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普建 张昌松 李焕朝
【摘 要】 为满足高等继续教育学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应通过优化课程模块设置,构建供学员根据自身需求和工作特点进行选择的课程模块群,对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进行分解重构,构建侧重点各异的课程分支供学员选择,以此实现学员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 高等继续教育;学员;个性发展,课程模块;分支化
一、高等级学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等继续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同时因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危机前所未有的突显了出来。
首先,在“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环境下,学习者提升学历的渠道多种多样,这使得通过高等继续教育来提升学历的人数急剧下降,致使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生源受限,如果高等继续教育还紧抱学历提升这根稻草,只会一直萎缩。
其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各高等继续教育机构都有同质化现象。目前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往往都是依托高校建立,很容易造成培养模式简单套用、修改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深入的考虑高等继续教育学员的学情特点及学习欲求。高等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为成人学员,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学员选择高等继续教育学习的目的相比普通高校学生明确,但同时又存在工作和学习时间冲突的矛盾。如何在学员的特定工作背景下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培养模式,是高等继续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
最后,一般情况下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在所依托的高校中,往往被边缘化,当前,高校基本上都学科发展作为教育资源投入的重心,这也使得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无法满足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样也就致使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社会认可程度低。
二、基于课程模块化设置的培养方案架构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在考虑高等继续教育工科学员学习方式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個性化、师资队伍专业化为抓手,构建基于学员个性发展的工科高等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以提高学员基于专业的综合素养。
在学员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下,通过课程的模块化设置架构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课程模块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学科课程而言的,学科课程是根据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习时间量来构建课程的内容,而课程模块化是根据人才规格(专业规格或岗位规格)中的某一素质要素来构建所需的教学内容板块和教学方式。模块化课程内容可能既有知识的教学内容,又有实践的教学内容,也可能包括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它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强调所选内容的使用价值。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项专业能力(知识、素养)的培养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诸多的模块化课程的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结构图。学员所选的模块组合不同,其素质结构也不同。即便是同一专业的学员,由于所选学的模块不同其素质结构也不同。高等继续教育学员参加继续教育学员的动机除了提升学历以外,最主要的是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所以和他自身工作有关的课程就会有兴趣,会认真学,与工作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就会应付,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在这样的背景下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就显得更加适用于高等继续教育学员的培养。
通过课程模块化就可以使不同模块化课程的组合形成符合继续教育学员个性发展的千千万万个“专业”。对于继续教育学员而言,只有建立模块化课程市场才能够为其个性化的塑造提供可能。较小的、灵活的、彼此相互联系的模块化课程比起传统的内容庞大的专业课程来说,可以产生更多的组合。学员“专业个性化”的程度则取决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模块选择的自由度。如果学员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他就会积极投入学习的精力和热情,教学质量因此也会提高,也才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基于上面的分析描述,课程模块化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是架构基于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培养方案的框架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课程内容的解构与分支重构方法
在专业课程的内容上,目前还是以广而全为特点,作为继续教育学员,从其学习内因动力及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来看,没有必要将每门专业课的每章内容都进行学习,真正对工作有直接帮助的可能就是其中个别章节,但学员对于这些章节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高于现行课程的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符合高等继续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在满足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支设计,使得一门课程在不同分支上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学员在学习了本门课程的基础内容后,就可以按照需求进行分支内容的重点学习,以突显课程内容的个性化教学,同时这样的分支化更能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内动力,更能激发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在进行课程内容的解构与分支重构时,将重点把握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递进性,这是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分支重构的基本原则,首先要保证各个分支内容学习前所必需的课程基础内容的划分,然后再进行分支内容的划分。这里的递进性是指课程分支内容一定是建立在课程基础内容之上的分支。相关性更加强调内容分支安排与岗位能力需求的相关,各分支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同时,课程内容分支设置将重点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我们不再以学科体系为主线来确定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业务实际需要出发来重构课程分支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强调知识的必需和够用,实现课程内容的一种相对系统的碎片化知识体系。
通过课程内容的分支化设置,学员可以在满足课程考核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分支内容进行学习,以提升学习效率,加强分支内容学习的深度,做到有的放矢,凸显个性化培养,有效提高学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以达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结论
以学员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基于课程模块化的高等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结合对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分解,构成不同的课程分支,为学员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灵活的平台,通过上述培养模式的构建,将会更大的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学员学有所用,更好地提升学员的专业工程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爱霞.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05)15-23.
[2] 谢清理.高等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权利及其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18.38(05)11-14.
[3] 张旭.“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2018.32(01)6-8.
[4] 李焕连,杨萍,李跃凤.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研究——以短期气候预测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16.30(11)23-24.
[5] 任毅,曹燕,张振楠.个体差异化需求对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22)123-125.
【作者简介】
田普建(1975—)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