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她千遍也无妨

2019-11-26 12:59徐丽
文理导航 2019年36期
关键词:重要作用实践探索

徐丽

【摘 要】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吟诵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吟诵教学对学生诗韵品味的提高,创造力的激發,良好汉语语感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有深远的意义。本人根据教学实践,从将吟诵融入教学;减少讲解,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依托规则,鼓励学生创作吟诵曲调;立足作品,体味吟诵的趣味和情味四个方面来探索吟诵教学的实践方法,旨在让学生立足课堂,更好地浸染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吟诵教学;小学古诗教学;重要作用;实践探索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吟诵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古诗吟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稚嫩的心田,让他们在古诗吟诵的浸染中,产生精神归属感,同时,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吟诵教学的历史渊源

(一)何谓“吟诵”

汉语诗歌的表达形式可分为四种:唱、吟、诵、念。唱:有曲调,目的在曲;吟:有曲调,目的在词;诵:没有曲调,是口语的艺术化。吟诵即吟咏和诵读的合称。两者都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汉诗文的创作规律进行的,区别在于吟咏有曲调,而诵读没有曲调。

(二)吟诵教学的历史

我国魏晋以前就有歌有吟有诵,只是古人对诗歌的吟法尚不明。魏晋以后的吟诵教学已经到了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皆用吟诵的程度。由此可见,吟诵教学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是古诗文创作的唯一诵读方式和教学方法。

二、吟诵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深入品味诗韵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古诗,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吟诵,能渐渐明了古诗词中蕴藏的意蕴。吟诵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音韵美、文字美,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有利于激发创造力

古诗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许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元性,同时吟诵调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诠释又会有差异,这些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吟诵提供了广阔空间。他们可以依据吟诵教学所提供的作品,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和创造。从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到声音高低快慢、轻重缓急的处理,灵活地加以运用,展示出自己心中二度创作后所理解的作品。

(三)有利于汉语语感的形成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人的语文素养,而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语感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

1.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顿悟力

学生语感有赖于平时点滴的语文学习,但古诗词中的语言并非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通过吟诵可以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强化语感顿悟力的训练。这些吟诵的语言会留在学生的头脑里,不知不觉慢慢内化成孩子自己的语言,能够加深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吟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吟诵的内容本身就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反复的吟诵,能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同喜同悲,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有利于道德修养的提升

古诗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杰出的文化,学生在吟诵之中,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滋养着他们的心灵,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吟诵古诗的过程同时是学生“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的过程,也是他们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

三、吟诵教学的实践探索

吟诵教学对小学古诗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应为语文教师所重视,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吟诵教学的建议和方法:

(一)融入教学,成为有效诵读的手段

吟诵教学走进小学古诗教学课堂,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吟诵教学必然的归宿,也是学生开展有效诵读的基础。我在执教校级吟诵公开课《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就采用了吟诵教学的手段。在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课文后,我出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我要求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先诵读该诗,再带着自己的感悟吟一吟这首诗,学生依字行腔,放声吟诵。吟诵声久久回荡在课堂上,其他学生深受感染,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齐声吟诵这首诗,不少学生轻轻摇头摆身,轻闭双目,借助吟诵的余温,很多学生将这首诗进行了快速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减少讲解,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

现今的小学古诗教学存在一个弊病,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喜欢抠诗中的字和词进行单独的分析和讲解,往往一首充满美感、富含哲理的诗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在吟诵教学时要求教师减少不必要的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吟诵激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特级教师陈琴老师在吟诵教学中就有这方面的独到之处。她在教学《长安遇冯著》是这样设计的:

(领)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和:哦,灞陵雨呀!)

(领)问客何为来?(和:何为来呀?)

采山因买斧。(齐:噢,采山因买斧!)

(领)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和:花正开呀,燕新乳!)

(领)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和:唉,鬓丝生几缕?)

齐声深情吟诵——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唉,鬓丝生几缕?

这种对白式设计,免去了教师的讲解,因为学生通过这样的对话式吟诵已经基本能明白诗词的含义,后面创设的几句吟诵调,既能助兴,也能令吟诵者的情感得以升华。

(三)依托规则,鼓励学生创作吟诵曲调

吟诵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分清基本的“平仄入”字音,即把现在的普通话字音的四声分为平仄声。吟诵的规则是:平长仄短入声急,依字行腔气要匀。另外,在教学时还要提醒学生,在诗中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平长仄短”来读,否则,就显得太单调枯燥,也不能表现感情的变化。低年级的孩子主要跟着老师多吟多诵,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在了解了这些吟诵的规则后自行进行创作。例如,陈琴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前两句的吟诵调时,是这样的:

月)落↓乌↘啼﹋﹋霜﹎满ˇ天(“月”是入声字,但于是在第一个位置,可长可短,“落”字必须很分明,读得短而清楚。)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二字都是平声,但不可以都读得一样长,“江”字要短,吐音清晰后就把“枫”字吟得长长的,“渔火”的重音落在“火”字上,并收得有停顿感。“对”字不要太重,声音由“火”的重转到“对”时变轻变柔,“愁”字尽量拉长,字音清晰而气息轻柔,跟后面的“眠”形成对比感。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了老师传授的吟诵调后,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在遵守相应规则的前提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陈调”“唐调”等吟诵调。

(四)立足作品,体味吟诵的趣味和情味

记得我有幸聆听了上海特级教师戴建荣老师的一节吟诵公开课《咏鹅》,整堂课展现的是他在古诗教学中“歌之、吟之、舞之”的教学理念,戴老师巧妙地将肢体语言和吟诵相结合,边吟诵边配上手语或相应的肢体动作,一年级的孩子们学得目不转睛。

吟诵教学的探索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将其更好地渗透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之中,还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做更深入的实践研究,但不可否认,它对学生诗韵品味的提升,创造力的激发,良好的汉语语感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琴.不妨试试吟诵法[J].人民教育,2009(23)

[2]徐建顺.吟诵之美系列讲座之吟诵传统与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重要作用实践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舞蹈表演的身体表现力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浅谈品牌服装设计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