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清丽、王更生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音乐教学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如声乐学习、合唱训练、舞蹈基础、音乐赏析等,其中,声乐学习在学校音乐美育教育中是最直接、最方便、最普及的一种方式。《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通过歌唱教学,培养学生唱、奏、舞、听、知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声乐学习,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更好地服务于歌唱,让学生在歌唱中进行合理的情绪表达,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声乐作品的学习积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很多歌曲都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歌唱表达:“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这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感受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等。同时,随着合唱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逐渐普及,高效的歌唱教学也成为合唱队训练的基础。
通过声乐学习,在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节奏、节拍、旋律等)和基本的歌唱技能(如呼吸、发声、咬字等),训练学生识谱读谱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欣赏和表现能力。在情感方面,通过对歌曲的学习,用歌声来表现歌曲情绪,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声乐学习的广泛性、传统性和多元化。
声乐演唱可以说是最经济、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只要会说话就能唱歌,相关声乐专家、学者对此都有类似观点。如库拉德·蒂博特说,“歌唱应像讲话那样容易和自然”;迪弗尔建议,“把每个要唱的字说出来”;伍德指出,“良好的歌唱就是良好的说话”,等等。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发音,更需要规范、科学的方法。良好的声乐演唱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现能力,尤其是先天五音不全的学生,更需要借助于声乐学习来培养其乐感。
声乐学习的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时间的发展上来说,自20世纪初学堂乐歌时期开始,由沈心工、李叔同等老一辈音乐教育家依曲填词,创作了一大批儿童歌曲,如《男儿第一志气高》《勉学》《中国男儿》《春游》《送别》等,充分体现了学校音乐美育的发展,为当时的社会生活带去了一定意义上的思想引领,同时也为后来的抗日救亡歌曲在群众中的传播打下了基础。直至今日,这些歌曲仍然具有教育意义。从音乐教学的形式上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历史因素,我国物质条件相对匮乏,考虑到经济性和大众化,为让更多的同学参与音乐学习,学校音乐教育主要以学唱歌曲为主。目前,这仍然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
声乐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民族性、地域性和种类的丰富性。从民族性来说,我国有56个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让学生通过学唱、聆听不同民族的歌曲,提升对该民族的认识、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如苗族的飞歌、蒙古族的呼麦、侗族的大歌等都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和演唱特点。从歌唱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从地域性来说,以花城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为例,歌曲学唱有广东童谣《落雨大》、大连儿歌改编《火车跑得快》、北京儿歌《小毛驴》等,通过歌唱的学习也可了解不同地域的方言文化。声乐文化的丰富性主要指戏曲、说唱等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提升和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王效恭曾在《重视美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文中指出:“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音乐、美术教育中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是要特别注意适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防止成人化和形式主义……”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学习的启蒙期,这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相对缺乏辨别力和自制力,受大众媒体和社会非主流审美的影响,一些学生接触到的歌唱作品多以情爱为主,同时也会学唱一些庸俗的歌唱作品,过于成人化。在学校的声乐教学中,一些教师流于形式,只是简简单单地让学生学会歌曲,不注重对歌唱技能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重视美育教育,要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来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滋养童心,让音乐留住童声,回归到音乐教育的本位。
《乐记·乐本篇》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是人情感最真实的流露,也是情感最真实的表达。符合孩童年龄阶段的童谣、儿歌,曲调朗朗上口,歌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主要以道德规范、爱国爱家、亲情友情、革命劳动等内容为题材,让该年龄段的学生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学会赞美、懂得感恩,通过美好的歌唱引导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作曲家姚峰曾提及,要“留住童声”。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换声期,14岁以后,无论是男声还是女声,声线和音色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不会再有童声那种清纯、甜美的音质,所以“留住童声”显得弥足珍贵。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用录音设备留作资料,但前提是要让学生能够进行美好的歌唱。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声练习、良好的呼吸训练是歌唱的保障。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郭声健教授在《以美育人,育爱美之人》一文中提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懂得、认同、向往追求的是理想信念之美、家国情怀之美、品格情操之美、学习劳动之美、身心健康之美,这便是新时代美育必须肩负的首要责任与使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如何让学生的“爱美之心”融入生活,成为发现美、表现美的行动。带领学生聆听音乐,学会感知美;教导学生演唱歌曲,学会表达美;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学会探索美。通过感知美、表达美、探索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到怎么教的问题上,并以教学为手段,将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声乐教学为例,就是要把歌唱技能、呼吸训练、基本乐理知识融合到歌曲教学中,寓教于乐。充分把握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教学内容丰富有趣,还可以歌唱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例如在上课之前,运用音乐教学法上的问好方式,当问好方式加入旋律和节奏后,相较于其他学科,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可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默契。每次学唱歌曲之前,都尝试让学生练习发声,在此过程中不让学生单纯地唱发声曲,而是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感受。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爱玩的天性,可以尝试把练声当成一种闯关小游戏。例如,让学生做《小毛驴》的发声练习(见谱例1),这种发声曲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把各部分的发声机能调动起来,让学生跟着律动放松身体,保持平稳,且呼吸自然通畅。同时,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做好正确引导。又如,可让学生模仿钟表“嘀嗒声”来练习呼吸(见谱例2)。
谱例1
谱例2
歌唱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储备更多的歌曲。通过对歌曲的熟练掌握,在歌曲中习得一些音乐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亦可在上课前告诉学生,在学习结束以后会有一个小型歌唱比赛,要求是学唱过的歌曲,在赛后评选“优秀小歌手”,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别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更应创造良好的氛围,尽可能地带动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把重点放在教授学生基本音乐要素和基本歌唱技能上。在课程教授中,教师要通过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音乐知识,亦可将柯达伊或奥尔夫等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音乐,不仅符合音乐艺术运动个性,满足学生好动、爱玩的生理特征,而且会更有效地达成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基本特征,通过简单的身体运动,启发学生设计生活中熟悉的动作,体验音乐的内容和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经过一定的歌唱训练后,歌唱行为也会随之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他们会运用已经积累的歌唱和表达经验,部分地替换歌词重新演唱,会主动地、自发地尝试新的歌唱形式,还会即兴地编创简短的小曲等。
在音乐课程中,歌曲编创是体现歌唱教学创造性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在学生自发的歌曲活动中,学生常常喜欢重复地演唱歌曲中某些他们认为特别有趣的部分,或将某些滑稽而有趣的词填到歌曲中取代原有歌词,而这正是学生编创活动的源泉,学生会不厌其烦地自己“创作”。因此,在歌唱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利用编创歌词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编创活动会大大增强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其体验和感受到自主表达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向学生讲清楚限定条件。例如,音准、和声在发声练习中不能发生变动,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可执行范围。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歌唱教学中,教师先要清楚良好的歌唱教学对学生而言,意义何在。然后,明确歌唱教学的定位,善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紧紧围绕美育这个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歌唱作品来引导学生。最后,就是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灵活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歌唱,乐于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