄黑榜等机制,为干部搭建施展才能、晾晒成绩、交流经验的平台。完善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工作机制,注重选拔重用担当实干的干部,加大对“担当作为好干部”“十佳公务员”等身边典型的宣传力度,树立崇尚实干、鼓励先进的鲜明导向。
市人社局:激发事业单位人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近年来,杭州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把激发广大事业单位人员积极性作为基本着眼点,下大力激励事业单位人员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健全正向激励,催生事业单位人员干事创业澎湃动力
杭州市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适应全市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培育、吸引和集聚事业单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允许突破单位常设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允许单位自行制定收入分配倾斜办法,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单列。
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有关问题的操作口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创业创新期间保留人事关系的政策,为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创新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大胆地投入到创业创新中去。科研人员在离岗期间取得的科技开发、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等业绩,都可以作为其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岗位等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强化考核约束,倒逼事业单位人员实干争先正确履职
细化责任约束。把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全市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全市各事业单位均制定了岗位设置方案,签订了人事关系聘用合同和岗位聘用合同,并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能上能下约束。建立健全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能上能下转换机制,坚决杜绝因人设岗、论资排辈、岗随人走现象。通过岗位结构比例调控,引导全市事业单位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事业单位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调控与单位内部考核、竞聘上岗、绩效分配等人事管理制度有机衔接。对制度不健全、机制未形成的事业单位,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不予上调最高岗位等级。
注重科学发展,强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
下一步,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要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不断完善岗位管理、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考核奖惩等制度。要协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配合做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等工作,努力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水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要注重高效服务推进部门间层级间“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统一、完整、快捷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事业单位人员“进、管、出”全程管理和服务。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政策。研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生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有效保障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权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微建议
“提高干部能力素质,要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
——临安区人大办公室 管浩峰
要在严格管理和关心爱护上下功夫。一方面要从严管理干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让干部的业绩可量化、好比较,让干部干好有动力、不干有压力。另一方面,要关注干部的工作情况、精神状态,关心干部的成长进步、家庭困难,让广大党员干部有归属感、认同感,并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给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留有更多时间干事创业。”
——淳安县委组织部 王卫华
建议整合基层督查检查事项,建立联合督查组,实施“一揽子”督查,由联合督查组根据全县全年计划、分批次进行督查检查,给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留有更多时间干事创业。同时,坚持“围绕主题办大班”理念,围绕大金融、大旅游、大健康三大板块,构建“少而精、精而实”的综合办班体系和形式,优化完善干部专业化教育培训机制载体。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建德市寿昌镇党委 邹泉
执行力在组织团队中至关重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班子成员首先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同时,要让党员干部在初心教育中接受思想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涤荡,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拓展党员干部的思想维度,在“三服务”过程中锻炼党员干部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励基层干部以为民服务的初心和日新月异的村镇面貌,赢得百姓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