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 王敏
摘要:对江苏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老年居民生态环境知识宣教、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等措施,以提升居民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促进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
关键词:江苏农村居民;问卷调查;生态环境认知;生态环境行为;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20-0057-03
1引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仅仅强调经济发展,忽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最终将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江苏省居民生态环境意识水平较低,这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存在相关性。谭丽荣等研究结果显示,农民获取环境相关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与行为,是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动力。调查研究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与形成原因,能够有效引导和培养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通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调查研究与原因解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结果有助于江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2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学者研究表明,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影响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以及居民保护生态环境行为,且居民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会影响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因此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江苏农村地区不同年龄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和行为水平存在差异。
H2:提高江苏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会提高其生态环境认知和行为水平。
H3:提高江苏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会提高生态环境行为水平。
根据上述研究假设,建出如下理论模型,如图1。
3研究设计
本次问卷内容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生态环境认知、生态环境行为3个方面,通过参考吕君和刘丽梅提出的赋分方法,对备选答案依据重要性赋分(0~5分)。调查方法主要采取实地访问调查的方式填写调查问卷,对江苏省典型農村地区的农村常住居民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3份,回收率为84.3%,其中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为92.5%。
研究通过SPSS软件计算出信度系数alpha和KMO值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a卜pha系数为0.843,KMO的值为0.850,且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此次问卷设计结构合理,问卷调查结果可信,可以用于做研究分析。
本次调查获取的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男性受访者量略多于女性受访者;中青年(18~34岁)受访者占比较高,达到51%;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在中专或高中程度的居民占比较高,达到35%。
4实证分析
4.1江苏农村居民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依据253份问卷数据,采用平均值与标准差等指标进行不同特征(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农村居民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水平分析,结果如表2。
4.2江苏农村居民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模型构建
研究选取了年龄、文化程度、生态环境认知、生态环境行为4个变量,其中生态环境认知和生态环境行为作为因变量,年龄和文化程度变量属于观测变量,生态环境认知和生态环境行为变量是通过问卷中各题目的总得分衡量的,为可测变量,且为连续数值(表3)。依据上述所选取的变量,采用AMOS22.0软件构建的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
(1)关于生态环境认知方面,问卷从温室效应、酸雨、三废等方面设计了相关问题,通过计算问卷得分来评估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在性别上没有差异,男女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的平均得分均在23分左右;随着受访者(年龄在18岁以上农村居民)年龄的增加,其生态环境认知水平越低,其中18~24岁年龄段受访者生态环境认知平均得分最高(25.77分),60岁以上受访者生态环境认知平均得分最低(15.12分);受访者文化程度越高,其生态环境认知得分也越高,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生态环境认知平均得分最高(24.57分),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生态环境认知平均得分最低(15.04分)。
(2)关于生态环境行为方面,问卷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是否选择无磷洗衣粉和生物肥料、废气农药瓶处理、收割后剩下的秸秆处理等7个方面设计了相关问题,通过问卷得分来评估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行为水平,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行为水平在性别上没有差异,男女的生态环境行为水平的平均得分均在30分左右;随着受访者(年龄在18岁以上农村居民)年龄的增加,其生态环境行为水平越低,其中18~24岁年龄段受访者生态环境行为平均得分最高(32.81分),60岁以上受访者生态环境行为平均得分最低(24.33分);受访者文化程度越高,其生态环境行为得分也越高,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生态环境行为平均得分最高(31.25分),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生态环境行为平均得分最低(24.27分)。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可知,H1假设成立,即江苏农村地区不同年龄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和行为水平存在差异。
4.2.2模型检验
对上述所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运用极大似然法(ML)进行参数估计分析,通过MI值进行模型修正,得到最终各项适配度检验值表4,结果显示所有适配指数均理想,其中增值适配指标(CFI)为1>0.9,卡方自由度比(CMIN/DF)为0.0508<3,表明模型拟合非常好。
4.2.3路径分析
根据上述拟合较好的结构方程模型,计算出各变量的标准路径回归系数,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1)在生态环境认知方面,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生态环境认知的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6和0.000,均小于0.05,故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生态环境认知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年龄对生态环境认知水平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73,反映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较低,青年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较高。由于农村地区老年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且网络信息化宣传方式接受度较低,故对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知识了解较少。文化程度对生态环境认知水平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64,表明随着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也随之提高。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对生态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较强,因此生态环境认知水平较高。
(2)在生态环境行为方面,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生态环境行为均没有顯著影响,其P值分别为0.344和0.638,均大于0.05。生态环境认知对生态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P=0.000<0.05),其生态环境认知对生态环境行为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25,表明提高农村居民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会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行为水平。生态环境认识水平较高的居民能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故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可知,H2假设不成立,即提高江苏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会提高其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但提高江苏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对其生态环境行为水平没有显著影响。H3假设成立,即提高江苏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会提高其生态环境行为水平。
5结论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和生态环境行为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年龄越大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水平越低,60岁以上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和行为水平最低;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生态环境认知和行为水平越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认知和行为水平最高。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年龄对生态环境认知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文化程度对生态环境认知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生态环境认知水平对生态环境行为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供了以下两条建议:第一,重点加强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态环境知识的宣传。当地乡政府和村委会可以选取宣传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在老年人活动中心或村委会组织有关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第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建议政府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对农村地区学校和办学点的扶持力度,完善专项教师人才计划,加强农村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