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农场小学,宁夏 银川 751400)
引言: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的前提是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能大幅度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小学三年级的知识点难度不大,主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此时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将来的学习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预习方法因人而异,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那么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作为教师要明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仅仅是课堂时间或者在学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家的自学时间,如果方法运用恰当,学生自学的效率是很高的。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正确的预习可以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甚至可以说,想要拥有好的成绩,就必须做到好的预习。进行课前预习对于孩子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作用。
预习的实际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框架,虽然在预习之后,框架里还是空空如也。但是这个框架却可以在上课时给予学生非常大的帮助。当学生拥有了这个框架之后,上课的时候,只需要把老师教授的内容,一点一点的放进去。
以目前我国小学中段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普遍来讲,看书预习是最普遍,也是最适合的办法,看书预习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预习方法,的习惯可以伴随到整个初高中,甚至是大学。
看书预习要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要看到哪,一个是要干什么。要看到哪其实是看个人的学习兴趣以及具体的时间等影响因素,要干什么,是预习中最大的收获。在预习的时候,学生需要明确一条线,就是我们要从哪儿走到哪儿。至于路上是要怎么走,也许单看教材还不能彻底的了解,但是这些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还是太过复杂了。
1.浏览学习内容,划定范围。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搞清楚第二天上课的内容,准确的说,是第二天上课的起点和终点。这个是非常简单的。每次学习的内容和上次的课程都是有关联的,通过预习使学生找出自己对于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的地方。并且翻阅和补习,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要预先做好记录,以便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记录好知识点。
2.诵读教材内容。简略阅读第二天上课的内容。如果学生遇到了不懂的地方,也不需要去研究。在朗诵的期间思考问题,朗读比心里的默读更能强化记忆,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边读边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如数学概念等等,加以标注,初步形成学生自己的理解。
3.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预习的过程当中,想是很重要的,联系旧知识,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理解新知识。还可以适当的看看教材后面的一些思考题,思考题往往体现着学习中的重难点,可以帮助发现新课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习是有帮助的。
4.尝试完成课后习题。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就可以尝试着完成每节课后面的课后习题,但是如果不会做也没关系,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后,在后面老师的讲解中,也会更加透彻清晰。
5.记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进行了上述的预习之后,一定会留下一些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老师需要告诉学生,在看书预习的过程中,记下不懂得问题,把这些问题记下来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预习的成果,是不能忽视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宝贵的,发现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的问题,因此,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在预习时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是要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范围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给所有的同学都布置一样的任务,难免会出现有的人很轻松有的人很艰难的情况,这就需要考验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情况,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难度高低不同的学习任务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根据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小学阶段的学习重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具备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并能熟用各种工具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学习就是简单轻松而充满乐趣的体验。
结语: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还有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如果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只要在预习时准备好了框架,上课时接受的内容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上述的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但是关于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