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红色革命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

2019-11-26 10:15张玺语霍阔阔侯旭婷符茜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玺语 霍阔阔 侯旭婷 符茜

【摘 要】 本文以陕北说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为例,分析了陕北说书艺术形式及其红色文化内涵,阐述了保护和传承陕北说书与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及渊源,阐述了陕北说书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针对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红色革命文化基因,提出建议:在传承和保护中应秉持朴实、发展、教育、主体协调原则。传承与保护的具体对策:传承与保护要基于对过往作品的总结;传承与保护的核心是发挥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传承和保护在于不断创作;传承和保护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以陕北说书为载体的红色文化在宣传方式上应多样化。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革命文化;保护传承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陕北说书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文化的极大冲击。这种冲击给陕北说书文化带来传承和保护上的难点,内容跟不上时代,形式相对陈旧,保护力度不足,传承方面后继乏人。这样,这种文化的受众群体开始缩小,从艺人员数量也在减少。随着老一辈艺人和热衷陕北说书的老人们退出我们的视野,陕北说书文化也逐渐走向消亡。 因此,对于陕北说书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于其中的红色革命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护和传承陕北说书与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是历史的真实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历经岁月却依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加需要保护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祖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创造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地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1、陕北说书的古老艺术

陕北说书是一门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其发展现状也是多数老旧曲艺文化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这类曲艺文化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蕴涵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民间故事和地方习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陕北说书是陕北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是最具陕北文化特质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此类曲艺文化如果万一消亡,必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重大损失。

2、极具价值的红色文化

非遗文化中普遍蕴含着红色文化基因,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精神财富。所谓红色文化,就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在革命战争时期中所形成的时代精神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革命时期、抗战时期陕北说书中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基因正不断“消失”。加之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记忆也逐步淡化。就红色文化本身来说,它的存在是与诸如陕北说书之类的艺术形式是高度融合的,它们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共同体式的存在,陕北说书消亡的危机也就是该部分红色文化的存亡危机。除此之外,红色革命文化基因还有着基因突变的可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其保护、传承工作的负担。

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陕北说书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有着直接、深刻的联系。它在革命时期起到了宣传党的政策、鼓舞人心、动员群众的重大作用,作为民间艺术形式也极大地丰富了根据地人民的精神生活。深入发掘红色革命文化基因,是新时代继承优秀文化、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二、陕北说书与红色文化的渊源

1、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陕北说书文化流行在西北地区,或者说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地区。而这些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和解放区所在地,所以陕北说书内容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密不可分。在抗战时期,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驻扎了十三个春秋,这个时期,陕北说书从内容到形式都获得了创新性发展,融入了许多活生生的创作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说书内容。

比如,陕北说书大师韩起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开创了有关红色文化的陕北说书历史,是重要的代表人物。在那个时代,创作条件极其艰苦,人民三饥两饱,但韩起祥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了无数作品,于1945年创作了一部家喻户晓的陕北说书――《西北时事传》。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为它体裁新颖,内容通俗,贴近群众,以大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当时西北地区的革命情况,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生活和党的政策,虽然没有过多的技巧表现和艺术表达,但作为革命时期陕北说书的原始形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2、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项工作都需要迅速开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需要有效的普及和传播,因此,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尤为重要。在陕北,说书艺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顺应人民的呼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陕北说书作为当地流行的大众文化,紧跟着党中央的步伐,积极创作了有关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作品,用人民喜爱的艺术方式传达有关思想,为政策实施提供無形铺垫,使群众更容易了解并接受国家的政策,自觉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当中。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步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多样化。技术革命同时也在革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对艺术文化作品不断有新的要求。陕北说书结合时代新潮流,一些作品巧妙地融入了时代发展的背景,结合当下实情,实现陕北说书的新变革。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部分与时俱进的优说书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新时代,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应该自觉有效地承担起传播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本创作,使二者有机结合,推陈出新,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三、新时代陕北说书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建设中,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陕北说书部分内容陈旧,不能推陳出新、向前发展,急需深化改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整合和创新来更新换代,顺应时代、继续生存。陕北说书的这种发展现状正是此类曲艺文化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当今,它面临的挑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多元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类新兴文化不断涌现,人们逐渐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之人们对其历史、文化、审美价值认识的缺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淡出视野,更使得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扭曲和破坏。在部分文化发展历程中,由于老一辈传承人的逝去,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断,并在缺乏传承人的情况下而走向消亡。

目前陕北说书的发展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也有部分艺人将其展示于国内各地,甚或有走出国门的情况,但由于陕北说书独特的地域性及方言方音性特点,真正能理解接受它的受众范围有限。虽说表演时配有字幕但其演出效果仍是大打折扣,并不能充分发挥出它自身的魅力。在现代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下,各类文化相互碰撞,不断产生着新颖的东西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文化产品的可选择性留给古老艺术的份额越来越小了。

2、体制机制壁垒

受体制机制壁垒的影响,陕北说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体制机制问题集中体现在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包括其组织结构、组织形式、领导方式、人员配置和资源划分等。文化事业的职能部门需要根据文化保护发展工作的特殊性来组织和运行,简单的将其列入政府职能部门或照搬政府组织的运行模式,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事业单位的多样性手段和工作空间,价值文化保护工作中人事方面的漏洞,出现专业性极强的地方非遗文化由专业不对口的干部来管理的情况。在文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上,看似投入很多,实则经费没有得到合理运用。在非遗传承工作方面,人事管理和工作人员的待遇投入也很重要,但目前在这方面比如人员编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3、身处传承困境

现在陕北说书的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主要在于传承人的流失问题上。该问题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老一辈传承人的退出,传承人数量随之减少。二是部分传承人为解决生计问题而转入其他行业,不再从事陕北说书。三是新一代年轻人对学习陕北说书缺乏兴趣,培育传承新人举步维艰。随着科技和互联网发展的日新月异,部分说书人在对陕北说书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逐渐迷失本心,将其作为一种牟利手段,并借助诸如快手、抖音等网络公众平台以陕北说书表演艺术形式传播一些低俗文化,这种“消费文化”的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文化自身内涵,也扭曲了说书文化。

4、经典书目流失

在1993年传统的说书书目有近220本,短短二十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只剩下了120本。由于说书书目随时代不断变更,并不固定,且缺乏永久性的艺术魅力,所以大多与时代联系太过紧密的书目就无法被传承下来。还有一些传统大书都是以老一辈艺人口述,其弟子通过听书记忆学习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传承的,这样一种落后的传承方式也导致了部分传统大书的流失。

5、缺乏艺术创新

陕北说书一方面要面临着经典书目流失问题,一方面还缺乏优秀作品的补充,导致现在陕北说书缺乏活力与生机,内容缺乏创新。所说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事舆情、大政方针、国际形势不搭界。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相关部门不够重视、积极性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二是从艺艺人创作乏力、思想先进性不足、信息资源相对闭塞等。

其次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缺乏创新,与其他曲艺演绎形式的交流较少,未能在交流中充分借鉴并达到提升自身艺术内涵和魅力的效果。这就决定着陕北说书的舞台表现效果不如其他能融入现代化元素的曲艺文化,关键还是在于人的创新性不足,卖不出走向现代的步子。

四、传承陕北说书中红色基因的现实路径

1、在传承和保护中应秉持的原则

(1)朴实原则。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成果,都是一种活性生命的存在,有着自我的基因、结构和生命链。因此要传承和保护一方文化,保持和增强其生命力,必须注重回归传统,积极探寻地方文化之根,进而挖掘文化的内在意蕴,从源头上保持本真。因此,坚持传承的“朴实”性,是整个文化保护过程中的基础工程。

陕北说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与生俱来的民间艺术气质,包含着民众的生活追求与思想内容,与百姓的感情相联系。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过程中,保持着朴实性和人民性。任何文化在传承中都无法避免“扬弃”的过程,因此,只有做到不忘初心,抓好源头特质,才能保其本真,从而真实、完整地体现不同时代的人文情怀。

(2)发展原则。从唯物辩证主义发展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化遗产的留存过程都具有动态性。在历史和文化的不断变迁中,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生活进程相协调,文化的传承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文化保护中应抓住一切开发利用和发展的机会,以保持文化的活性。适当开发利用促进保护,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

作为一种地方艺术形式,陕北说书在发展中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时俱进。唯有进行创新和“扬弃”,红色文化基因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以陕北说书的发展带动内在红色文化基因的发展。

(3)教育原则。在陕北说书的传承中,最应秉持的就是结合其自身特殊功能的教育原则。陕北说书具有较强的活态性、民间性和生活性特征,对其保护就不应归结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一代代公民的责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提高民众对陕北说书及红色文化基因的认识水平,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

陕北说书作为陕北民间广泛流传的文化艺术,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教功能和影响功能,加上多年来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其教育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陕北说书不论以何种形式发展和传承,都不能脱离教育功能的传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陕北说书这一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4)主体协调原则。文化的保护并非一个人、一种群体独有的责任,需要不同主体的多方作用。参与陕北说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市场、陕北說书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民俗组织等。要切实保护好陕北说书及其中的红色文化基因,需要充分调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以不同手段,不同形式,开展传承与保护工作,进而形成以传承人、民俗组织为主导,以专家学者为输出,加以政府、市场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2、传承与保护的具体对策

(1)传承与保护要基于对过往作品的总结。每一种文化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和改革痕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将其凝固在某一时间状态是不现实的,过分尊崇“自然”“原生态”也是不必要的。如何在变化中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并保其本真,仍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悖论。对于陕北说书而言,不断对过往作品进行总结依然是创新发展的必要途径

陕北说书在革命年代、在红色文化中得到充分发展。要大力挖掘、研究过去的传统经典曲目,做好专门性采集和整理工作,最大化保留住历史,保留住一方百姓跟随革命和建设不断深入的发展史。

并且,在做好静态保护的同时,不断挖掘传承陕北说书中红色基因的新动能,结合时代发展和人民感官的全方位变化,把握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促进陕北说书在原生状态下的广泛传播。

(2)传承与保护的核心是发挥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文化传承人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承的方向和形式。因此,如何确认传承人,改善传承人的生活处境,提高其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促进其学习其它艺术的先进经验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陕北说书之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对现有的说书艺人要组织定期培训,共同开展说书书目的创作和创新路径,提高说书艺人的艺术水平和修养,使其能够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同时吸收更多有天赋、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学习和创作陕北说书,并不断培养新一代有能力、有责任的创作者和传承人。

其次,提高陕北说书艺人们的待遇。要在体制上实现突破,增加相关文艺工作者的事业编制,吸纳优秀的传承人进来。在此基础之上,培养一批旗帜鲜明,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和角色,发挥明星效应的引导、宣传作用,充分保障说书艺人的生活和创作条件,满足其学习和创作的客观需要。

(3)传承和保护在于不断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永远无法脱离发展的原则,必须结合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变化不断创作,陕北说书作为有较强时代特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应不断创新。

陕北说书在当代的创作过程中,要结合老一辈的说书内容,回顾革命年代的红色故事,回顾人们在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和情怀。把握住文化一脉相承的特性,以及陕北说书的对一方百姓的教化功能,加大力度创作一批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时代楷模等类型的作品,着重把握好陕北说书中的红色文化基因部分,实现从内容到艺术形式上的不断创新。陕北说书今后应该以耳目一新的形式、继续走上舞台,面向更广阔的世界,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养料,并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让更多的公众喜欢陕北说书艺术。

(4)传承和保护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陕北说书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全方位的通力合作,多种渠道的相互配合,贯彻主体协调原则,以保障传承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在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能力,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利用节庆、群众文化活动等,构建新型文化生态。例如,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民间艺人创作大赛,民俗文化庙会,传承人系列评选,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俗文化研究和开发基地,繁荣、活跃陕北说书文化,提高说书人创作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等。同时,民俗组织适当干预文化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从而更好地区分良莠,平衡供给,并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审核说书书目的内容,避免陕北说书在发展中过分追逐利润、迎合低俗趣味的现象,要始终保证陕北说书中的红色基因,保护其先进性、纯洁性。在微观层面,社会群体和广大民众的参与,会为陕北说书及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5)以陕北说书为载体的红色文化在宣传方式上应多样化。优秀文化都不是只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区,都具有动态效应。在陕北说书及红色文化基因的宣传上,应始终保持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与新媒体结合,利用趣味短视频、公众号科普等网络工具,让陕北说书展现在新一代年轻人的面前,也让陕北说书的红色文化精神重新引领大众的精神世界。其次,在广泛实践中,要让陕北说书走进校园,积极举办曲艺文化类型的校园艺术节和相关活动,让学生群体也能广泛参与传承保护工作。并且,让陕北说书走向广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提升民众对陕北说书等曲艺文化的兴趣。最后,陕北说书也应与沙画、漫画的新兴艺术形式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北说书。

非遗保护不在一朝一夕,陕北说书与红色文化基因的协同发展也应有多种形式、多样主体来实现,始终保持“动静结合”、持续深入、正向发展的方式。在未来要更加注重培养“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把握时代脉搏,追赶科技潮流”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华英,陆晓茸.浅谈陕北说书[J].曲艺,2018(3).

[2] 赵华英,陆晓茸.浅谈革命历史题材陕北说书艺术作品创作的发展历程[J]. 曲艺,2018(6).

[3] 何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的深层原因及应对策略[J].农家参谋,2018(18).

[4] 张强.陕北说书的传承与保护探析[J].新西部,2015(10).

[5] 闫秦勤,曹诗图,阚如良.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及保护传承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6] 宋玉静.红色基因传承与文化自信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7] 程明社,孙艳妮.陕北说书受众情况调查与思考[J].学园,2013(4).

[8] 李伟红.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与开发研究[J].度假旅游,2018(6).

[9] 梁伟建,黄满琴.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2).

【作者简介】

张玺语,西北政法大学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医药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