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初步探索

2019-11-26 12:34王家庭唐瑭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文化产业新时代

王家庭 唐瑭

摘要 文章从自然资源、人才、资金投入和产业技术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旧动能,从外源和内生的视角系统研究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消费驱动力、政策助推力、技术创新力、平台融合力和产业协同力等五种新动能,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以规划引导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内生动力机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机制,最后提出了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时代; 文化产业; 动能转换; 机制构建

一、 引 言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指以文化为核心、为直接满足人們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提供的活动①,是推动创新创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助推力。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明确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从而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2012年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十三五”规划正式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这意味着多元、高质、跨界的文化产品是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刚需。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有力保障,有助于增强人民幸福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使经济向高端化发展[1]。

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也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增质提效创造了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技术创新、结构升级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速度减缓、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动能转换时期,正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从追求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变为关注效率型集约增长,从外延型经济增长转变为内涵型经济增长。在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沿线、京冀津地区、沿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重点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宽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引擎和支撑力,其结构转型升级关系到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2]。综合判断,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文化产业也进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多艰巨的困难和挑战。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以高知识性、高增值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发展更要积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创新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34]。

二、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旧动能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产值稳步增长,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0,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值;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较2016年增长15.2%,占GDP的比重升至4.2%;2018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未来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12.3%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http://bg.qianzhao.com/report/detail/31b6be2c852a45f0.html.。可以看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实现平稳增长,占GDP比重稳步上升,文化产业继续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文化产业总体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正逐渐减弱。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源、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在达到经济均衡点之前,生产要素投入的作用十分显著,而在达到经济均衡点之后,依赖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体会出现增长停滞。本文认为,文化产业的旧动能是指过去形成的、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原有生产要素或传统能量[5],主要包括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文化产业领域的资金投入以及文化产业技术四个方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旧动能分析如图1所示。

1. 资源要素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在人类文化传播的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中可被利用的内容和形式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活动的前提条件,将已有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目标,因此,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会对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民风习俗和历史资源存在差异,各个城市都在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如四川省致力于打造巴蜀名片,大力发展吃玩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6];山东省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主打一系列沂蒙品牌的文旅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78]。

然而,在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为了快速提升经济绩效,一些地区假借“文化牌”这一概念盲目开发区域文化资源,由于缺乏有效的文化创意和先进的产业技术,出现了开发不科学、重形式而轻内涵等文化资源开发问题。一方面,这种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传统文化资源闲置和现代文化资源浪费的现象,生产出的文化产品大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小;另一方面,这种粗放式的开发利用模式很有可能会埋没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资源,使其失去再度开发利用的机会,可持续性不强。

2. 人才要素

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文化产业,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劳动力要素投入,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源有利于将文化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910]。目前全国文化产业人才总量较大,但大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人才结构层次不高。这一现象体现在高端原创人才和文化产品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缺乏既通晓文化产业内涵,又具有自主创新、高层次经营管理能力的本土人才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复合人才。

在实践中,现有的一部分冠以中外合作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创意的策划还是后期的运营归属权都为外方,中方只是承担生产环节,沦为对方的“代工厂”或“加工車间”,严重缺乏国际文化视野,文化创造性不足导致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进程缓慢,因此,文化人才的培养仍然任重道远。

3. 资金要素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的资金投入,这是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来看,文化产业不是一个投资见效快、资金周转迅速的产业,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特征[11]。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总体上可以分为来自政府的文化投资、民间资本投资和外商投资三种。目前,中国文化产业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

首先,从国家财政投入总量来看,文化产业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有所加大,但投入仍显不足,年均增长率不但低于同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也明显落后于其他公共事业投入;其次,政府对于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尚不明确,存在财政资金在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文化产业支持上缺位,而在经营性文化产业管理上越位的问题,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此外,由政府主导的产业扶持政策导致文化产业领域融资渠道单一,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的投资壁垒较高,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难以投向文化产业领域,融资体系尚不完善,没有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4. 技术要素

文化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的链条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渠道。文化产业需要把价值创造的环节和程序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供应链结构,从而实现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但从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文化产业细分领域市场起步较晚,行业集中度较低,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约6万家,其中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少,以中小企业为主,各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技术水平落后,没有形成创作、制造、销售、服务的一体化体系,难以进一步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和规模效应[12]。

一方面,中小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限制了企业的原创动力和创新能力,导致行业内中低端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大量中小企业采取低价策略获取市场份额,缺乏自主的文化知识产权,产业结构类似,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另一方面,高端市场竞争需要市场参与者具有优秀的创意设计优势和丰富的重大项目经验,这一类能够提供高端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少,导致高端市场竞争总体呈现向优势品牌企业集中的趋势,市场竞争力和开拓意识不强,技术含量低,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产品附加值不能得到有效挖掘。

三、 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挖掘

随着进入新时代,中国要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挖掘文化产业的新动能。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动能可以分为外源动力和内生动力。其中,外源动力包括消费驱动力与政策助推力,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可以为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跨区融合;而内生动力包括技术创新力、平台融合力与产业协同力,高新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互联网+”平台建设能够将新业态融入文化产业的实践之中,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的增强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动能挖掘如图2所示。

1. 外源动力

(1)消费驱动力:消费能力提升引导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提高,消费结构逐渐走出模仿排浪式特征,消费需求日益趋向多元化和特征化,高品质的产品和体验服务有利于产生更大的消费吸引力。因此,生产文化产品与提供服务的企业需要积极创新产品,提高商品与服务质量,用技术的手段提升内容质量,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质量的消费体验,以满足消费者多样的文化内容需求[1314]。

(2)政策助推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文化产业跨区融合

“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双核战略,而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与文化双核战略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能够在此过程中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跨地区发展融合及走出去,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互惠共赢[15]。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根据国外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中国文化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另一方面,沿线国家及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风俗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内生动力

(1)技术创新力: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新媒体正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了将创意设计方案真实完整地呈现出来,需要提供包括从前期的方案策划、中期的实地制作到后期的管理维护等在内的全流程规划引导方案。全流程解决方案覆盖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方法,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文化设备的全方位和一体化的综合应用及调控技术、电脑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领域的高新技术。因此,推进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利用高新技术更新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模式和传播方式,能够实现创意设计和文化科技的双轮驱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相关领域强大的高新技术,二者的深度融合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16]。

(2)平台融合力:文化产业逐步融入“互联网+”业态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融合效应,能够利用信息化、物联网、智能化等创新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低成本、多渠道的技术平台,“互联网+文化产业”可以使传统文化产业中已经初级化的产品回到其成长期或成熟期,延长其生命周期并增加文化产品附加值[17]。此外,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平台,促使创意人员从互联网思维方式考虑用户的需求,使文化创意服务与产品更能适应互联网的生产和传播需要。因此,作为一个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文化产业需要紧随互联网的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产业发展的生命力。

(3) 产业协同力:产业集群化趋势增强推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完整的产业链为依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标杆,以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为主体,以各地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为支点,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文化企业在产业园区内能够充分利用产业链内部的各种资源来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实现协同发展和合作共赢[18]。目前,中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已经起步,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地区差异化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等一系列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培育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一批富有地区特色和文化优势的产业园区。

四、 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机制的初步构建

新旧动能转换包括传统动能向新兴动能进行转换的过程,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为核心内容,推动结构合理化、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建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总的来看,新旧动能转换就是技术动能变革带来的一系列产业实践的变革,文化产业作为以创意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必然也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需要用机制创新来推进,包括构建规划引导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内生动力机制三个方面,并发挥各种机制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中的协同作用[1921]。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文化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机制,如图3所示。

1. 建立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规划引导机制

长期以来,中国一些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过度干预,导致政府管理出现不同程度的“越位”或“缺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引导机制,对于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有效运行都至关重要。首先,推进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充分发挥整体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通过科学规划的引导,加强调查研究和统筹管理,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相互协调的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规划体系,积极探索优化存量资源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文化产业动能转换路径,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引导规划的约束性和连续性,保持规划引导的战略定力,进一步把资源配置重心向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倾斜,提前谋划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建设,制订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行动方案,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与此同时,在建立规划引导机制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竞争体系。第一,应转变政府职能,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政府转变文化管理职能,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时,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这是建立现代文化竞争市场体系的前提和保障;第二,改革文化治理方式,建立大部门、泛行业的综合性文化治理体系,从宏观层面上管理人员、项目、资产和引导发展方向;第三,目前中国还未形成统一、互联互通的文化传播渠道,文化产业之间的行业壁垒根深蒂固,文化要素不能有效流动,需要进一步打破文化产业的行业壁垒,构建自由公平的市场网络,促进文化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交流与协作,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2. 建立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创新是最为重要的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之一,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环境和高质量的制度供给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企业文化供给实力、提高文化产业经营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新理念、新機构、新法规、新工作等引入政府原有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通过持续推进文化产业领域制度创新与改革,避免由于细则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等情况使扶持性政策流于形式,需要逐步完善和优化制度供给,防止不良企业利用政策利好扭曲政府意图,阻碍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应进一步健全行业管理标准,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制定可供参考的尺度,从而保障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推进过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一是完善智力促进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人才市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推动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建设,加快形成适合文化产业领域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激发文化产业人才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活力;二是推进服务提供机制,整合现有平台资源,打造包括政策、组织管理、法律、投融资、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合作交流等在内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并对平台规划、建设以及运行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监督;三是强化资金供给机制,提升金融保障能力,推动建立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发挥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对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作用;四是健全法治保障机制,提升文化产业法治保障能力,从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等维度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开放的文化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保驾护航。

3. 建立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内生动力机制

内生动力机制是对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力量,它揭示了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联系。加速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构建强大的内生动力机制,包括加强制度设计、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持续激发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内生动力,其关键在于推动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和创新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体系灵活和竞争公平有序。与此同时,应坚持对外开放,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活力,用开放的视野和思维整合全球优质文化资源,从而推动文化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接。

一是完善技术进步机制,通过聚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研发机构资源,采用项目专项资金的形式建立合作实验室和购买科研设备,加快形成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重点挖掘优质产学研合作项目,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形成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从而降低单个企业的研发成本,加快关键技术成果向最终产品转化的步伐;二是强化创新递进机制,以创新驱动释放、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潜力,以提质、增效、转型和发展作为目标,全面提升文化产业领域劳动、技术和资本的使用效益,通过资源、产品、市场、产业创新的递进机制,共同作用于文化领域,找寻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技术附加值,培育出更多的文化精品,进一步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五、 新时代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建议

进入新时代,为更好完善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机制,用新的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和产品种类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促使文化产业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释放文化消费需求,引导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扩大文化消费需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进而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因此,挖掘潜在文化需求,以此作为扩大文化市场的重要资源,是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首先,应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增强文化消费动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试点工作,同时拓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培育文化消费习惯,加快长效保障机制建设步伐,以此引导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其次,应切实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改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水平,扩大有效供给,以适应多层次和特征化的文化消费新趋势。一方面,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工作,通过全面梳理中国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创意为核心内容,以美学精神启发创意过程,同时有效结合文化传承和理念创新、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本土特色和国际优势,扩大中高端艺术产品与文化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增强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指导主干文化企业提高品牌培育意识以及知识产权创作、运用和维护能力,加快实施文化品牌建设行动计划,积极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文化品牌,从而显著提高文化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2.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推动文化产业跨区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不仅要积极建设国内市场,还要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培养国际化视野,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加快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根据国家关于构建开放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沿线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拓宽文化产业开放的范围和层次,加快优秀原创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结构布局。一是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进一步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在产业优势领域加快进行国际推广和宣传,抢占产业制高点,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二是引导各类资本通过联合投资、跨国并购等产业协作方式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境外文化产业园区和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培育贸易新增长点;三是加快推进文化服务外包进程,同时结合商务部所制定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名录,全方位丰富民族文化品牌内涵,让“中国创造”理念深入人心,全面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

3. 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技术进步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不仅会带来文化产品形式的创新,也会使文化产业的经济收益成倍增长,有利于降低文化服务成本,增强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文化企业技术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推进“互联网+”战略,实现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文化创作、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应用是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动力。一是充分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在线上推出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文化产品消费和文化服务的体验模式,实现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大范围推介和传播,进一步激发传统文化行业的发展潜力;二是稳步推进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加快图书馆、博物馆、古镇等文娱场所的线上互联平台建设,完善文化资源共享网络,提升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水平;三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进行数字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大力研发适合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平台的创意产品,培育基于先进高新技术的新文化业态,全面提升动漫设计、游戏制作、创意研发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优秀文化产品多重渠道传输、多种平台展示、多级终端推送的步伐,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

4.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增强文化产业内生发展动力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助推力之一,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利于提升不同动力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度和广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以挖掘创意设计、内容提供、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文化人才为重点,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步骤。首先,根据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大型原创作品设计大赛,以此来发现和挖掘原创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其次,促进高校院所、文化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設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并实行认证制度,建设多层次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尽快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文化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引导文化企业以期权、高薪、补贴等方式,在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引进和培养一批善经营和懂管理的高质量人才;最后,稳步推进文化产业领域的智库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优秀人才表彰制度,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领域相关的教学机构、研究机构和专家委员会等在规划引导、机制梳理、理论支撑和项目评审等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5. 健全多元投融资体系,激发文化产业投资活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有效供给,充足的资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文化产业的范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氛围,有效缓解金融服务供给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现实矛盾,这对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至关重要。首先,结合近年来国家关于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文化产业领域的政策和管理规定,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编制投资指导目录,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运营和重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其次,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对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创业投资和人才培养给予资金支持,如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基金、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此外,优化融资服务,推动银企有效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中小文化企业融资交易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企业信用评价、风险补偿和信用担保机制体系。

参考文献

齐骥. 文化产业促生经济增长新动力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446.

[2] 付延慧. 文化价值的效用——新旧动能转换中如何发展文化产业[J].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9(1):2829.

[3] 范玉刚. 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17121.

[4] 陈少峰. 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十大趋势[J]. 出版广角,2019(9):1113.

[5] 张树安,滕飞,朱玙含. 要素禀赋视角下大连市文化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研究[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2):99101.

[6] 孙天垚. 创新中激活传统文化,传承中增强城市动能——以成都文创产业发展为例[J]. 科技智囊,2018(8):6467.

[7] 张定新,魏修军. 山东文化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成效及问题研究[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8(9):2326.

[8] 王爽.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鲁台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动力研究[J]. 人文天下,2019(5):4245.

[9] 吉俊虎. 人才、规范与策略:后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基于政府治理视角的分析[J]. 经济问题,2019(4):1316.

[10] 李垚,夏杰长,刘奕.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分析与政策建议[J]. 经济研究参考,2018(5):35.

[11] 连静茹. 公共财政如何更好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J]. 人民论坛,2019(14):130131.

[12] 刘磊,刘维刚. 民营文化企业规模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2019(5):2123.

[13] 安乾. 文化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9(11):5657.

[14] 王明明,孟程程. 科技创新与文化消费的互动机制及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的分析[J]. 税务与经济,2019(2):5053.

[15] 杨丽,王晓晓.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4):149150.

[16] 张奎,张春河. “文化+互联网”语境下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 出版广角,2019(10):1314.

[17] 王开金. 新旧动能转换下“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研究[J]. 文化产业,2018(5):2223.

[18] 高乐华,张美英. 中国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趋势[J]. 企业经济,2018(6):129130.

[19] 刘宇,周建新. 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 出版广角,2019(10):910.

[20] 周亮. 構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6):45.

[21] 车树林,王琼. “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8(3):101103.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文化产业新时代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