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俞红 首都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指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支持、扶助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城乡居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
1.体育设施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
可供锻炼的场地器材直接阻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随着体育参与人口增多,导致部分地区器材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场地器材短缺,社会体育参与受限。
2.体育消费能力不足且消费理念滞后
尽管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但是收入差距较大。尤其在一些贫困的偏远地区,可供进行体育活动的支出少之又少。对体育的认识不足,对体育不重视,从而带来的就是体育消费观念落后。
3.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体育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导致各地社会体育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经济失衡必然引起消费水平、消费观念的较大差异。
4.顶层设计缺陷且配套机制缺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增强,社会体育的功能日趋多元化,公共体育管理及运用更为复杂。然而,目前相关社会体育法律法规较少,缺少具体的实施办法、实施细节。现行体育政策、法规越来越呈现出其局限性。
1.继续增强和丰富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消解设施不足和分布不均衡这一矛盾。首先,应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其次,合理分配体育资源。
2.培育和扩大社会体育消费
消费是最终需求。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组织运动健身知识讲座等,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激发新的消费热点,增强公众休闲体育消费意识。合理利用带薪休假制度,增加居民闲暇时间,积极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在全社会培育形成积极向上的休闲体育消费理念。
3.加大对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投资,重点帮助落后地区
要平衡体育事业的发展就要在投资上逐渐缩小差距。尤其要积极扶持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扩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投资,并积极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加大社会体育事业的资金支持。
4.建立相关法律,促进社会体育发展
应建构完善的社会体育制度体系,强制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制定具体可行的解决方式和权职分明制度,通过法制化和行政手段来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持续增强社会体育基础设施的丰富性及有效性,为社会体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动社会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中提到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体育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元素,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体育领域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体育改革全面深化,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体育产业日益壮大。但是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增长提速,仍然难以匹配体育强国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现在,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找出新的发展方向,指引社会体育不断向前发展。
1.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体育模式
我国有着明显的“单位”现象,主要指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逐渐统一到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之中,这些组织的代表会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满足其基本需要。所以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会使社会体育逐渐回归到社区和单位,从建立起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体育模式,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体育经费和器材的管理,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完善和成熟。
2.加强与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
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实现社会体育的繁荣,而且还要加强体育事业与其他文化事业的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体育人口不断增长,体育结构逐渐合理
在衡量社会体育发展程度的过程中,体育人口的数量是重要的一大因素。除了体育人口是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体育的结构也是影响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参与社会体育的人大多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青壮年的人数较少,随着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不断加深,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4.社会体育朝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国家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同样社会体育的正常发展也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加强社会体育的法制化建设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