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礼明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角乡爱群小学,江西 九江 332000)
小学是课堂体系的主要阶段,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所以教师在讲课时更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下面就如何在低年级数学课中创设情境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低年级的小朋友一见到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数字图片,实物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它是发展语言、思维、记忆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种情境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所有这些必然促使儿童的形象思维活动积极进行。
我在进行应用题启蒙教学时,利用多媒体配合进行数学语言训练,首先用电脑动画出现大森林,再过渡到画面特写。训练先讲一句话:“树上有1只鸟。”再过渡训练讲两句话:“树上有1只鸟,又飞来4只鸟。”最后训练讲三句话:“树上有1只鸟,又飞来4只鸟,树上一共有几只鸟?”然后反复出现这一段画面,学生看着画面自己来说,并把他们说的话进行录音。由于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人人争着把话讲好,通过播放录音自我评定正确与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从而培养学生清晰的数学语言,这样教学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中适当地利用新颖创境,可以培养学生无意注意转化到有意注意。
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儿童是从游戏开始学习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现在提倡寓教于乐,所以游戏教学可以让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
如:我在教2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课时,设计了“小猫钓鱼”的游戏。先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中间放一些用硬纸板做好的“鱼”。“鱼”身上有算式的一面朝上,学生四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学生用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的算式的“鱼”。游戏一开始,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手拿鱼钩,盯着“鱼塘”里的鱼忙开了。就连平时反应迟钝,经常不按时交作业的学生,也在津津有味的钓鱼。游戏结束后,我验收学生成果时,惊喜地发现:成果颇丰,令我欢喜。为学生创设“小猫钓鱼”的情境,学生亲身实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营造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在低年级的数学练习中,我经常选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如:开火车、找朋友、当向导、游迷宫、下棋等等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学知识、赛中增信心、情中促团结。寓数学教学于游戏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到良好的作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能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元、角、分”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文具店的情境,先在银屏上播放一张有各种文具及单价的画面,请几个学生当售货员,用讲台当做柜台,上面摆上与画面相同的文具,其他学生来买文具时,要先编出应用题,售货员立即算出结果,通过一个小小的实践活动,学习应用题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元、角、分之间的换算也就轻而易举的掌握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巧妙运用儿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现抓实质,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如:在教《认识时间》一课时,针对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钟面比较复杂的特点。我问学生:“你能仔细观察钟面来帮助老师共同创作下面这首儿歌吗?”钟面数字(十二)个,两字之间有(五)格,一圈共有(六十)格;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学生立刻有了自己学习的欲望,利用电脑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学生边观察边填空,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学生很快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了问题的重点。用填空的形式和学生共同编写儿歌,仅仅几句话就抓住了本课的学习要点。学生用这种方式掌握了钟表的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应用能力。利用儿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实在。
总之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数学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还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显得丰富多彩,它能给课堂带来生气,带来欢乐。培养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认识兴趣,并且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不断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