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秀娟
(福建省漳平市菁东幼儿园,福建 龙岩 364400)
《指南》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当我们走进一所幼儿园,即便没有观察幼儿的活动,但是从幼儿园环境中,我们也能“读”到其中那个蕴含的各种信息,能感受到该园所的文化。班级美术环境创设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一个幼儿园品质的软环境,有创意美术的教育环境是一个让幼儿释放心灵、表达情感的创作空间。那么,什么样美术区环境是幼儿所喜爱,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能引发其探究兴趣的环境?下面谈谈个人看法:
在幼儿教育中,氛围是一种“隐性课程”能够形成不同的刺激条件。如果创设的氛围能够有明确的指向性,就能有效的影响或者促进某一方面的发展。目前幼儿园的视觉环境如:楼厅环境、教室环境和校园环境的不同审美文化功能的需求和设计理念之间的不协调,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规划的总体设计。而班级美术区较多的把环境停留在整洁、有序、美观上,为了装饰而装饰,追求外在的形式,忽视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因此让环境与幼儿对话,打造和谐统一的视觉艺术氛围,是幼儿园必须着手面对的问题。
美术区环境的创设要具有艺术氛围,应以班级整体规划为前提,以幼儿主体参与为基础,以教师自主创新为动力,避免杂乱无章的“败笔”。美术区域空间设计一般应以活动的实际要求入手。
第一、结合班级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力求在美术区域内达到流畅的审美效果。即美术区是开放式还是半开放式,或者是半封闭式的都应根据具体的美术活动而定。如班级认为美工区的位置选择既要靠窗口,让幼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操作,还需要靠近水源,方便清洗;此外还要留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在适合进行个别活动的同时,稍作调整后也能进行小组的活动;我们把过道走廊设立涂鸦墙,避免了幼儿彼此之间的挤推。
第二、充分利用活动室的三维空间。包括墙面、地面以及桌面,四周到中间形成互相补充的立体格局。针对墙面,我们利用废旧材料把墙面装扮成和主题有关的情景,如在《春天来了》的主题中,我们用树皮做成了春天的大树,孩子们利用各种自然物装扮出树叶添加到了大树上,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天树叶发芽的景象。孩子们还把用彩纸、毛线、橘子皮制成的迎春花装饰在大树的下面,更增添了美感。我们还充分利用地面空间,把剪贴和水粉挤画这几种侧重于玩的放在地面上让幼儿操作,幼儿在地面的随意性更大一些,也更有乐趣。对于垂吊,班级的天花板一般都比较高,不适宜孩子们操作垂吊作品,所以我们就采用把幼儿的作品作为垂吊的装饰,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装饰出的教室环境,心情是愉快和自豪的。
班级区域的活动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根据主题的“内容与要求”在活动区中投放或调整相应的材料,加深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印象或理解,巩固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如小班开展主题《装饰糖果屋》第一阶段—小小粉刷匠,在美术区一角,教师投放纸箱做糖果屋,并针对怎样装饰糖果屋更加漂亮进行讨论,最后决定在糖果屋的屋顶、墙上都用好看的颜料装饰。第二阶段装饰糖果屋。在活动中,幼儿将自己欣赏过的喜爱的棒棒糖通过彩泥进行表现与创造。第三阶段屋顶上的泡沫糖。幼儿通过剪、撕等技能,将毛边纸裁成一段一段,并通过卷、塞等方法,将其穿进泡沫圆筒中间,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泡沫糖果形状,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片粘贴在自制的糖果上,然后用糖果装饰屋顶。活动中,教师根据主题的推进,不断丰富美术区,鼓励幼儿大胆选择材料,进行涂、刷、捏、团、画等方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在活动室里呈现时,我们在他们的笑容中读到了欣喜和满足,通过参与活动,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大大增强,与人合作、分享等良好品质得到培养。
幼儿的作品尽量以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展示,不仅能够带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孩子的作品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在添加入幼儿作品元素的环境中,感受环境给他们带来的自信。如在布置“汽车嘀嘀嘀”的主题环境时,教室的走廊上设置了“交通标志”,让幼儿制作的各种小汽车在地面游戏营造出“过马路”的场景;在教室的一角开辟出了“汽车停车场”里面是放着孩子们自制的各种奇形怪状的汽车;汽车修理店里有孩子们用废旧物品再制作的各种汽车零件和设计的图案,而在汽车图书馆里,更有各种各样的汽车百科全书;汽车餐厅是孩子们专门用彩泥做的各种小汽车模型....一切的美术作品都布置在教室的其他区域中,配合主题,让孩子在汽车的世界里遨游。孩子们用适合的,足量的材料,通过手工、绘画、制作等多种方式,探索表现对汽车的感知经验。班级的主题墙,展示墙,各个区角都充分地展示了幼儿的作品。
这种多元化作品呈现,让美术区环境更加生动,更加艺术化,幼儿在欣赏自己作品和他人的作品外,还会在作品中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和兴趣,增强自信心,同时在充满艺术气息氛围里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乡土资源是审美教育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把家乡的特色融入幼儿的美术区,更容易让幼儿在艺术氛围里提高审美的体验。
当地特色美术、传统民俗、风景。例如我们漳平本土的农民画,它以绚丽的色彩,热烈的构图,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田野生活,画面的表现内容多数是幼儿能看懂的事物,非常适合幼儿园美术区的主题活动开展。我们从感受美、欣赏美的角度出发,借助农民画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创设环境主题,让幼儿在艺术的氛围中快乐地表现美和创造美,激发对农民画的兴趣。
当地自然资源材料。在自然材料的收集中,我们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特色资源,如农作物的玉米皮、笋壳、稻草、花生壳;山上的树皮、松果、狗尾巴草、植物的种子等这些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材料,是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收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拼贴,就能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如芦苇杆拼贴的小房子、葫芦做成的小娃娃、树皮贴的树干,有用树根做的、有用玉米皮做的、有用稻草做的。这些具有乡土风味的作品是创设美术区环境最好的原材料。
对于美术区的区域材料摆放,我们除了考虑便于幼儿取放和收拾,在设置时我们还注意物品使用工具在颜色应用上的协调美观,如为了追求原木色的艺术环境氛围,我们使用大小形状不同但颜色相同的原木色篮子来放置各种区域材料,并在篮子上贴上不同的标志。根据材料性质特点,将物品分门别类,如不同颜色的纽扣分类放在多格的木头盒中,彩笔、剪刀是用经过幼儿装饰的竹筒来装,而各种各样的美工作业纸我们按照它们的种类及难易程度分别用原木颜色的托盘装好,擦手用的小毛巾也用原木色挂钩挂在美工区的墙面上。这样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幼儿收拾起来感到比较轻松,教师也可以随时检查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而且在整个环境的设置中也达到和谐一体,充满艺术的气息。
总之,要营造浓郁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区域环境氛围,作为教师,要切身于幼儿的生活,尊重幼儿,让身处其中的幼儿潜移默化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学会用心灵感受美、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通过美术活动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进而培育幼儿审美、创造情趣与能力,培养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