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景园林师空间设计思维培养的设计初步课程教改思路

2019-11-26 11:57冯晓宇武小钢王晋芳
绿色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需求导向设计思维

冯晓宇 武小钢 王晋芳

摘要:指出了作为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设计初步是衔接前期美术类基础课程与后期设计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其讲授内容也应贯穿于整个后期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然而,当前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繁杂、与相关课程衔接不紧密、学生缺乏激情与表达等问题,从而最终使得课堂教学与当前城市建设对景观设计的需求脱节。基于此,提出了基于空间设计思维培养的课程教改目标,以强化目标导向、扩展课堂内涵、增进课堂教学手段、创新课程设计为方法体系开展实践教学,以期使设计初步真正成为课程间强有力的粘接荆与润滑剂,实现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设计初步;需求导向;空间感知;空问构成;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9-0266-04

1引言

风景园林作为侧重应用与实践的专业,其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跟时代发展,密切关注社会需求。以我国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建设为标杆,当前城市发展正朝着土地利用集约化、复合化方向迈进,其中针对现有户外公共空间数量与质量与市民使用需求契合度不高,使用率有限的现状,设计趋势也更加注重对于城市隙地的利用以及人性关怀、亲人尺度、参与体验的处理方式,这就需要设计师对人类活动与空间尺度多维感知之间的相关性有深刻认识,因而为本科教学给出了指导性方向。此外,本课程作为前期美术类基础课与后期专业设计课间的过渡,理应承前启后。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平面形态、色彩感知及立体造型有了一定的掌握,为本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后续设计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景观建筑空间组织能力的训练,因而本课程又理应认清位置,重点讲授,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夯实基础。

2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纵观当前城市建成区发展状况,不难发现,由于前期对于土地资源的粗放使用以及高密度的开发,城市内部的公共空间少之又少;与此同时,长久以来我国对于城市绿地的建设以提高绿地数量、增加绿地率为目标,忽视了对于户外人性化公共生活空间的建设。随着“城市双修”、“精明增长”、“城市微更新”等一系列概念、理念的提出与引入,给予城市建设者新的思考方向,设计师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城市隙地、街道空间等一度被忽视的城市闲置空间的重新利用和改造。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的逐渐加剧,人们对于生活圈内就近的生活性街道、口袋公园、街旁游园等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期待远多于离家较远的大型公共绿地,对于人性空间和尺度的把控能力成为检验当代景观设计师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当前除了传统大面积集中绿地的规划设计,设计师所面临的更多机会和更具挑战的任务是针对存在于楼宇之间的闲置空间与不合理利用的空间进行反思与重设,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实现外部空间土地功能复合化、设计生活化、尺度人性化等目标的能力,从而改变市民对于城市空间用途的态度,使这些小型公共空间能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发生器。此外,生动且令人愉悦的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好坏与否对于一座城市对外形象展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本科教学体系当中,通常前期基础课教学注重美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后期园林设计课教学虽然进行了不同性质且尺度由小到大的绿地设计训练,但教学主要集中于以功能和布局为设计导向,对传统园林设计流程、包括一些规范的熟悉,缺乏对细节与尺度的专项学习和训练;而作为承前启后的设计初步课程,当前也忽视了这一基础而重要的知识范围,缺乏对于空间构成思维的系统综合性讲授和训练;最终使得初入职场的年轻设计师普遍缺乏对于尺度和空间的合理把握,造成很多城市空间设计都存在大而无当、大而无用的现象。

2.2与相关课程衔接不紧密

目前的设计初步课程几乎处于整个课程体系的断层,针对前期“构成学”知识缺乏应有的延续,而面对后续设计类课程也没有起到有效的渗透和抛砖引玉的作用。整体来看,定位不突出,衔接不紧密。

当前的课程教学及课程训练是一种比照式的、单一的逻辑思维方式。课程讲解方面,受限于各类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制图及表现手法的系统掌握,缺乏与前期课程的融揉,虽然已经开始对平面构成与景观平面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问题上进行了梳理,也通过一定量的课时进行了教学尝试,但其本质仍旧是平面形态上的推敲,缺乏对景观空间营造实质的涉猎,因此学生所绘制出来的图纸只是美丽的图案而非实用的空间,经常缺乏逻辑性和功能性;此外,教学过程缺乏对于色彩、尤其立体构成和景观设计之间逻辑关系的构建,缺乏对于理性思考和空间思维的培养,这是目前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断裂带。而在课程实践方面,又主要集中于大量的临摹、抄绘、改绘等练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及识别专业图纸的初步能力,但缺乏对图纸所含信息的进一步认知的能力。课程中缺乏对于现实三维空间的认知和塑造的讲授以及必要的实操环节的设置,这种单纯的平面制图和绘图工作降低了整个教学的目的性与重要性,学生缺乏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作和交流的机会,无法准确建立前后课程之间的有效链接,无法正确认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大量纯粹的机械练习也使其丧失了学习热情,产生排斥和消极情绪,最终结果是即便抄绘了很多范图,依然无法提交一张符合行业制图标准的图纸。

构成学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造型课,是一种纯粹的视觉科学,属于造型艺术,旨在培养学生的造型审美观,而景观设计除了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之外,最重要的是其合理舒适的使用性,是一種实用艺术。因而,如果没有将造型艺术单纯的视觉刺激转化为实用艺术多种感官和对于使用需求的处理,将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之间割裂开来,那么就失去了开设这类基础课的意义和价值。

2.3教学内容繁多杂糅

传统的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杂糅,惯常定位为一门基础且综合性课程来教授,涵盖专业制图绘图、表现技法掌握以及各类专业知识概论,包括专业认知、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制图、表现技法、风景园林初步设计等诸多方面,试图让学生在过渡阶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和掌握。但事实上,这样的课程安排一是零碎不成体系;二是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所涉及的多章内容信息量之大,很多部分都需要大篇幅来理清讲透,鉴于课时数有限,很多知识都流于表面,一带而过;三是很多内容与后期专业课程重复,实在无需另花课时重复讲授。从当前的教学过程及反馈效果综合来看,内容繁杂,目标不明确的授课过程使得学生缺乏兴趣,抓不住重点,最终收效甚微。

2.4学生缺乏激情与表达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特别是初、高中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科学技术以外的人才,尤其是艺术人才。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有限,初高中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埋头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创造力。而风景园林作为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工科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线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需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多向思维能力,需要感知、激情、创造和表达。学生很多情况出于就业考虑选择了本专业,而缺乏对于专业的激情与热爱,也就无从谈起创造,因而课堂讲授的重中之重应当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主动式学习与交流。而目前的情况是,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过程中重制图、轻创造,重技能、轻内涵,在学习初期将专业性质由“发散式创作”变成“机械式劳作”,这种单一模仿和重复训练以及长期缺乏自我意识的表达的方式使得学生思维难以发散,如此一来在入门阶段又为学生的激情释放与自我表达上了一道枷锁。

3基于空间设计思维培养的设计初步课程教改思路及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剖析,为满足社会及课程体系需求,笔者结合自身求学和执教经验,提出应当明确设计初步课程、尤其空间构成部分的重要性,引起学生重视,并通过课程改革思路和措施的探索,力求在今后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实现对学生空间设计思维的有效引导和训练,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动手实操和实地感受等一系列方式进行正向推导和逆向反思,最终达到在脑海中可以对各类外部空间进行量化还原和重构,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创作积累空间设计知识和思维能力。

3.1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提升兴趣

风景园林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人类创造满足感官需要的各类空间体验,在五官空间感受中,视觉占据主导地位,视觉空间塑造设计理性分析与感性感知,其塑造能力的养成与空间感受、空间尺度、尺寸密不可分。人性化的空间设计要求设计师有扎实且深厚的对于空间、尺度的认知和把握,因而,作为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应当从最初就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基于对社会和课程体系需求的分析,针对前文谈到的内容杂糅、前后联系松散、重点不明确不突出等问题,笔者提出要摒弃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初步设计等不必要的内容,确立以空间设计思维培养为目标,以空间构成为课程重点,重点理清构成与园林设计间的关联性,突出立体构成与空间构成之间的承接与转化,重点讲授空间类型、性质、构成要素、尺度、质感、空间感知、空间组合方式、设计要点与原则、边缘效应、柔性边界等相关内容,依照从立体构成到建筑空间构成再衍生到景观空间构成的逻辑顺序,并提前将专业知识中有关空间构建的部分有机融入,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掌握现实空间构建的基本方法,建立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针对重点、目标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令学生缺乏兴趣的问题,为提升授课和接受效果,教师应当在讲授之初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认识到风景园林培养的是专业人才而非纯粹的艺术家,对于课程中的绘图制图部分、包括前期所学的美术类知识和技能,其学习主要目的不在于画出优美的线条和图案以及舒适的色彩,而在于画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空间、空间感的理解、把握与塑造,帮助设计师整理思路,辅助他人理解设计师意图。例如,效果图的绘画主要为了表现空间效果、质感及明暗关系,切勿拘泥于色彩选择,主次颠倒;而剖面图的绘制主要为了体现竖向高度、空间尺度与围合关系,因而在前期设计和后期剖切位置选择时要予以明确。这是要从基础课程就开始灌输和培养的观念。

3.2结合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加深印象

空间基本上是由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这种关系主要依据视觉感受来确定,但也会受到很多其他感官和外在条件的影响,包括气味、日照等。纯粹的理论数据的给出和精炼的图示解析虽然给出了精确地的解释,符合学生一贯的学习思路,但缺少感性认知的纯理性分析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不是最佳方案,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空间感与尺度感。因而笔者认为应当在教学中增加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部分,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能力和感性认知能力。

首先,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典型的空间设计导向的、尽量包含多种空间类型的外部环境设计案例进行同步讲解,通过平面图、剖面图以及效果图对应地展示,结合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空间尺度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既有数据的理解,在脑海中建立并积累三维体量形象,如此,学生对于平面图也有了更加专业的认知。同时,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形成“职业病”,在平时的经典平面图以及效果图的抄绘过程中不自觉留意图面上对于空间的处理,对于后续专业课的训练也大有裨益。其次,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后调研任务书,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空间感知、现场测量、文字记录、写生、拍照以及后期整合分析的方式,达到逆向论证的效果,帮助学生提升感性认知能力,实现客观现实视觉空间在脑海中的量化、还原、记忆、重构。

3.3增进教学手段。丰富日常交流

传统的课堂讲授其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教师的授课节奏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无法匹配,再加上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等因素,因而存在部分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当堂理解,更谈不上消化。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改进教学手段,课堂案例分析时结合SketchUP等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三维立体展示,利用软件模型的灵动性,提高案例的可读性,增加课堂丰富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课下继续教学,通过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的方式,上传教学短视屏,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并可以就遇到的困惑与教师线上交流,一定程度弥补课堂教学的缺失。除教学视频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平台上传优质文章、案例、图片等资料和素材供学生参考学习,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其专业审美和素养。

3.4创新课程设计。加强认知

关于设计思维的文献很多,其中拉祖克和舒特将“设计思维”定义为“一种分析和创作过程,包括实验、创建和制作原型模型、收集反馈、重新设计州”。此外,现代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更多的应该通过自我构建来完成,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加工和建构,老师更多的是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协助学生去建构。据此,课程设置应当着力凸显出实验环节的重要性,改变以教师单向讲授为核心的授课方式,转向以学生创作、合作、交流为主体,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内容,形成较为完善的思維体系。通过“动脑思考”结合“动手表现”的任务方式,摒弃“空想设计”,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良好的空间思维习惯;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点评的实验课堂互动形式,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表达、分享、质疑的平台,提高课堂参与性,激发学生的热情以及批判性思维,建立自信,并通过一定量的小组合作任务,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的团队意识(表1)。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项目安排,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理解和发挥,并达到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的目的。

以空间设计思维培养为目标导向的“设计初步”课程反思,意图纠正以往重制图轻读图和创造的弊端;确立以空间构成为核心、有机融合前后课程,使本课程的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设计初步”课程的开设不能充当“万金油”,也非单纯训练学生制图绘图的功底,而应当承前启后,更加清晰、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基础而核心的空间理论,从而助力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更加清晰地理解景观设计图纸所传达的信息。明确课程的核心重点,以此展开教学内容及方法上的更新,必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梳理知识的前后关系,明确重要性,提升理解度,使本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后续课程。

猜你喜欢
需求导向设计思维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浅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