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动员手枪慢射心理自我控制

2019-11-26 11:32王光宇台州市黄岩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灌篮 2019年35期
关键词:射击运动员心理

王光宇 台州市黄岩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全神贯注的瞄准,做到忘我境界,才会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的一个运动项目,在比赛时情绪的波动可能影响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平时训练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比赛条件和训练条件的不同,所以很难针对性地辅导。在比赛中主要还是依靠运动员自己去调节。下面通过讨论赛前心理和赛时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以及心理自我控制的意义,从而克服比赛时不良的心理反应,提高射击成绩。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浙江省射击队男子慢射一线队员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文献研究法(参阅有关心理学理论书籍)、专家论证法、心理实验法等作为论证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心理状态是个体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变化,看似无形,实则存在。本文研究的有关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赛前心理和比赛时的心理。

(一)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心理问题

1.赛前心理

比赛前的心理对比赛的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赛前心理主要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种。稳定性主要是指对比赛有充分的认识,有良好的态度和清楚自己的比赛目的和目标。这种状态能有助于比赛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不稳定的主要表现为,紧张状态、漠视状态、盲目自信状态。紧张主要表现为时常考虑个人得失,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或者是低落,缺乏自信,不想比赛,生理机能下降,体力下降,处于消极状态,不利技术的发挥,是竞赛取胜的阻力,必须加以调整。漠视主要表现在无法正确面对比赛的来临以及出成绩的事实,漠不关心,无关紧要的样子,导致比赛时无法达到全身心的投入,从而影响表现。盲目自信主要表现在把自身的能力和成绩看得太过突出,以致于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同样无视自己的缺点,最后导致真实水平无法得以体现,往往这种心理才是最可怕的,它会直接使一些原本优秀的选手产生不安和失败的情绪。

所以,赛前心理作为重要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成绩的好坏,每一位选手都应该建立起正确的心理导向,正确的心理目标定位和结合自身特点做好技术准备。

2.比赛时的心理

情绪影响运动员的肢体平衡性,通常在赛前紧张的状态下,运动员肢体活动也容易受到心理反应刺激,而肢体震颤不能稳定,情绪的波动牵系肢体的波动,通常比赛中运动员经常出现紧张情绪,在生理上发生系列的变化,如肾上腺素突增、患者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患者意识障碍等,部分运动员在比赛中有一定的固定心理应激感受,想起某个悲伤时段的情境就出现头脑轰鸣等问题,部分运动员在比赛中突然头脑一片空白,运动不受大脑控制,肢体动作变得僵硬,由于过分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而使得运动员的能力难以充分发挥,部分运动员在临近比赛的时候,会出现呼吸突然的急促、血压上升或下降等,若无法突破心理障碍,将会导致运动员无法正常参与比赛,而存在心理压力。

因此,在比赛时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时非常必要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它依赖于你自身的实力和比赛时的应激反应的调整。人生志向,人生方向,决定了人生态度。这也就充分地说明了,一个人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行为模式,决定了他的成败与否。自信是正确的自我分析,自信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所致的生存姿态,自信是赛时心理状态最好的调剂品。

(二)分析

1.加强赛前心理准备

加强赛前心理准备是运动员克服比赛前不稳定心理的主要方法。

赛前心理准备的目的:增强心理稳定性及适应性,以保证良好的竞技状态的形成,使运动员在各种复杂的比赛中能发挥身体、技术、战术的最高水平。

赛前心理准备的内容:明确比赛目的。确定适宜的目标。结合实际,制定适宜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激发良好的比赛动机。在清楚认识到比赛目的和比赛目标的同时应适宜的调整好比赛动机,要清晰地明白并不是每场比赛都是人生的转折,也不是每场比赛都是成功的起点。良好的比赛动机是心理状态健康的关键。

调整心理状态。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心理状态是由心理负荷决定的。心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心理负荷是可训练的,本文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原则和方法:超量原则,可逆性原则,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方法,因人制宜原则。

超量训练如同突破极限,如同一个人平时的饭量就是一个馒头,而在平时的训练中,为了增重吃一个半馒头,一开始感觉比较撑、吃不下而难受,逐渐就适应了一个半馒头的饭量,再让其吃一个馒头的时候,运动员就感到十分轻松,逐步地还能达到两个馒头的饭量,运动中通过超量训练,使得运动员在原本的运动负荷下超量运转,此时应酌情增加运动负荷量,而不是直接加大负荷,可能会导致运动员“撑死”,通过循序渐进的科学比例超量模式,可促使运动员的心理自控能力提高。

运动员在适应心理负荷时,如同攀登阶梯,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二楼的时候就需要暂歇,当喘息变得规律起来,再接着上三楼,机体功能也随着往上攀爬而逐渐的提高,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并非三两日之功,可逆性原则训练模式,就是在刺激了运动员的身体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而后进行继续刺激的循环过程,这样既能够通过负荷的增加,使得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攀升,又能够在负荷加重后避免运动员产生机体损伤,通过此类的心理负荷承载模式,能够短期给予运动员高强度心理训练并使得运动员自体恢复力增加。

因材施教也就是因人制宜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运动员的年龄、训练方式与承载负荷的能力等均有所差异,在训练中难以完全针对运动员构建针对方案,但也可以八九不离十的基于运动员的个体特征进行指导,因材施教是其他所有教学原则的前提,各项训练或者心理创新磨炼方式,都需要在针对运动员情况的基础上施行,而不能脱离运动员的本身生理、心理表征去训练。

平衡训练是在基于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展开比较贴合运动员生理表征的一种运动模式,期间应测评运动员的心率变化等,对运动员产生心理负荷、具有心理压力的具体问题展开分析,给予训练调整,此训练模式有选择性,可依据运动员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进行平衡转移。

最后是提高战术意识以及收集比赛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制定相应的方法。其中提高战术意识非常的重要,这也是针对比赛信息等资料收集情况作出的相应的调整。

2.比赛时的心理自我指导

自我指导是从运动员自身的角度进行心理问题对抗的方式,通常来说,无论外力如何干预,最终还是需要运动员自我调整,尤其是对运动具有一定压力、容易受生活情感影响的运动员,更需要自我放松、自我纠正。可引导运动员在心理暗示的模式下,展开自我的评估,如引导运动员不想成绩、摒弃杂念、只想着动作方式等,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肢体活动上,可给予运动员比较独特的心理放松形式,此时要针对运动员的生活特点与习惯等,如在比赛紧张时轻哼儿歌、在赛场上回忆同伴的支持语录等,将战术、战斗力与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卸除运动员心理上的重担。

射击项目是受心理因素影响极强的项目,在比赛中确实有很多平时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由于情绪紧张,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差而功亏一篑。心理自我控制强的选手往往能在比赛中较好的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

比赛时心理自我指导其实就是紧张情绪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射击运动并不需要联合活动,在独立的运动中,运动员应构建属于自己的运动风格,将平时的训练水平表现出来,尽可能稳定发挥,由于射击运动员并无对手,全靠自己的发挥,所以应降低运动员对自己的期待感,部分运动员总想要在赛场上一鸣惊人,反而给自己带来无穷压力,连平时的水平都射击不出来,应引导运动员稳步前进,同时对于自卑的运动员,应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每一场比赛都是新的开始。

要让选手正确对待比赛压力,对自己的期望要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不能高不可及,外界的期望也要堪称动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负众望。要把注意力指向比赛的过程而不考虑比赛的结果。

努力适应比赛环境,不能过多地苛求其他条件。一般来说比赛条件是基本对等的。改变环境不是运动员的事情,有困难大家都有,要立足于自己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同等条件下谁的意志坚强,谁能多打一环,谁就有成功的可能。优秀的射手必须善于在逆境中搏斗,在逆境中扭转局势,这是我们每个运动员应该具备的品质。

学会集中心理训练的方法能有效的帮助解除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状态。如自律训练法、逐渐放松法、呼吸调整法、握手放松法等。在比赛中: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上,发现自己注意力转移时能及时收回,发现自己紧张时可以采用平时学会的放松法和其他心理调节手段进行缓解。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运动员比赛前和比赛时心理问题的研究,得知心理自我控制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自我控制。

1.心理自我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人有欲望,很难做到杂念全消,运动员正是过于重视运动成绩,或者对别人的期待过于在意,导致心理上的包袱难以卸除,运动员只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具有射击专项运动心理素质,才能够在比赛中不受心理问题所困,反而在心理支持下得到满意的结果。从以下几个角度看心理训练的意义,可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补偿。首先,心理自我控制能够促使运动员不受情感左右,有一定的心理自控意识,从意识出发构成心理控制思维、活动,找到适应自我的心理调控模式,促使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素质都得到完善。而后是结合运动员个体性格、能力、兴趣等角度,进行有动机的、有特点的、有个性化的射击运动形式,促使运动员专业训练的过程中情感调控、情绪调控能力提高,不仅有助于运动员的专业能力提升,同时有助于运动员生活品质的提高。接着是对射击运动员技能的巩固,心理训练可以成为运动训练的支撑,而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的心理也自然不断强韧,通过心理自控,可推动运动员的技能潜力挖掘。最后,克服心理障碍。

2.实现自我控制

运动员只有适应运动的环境、比赛的环境等,才能够促使心理作用与生理作用相互协调,结合运动的行动轨迹进行心理问题的针对测评,通过心理活动的不良表现而进行肢体协作的不足反思,可强化运动员进行能力高低、成绩优劣的自我认知。第一,运动员应具有平和的心理状态,既不能太过兴奋也不能太过无所谓,第二,运动员应有一定的心理反应能力与承受能力,在比赛场景发生改变、比赛受到干扰时,能够及时进行自控,使得训练与比赛都能够稳定进行。训练中可进行模拟操作,最好能够还原比赛的场景、气氛等,还应结合比赛规则、裁判模式进行演示,使得运动员掌握更多的经验,在比赛模拟的时候可让运动员做好自我准备,进行比赛的过程演示,避免在运动员压力较大的时候演示比赛,避免引起运动员的心理应激。

射击训练应坚持心理训练和技术训练想结合,掌握并熟悉地运动心理技能来实现心理控制,消除比赛中不利因素,稳定心态,在比赛中发挥优秀的水平。

(二)建议

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个性特征,以及对心理的有效自我控制,与运动员形成射击动作自动化及获得好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射击运动的训练中,应遵循射击的规律和特点同时结合运动员的心理,在技术训练中加强运动员心理自我控制的训练。

猜你喜欢
射击运动员心理
画与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为什么射击最高的成绩是10.9环,而不是11环
机枪射击十八式
心理小测试
打靶训练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心理感受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