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调问调出精彩课堂

2019-11-26 12:59罗先丹
文理导航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个体差异情趣问题

罗先丹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情趣研究问题,根据个体差异探究问题,通过巧妙追问来共同探讨问题,可促使语文课堂焕发精彩。

【关键词】问题;情趣;个体差异;追问

质疑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促使学生深层次地感悟。思考是在质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质疑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前提,质疑产生问题,学生能抓住问题进行思考,能激起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愿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以下是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出的几点探究问题的实践经验。

一、激发情趣,探究问题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协同铸就学习进程的一个重要场合;是教师与学生演绎生命精彩的重要场合;是教与学彼此作用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地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过程中应注重课堂中的情趣,情趣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趣”是形声字,形旁为“走”,声旁为“取”。本意指:急、赶快。指快速向某一方向奔去,即疾走。后来引用为两种解释,一为趋向的志趣、意趣、旨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练字》中的“杨、马之作,趣幽旨深。”一为兴趣,使人感到欢快,即乐趣、兴味,如陶渊明《归来去兮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有情趣的课堂,师生精神状态都是充满活力的,留给师生的是回味无穷;有情趣的课堂,教师是精力充沛的,课堂是饱含热情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情味的课堂,教师的引导是由浅入深、紧密连接的,能使学生意犹未尽,能使学生爱上语文。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应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我的课堂教学预设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点了吗?我的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留意?是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本人在教学《我最好的教师》时,先引出作者以为怀特森先生是个什么样的教师这一问题,学生迅速找到答案,“怀特森先生是个性格独特,教学独特,行动出乎预料之外的老师。”文中作者的朋友以为怀特森先生在“糊弄”作者,便由“糊弄”这个词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此问题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讨论。学生踊跃参与其中,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的答案。从中感触到怀特森先生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构成深远影响而又风格悬殊的教师形象,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具备质疑的才干。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因此,调动学生的情趣,可能像磁石般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究。

二、根据个体差异,探究问题

每个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才能、理解能力存在差别,对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都能够感觉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满足感,使不同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课堂回答“我能行”,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对于理解能力有待增强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一些较容易解答的问题;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要通过适当思考找出答案,通过对比得出结论的问题;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一些在思虑方面有一定难度和跨度,或有一定的创新性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理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这一基础问题时,可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回答,解答完之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褒奖,从而使学生获得自豪感,获得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从而鼓励这类孩子加入课堂,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我的课堂我做主”。“为什么小女孩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这类问题就值得让中等生联系课文进行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则从旁引导点拨。再如,理解两个“幸福”,请优等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小女孩的现实思考,让学生知道“小女孩走向了美好的天堂,前一个幸福是与奶奶生存在一起,第二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她到达再也没有寒冷,再也没有饥饿,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方式也能够理解,并产生独特的体验。

总而言之,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各个类型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会思考的,也会想出标准答案,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现自身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难易程度不一样的问题面前通过全力以赴,都能有所思有所得,进而积极参与课堂,都能获得“我能行”的自豪感,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目的。

三、巧妙追问,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中是这样解释“追问”的: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追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追问这种方式经常被教师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接着发问,从而继续指引学生思索,犹如剥笋壳一层一层地剥开,直到见到笋肉为止。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时,教师要能够及时捕获学生在课堂上即席生成的状况,并快速作出反应,激发教师促动教学的灵感,从而使教师生成更有深度、更有意义的提问来指引学生思索,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交流、讨论和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感悟,超出教师预设的情境达到理想的彼岸。有效、有针对性的课堂追问,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考虑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找到自身称心的答案;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有效的追問就是教师针对某一环节或某项内容,让学生弄清楚、搞明白其中的原委,在学生对已经提出的问题有了自己一定的理解后,再一次产生更深层次、更有补充性的理解或感悟,直到学生透彻地理解达到相对完美的结果。课堂上教师要抓住适当机会,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出现就是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追问,是教师驾驭课堂中所展现的个人素质,是教师主导作用能够在课堂中充分施展的表现,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就是即兴施展自己才华,就是随即创作,有效的追问能使师生生成智慧的火花,碰撞出理想的结果,能使沉闷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能呈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和灵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使学生感受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时,教师抛出问题:“你晓得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生答:“拟人。”教师追问:“从哪个字能够看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答:“探。”教师接着追问:“如果把‘探字换成‘长字可以吗?”学生答复:“不可以!”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第一位学生思考之后回答:“‘探字把鲜嫩的笋写活了。”第二位学生回答:“竹笋长势犹如顽皮的孩子。”第三位学生回答:“我感觉竹笋在和人们玩躲猫猫,显示出生机盎然的状态。”……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地想展示自己的答案。师小结:“对呀,一个‘探字,让我们仿佛看到笋芽儿全力以赴才钻出了地层,当他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的一刹那,他欣慰地喝彩――”学生回答:“这个世界太漂亮了!”“我终于钻出地面了!”“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呀!”“我看到了一个万物复苏的世界!”……通过以上片段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促动了学生探索的愿望,也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可见,有效的追问能够让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使课堂展现出“打破砂锅问到底,语不惊人师不休”的境界。

教学意义重大,教师不但要因材施教,而且更应该因生施教。如果说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巧的臻品,那么有效的问题就是将这件艺术品打磨成功的一道重要工序,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施展自身独到的见地,使学生能自信地站在全班的面前,有效的问题是一节优质课堂重要的组成环节。让我们用有效、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深度的问题来点燃学生这星星之火,共同铸就一个高效的课堂,共同演绎出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勃勃生机的课堂吧!

猜你喜欢
个体差异情趣问题
爱情趣数字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