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大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前焦虑调查研究

2019-11-26 08:52周贝吕寅强雷丝容陈辉
科技视界 2019年26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周贝 吕寅强 雷丝容 陈辉

【摘 要】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生危机”是随之而来的典型词汇。[1]为了解民族地区大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前焦虑情况,帮助学生轻松应考,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访谈法,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其心理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从性别、专业类别、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居住地、民族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但焦虑值普遍偏高。建议民族地區高校从源头解决学生考试焦虑问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其营造良好内在环境的同时,不断创造有利外在环境,帮助学生应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教师资格证考试;师范生危机;考试前焦

中图分类号: G652;K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6-012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6.061

2015年国家实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打破了以往教师终生制并改为五年一审,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2]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是针对于资源匮乏、信息接收慢、教育改革程度迟缓的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考试焦虑更为严重。本研究通过了解学生的焦虑状态,评估其焦虑水平,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帮助学生积极应考。 其意义不仅仅是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拟教师人群,还为高校师范生教育提供参考,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改革步伐。[3]

1 研究基本情况

以吉首大学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电子问卷,收取问卷230份,筛选有效问卷180份。研究对象基本信息从性别、专业类别、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居住地、民族五个方面进行收集。

2 民族地区大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前焦虑水平分析

2.1 吉首大学不同性别考生考教师资格证前焦虑比较分析

从表1数据显示男女生两个样本量数量不均等,其考前焦虑水平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焦虑值都普遍偏高,且男生略高于女生。[4]呈现这一现象,与现在高校女多男少大趋势相吻合,且这一现象在师范专业越来越严重,而男生焦虑值高于女生,一方面与男生样本量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与男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有关,大部分男生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对文字的敏感性不够,不擅长语言表达。

2.2 不同专业的考生考教师资格证前焦虑比较分析

从表2数据显示专业类别为理工类的学生焦虑数值略高于文史类学生,但其考试焦虑水平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从数据来看,可说明理工类学生比文史类学生稍更焦虑。一方面,因为文史类知识大多靠识记积累,而且知识脉络是网状型,能相互关联;而理工类是理解运用,需要实践检验,还要能举一反三,更多考察人们的逻辑和推理能力。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出现理工科的热潮,认为学理更有利于就业,对理工科的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要求也更高。

2.3 家庭不困难与困难考生考教师资格证前焦虑比较分析

从表 3数据显示家庭经济情况为不困难的考生考试前焦虑与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相比,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有据可依说明家庭经济情况并不是影响学生教师资格证考前焦虑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无论国家还是社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会予以一定上的经济帮扶。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家庭因素,大都刻苦努力,乐观坚毅,抗压能力强,肯吃苦奋斗,具有良好的素质。

2.4 城镇和农村考生考教师资格证前焦虑比较分析

从表 4数据显示城镇考生与农村考生的样本数量之比为1:2,其焦虑水平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焦虑数值普遍较高,且农村学生略高于城镇学生。呈现这一现象与当前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帮扶政策相关联,说明农村学生受教育方面并不弱于城镇学生。但是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而当代社会就业压力极大,且农村学生的家庭并无能力给孩子带来更多优良的外界资源,更易引发焦虑。

2.5 汉族与少数民族间考生考教师资格证前焦虑比较分析

从表 5数据显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两个样本不均等,其考前焦虑水平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少数民族学生的考前焦虑略高于汉族学生。呈现这一现象,与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相关,并没有在教育方面造成民族间的很大差异。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少数民族较汉族学生来说接受范围没有这么广泛,自身还要包容文化的差异性,更易引发焦虑。

研究结果表明:从性别、专业类别、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居住地、民族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但表现为男生比女生、理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学生、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焦虑,因此,在设计应对策略时需更具针对性。

3 民族地区大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前焦虑应对策略

3.1 因需求而异,提供精准帮扶

3.1.1 设立心理帮扶平台

为有效地缓解男生焦虑值略高于女生的这一情况,可让各院系丰富成长辅导室的内容,建立更具特色的成长辅导室。比如说不再单一的进行一对一式的心理疏导,摆脱其沉闷的辅导方式,采用团体辅导的模式,让男生避免尴尬,同时又能及时的解决女生的焦虑问题。而在大力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也要注重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的帮扶,可针对其焦虑状态进行个体咨询或团体辅导。

3.1.2 构建导师制帮扶机制

在教师资格证改革新背景下,学生无法立即适应新环境。[5]因此可在学院内构建导师制帮扶机制,让老师成为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带头人,给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同时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为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可采用分组实训的模式,不定期的开展分组教学。因学生能力水平,有针对的进行强化训练,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组内帮扶;而对于焦虑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学生,可直接组内进行第一帮扶。

3.2 因专业而异,开展能力培养

3.2.1 以考试科目为导向,优化教学技能培养方案

为有效地缓解理工类学生焦虑值要略高于文史类学生这一情况。从考试科目分析,发现其內容更多倾向于写作和识记,比如说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因此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要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大一开始就注重专业知识的加强与巩固,避免后期备考过程中花过多的时间去复习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这一科目,为备考识记型的科目留下充裕的复习时间。

3.2.2 以专业为中心,开展学生第二课堂

把握专业特点,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以理工类学生为例,针对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差,可以开展“两字一剪”、“主题演讲比赛”、“慕课”等活动,形成具有学习意义的第二课堂;同时所有学院均可联合举行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根据不同的考试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以及齐抓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分享活动,线上开设乐教公众号分享交流平台,线下开设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会。

3.3 因个人而异,提高自身实力

3.3.1 提高自我意识,明确学习目标

作为一名师范生来说,考教师资格证是就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要从大一入学开始就清楚自己的意向,给自己规划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思考如何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明确教师所具备的能力。而作为一名非师范生,从未接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可采取蹭课、视频学习、寻求经验与方法去提高自己,必须明确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才是成功的基石。

3.3.2 夯实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才是基础。因此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训练,多练习,多思考;同时还要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光有知识储备还不够,还需要相应的教学能力、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全方面发展自己。因此,作为个人来说,要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攻坚克难,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本研究在以数据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民族地区大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前焦虑水平情况。为更好地缓解考生的考试焦虑状态,培养优质的拟教师人群,不仅仅需要个人努力,学校也要采取措施促进发展,同时对于当前社会已经出现的要求老师下跪事件、刺伤老师事件,国家也要保障教师权益,不能让这股歪风成为一股风潮持续蔓延。

【参考文献】

[1]杨翠娥,杨艳辉,田方燕.“国考”背景下师范生教师资格认证预警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师教育,2018,11(02):47-51.

[2]郜雅杰.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育学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122-123.

[3]赵磊磊,赵可云,胡翠.省属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04):30-36.

[4]陈德权,魏灵翔.体力活动对不同BMI指数大学生焦虑程度的影响——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0(04):79-85.

[5]余凯明.教师资格证国考下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18(10):103-107.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