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通泰中心小学 刘秀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内容。它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甚至其他学科能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与阅读教学的效果休戚相关。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反复琢磨、总结、提升,形成了一些可行、可效的教学浅见。
提升语文阅读素养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赏析。成功的赏析与思考是分不开的。富兰克林说过:“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全无用处。”《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要敢于质疑做出自己的判断,会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说出自己阅读的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些其实都与赏析有关。唯有欣赏,才能让思想放飞。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是以乐意的欣赏为前提的。我的阅读赏析主要抓两点——
《穷人》一文,列夫·托尔斯泰紧扣“穷”——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桑娜与西蒙两家贫困的生活画面,而文章的主旨却又反映出这些穷人精神层面的富裕,学生读“穷”,评“穷”,在“穷”的煎熬中,渔夫夫妇的高大形象被凸显出来,鲜明的对比让学生的体验得到冲击,主动收获到精神需求:善良、担当;《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我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的意思是有且只有一个,强调地球的唯一性,之后从文本里面找出证明“只有”的内容:“在以地球为40 万亿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那么,这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的一个地球,它是怎样的呢?通过预习,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渺小的,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这两个特征,在此,本文的主旨“精心保护地球,珍惜资源”也就深入人心了;《幸福是什么》一文中,课题就统领全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魅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幸福是什么”这个疑问,跟着神奇姑娘,在体会三个牧童幸福的同时真正明白:“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看,一个题目,使上课线索明晰、简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自然就高涨了起来,学习效率十分可喜。
“文眼”即一篇文章中统领全文的词句。文眼赏析也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桂林山水》第一自然段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阅读本段后我只出示了一个问题: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的目的是证明什么?学生马上反应过来是为了要证明“桂林山水甲天下”,于是学生就开始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去寻找“甲天下”的依据。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静、清、绿的漓江水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一幅秀甲天下的人间画卷怎不让学生心神往之?《詹天佑》一文,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杰出”和“爱国”是两个关键字眼。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帝国主义者在中国指手画脚,在极度的耻辱中,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临危受命的爱国情怀,而一路的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学生读出了工程的艰巨性;在克服种种的艰辛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如此种种,学生在感佩詹天佑的杰出、爱国的同时,也在心中种下了要为国争光,要有出息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的种子,深刻体会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感。
联想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题目与题目的联想。比如学习陆游的爱国诗《示儿》,我们可以联想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于谦的《石灰吟》、王昌龄的《出塞》等等相关爱国诗篇;有时阅读文本中的省略号也可以激发学生无尽的联想,比如《唯一的听众》,“当我说到那个听众可惜是个聋子时,妹妹惊呼说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其下就是一个省略号自成一段。我抓住这个省略号引导学生联想,一个学生是这样联想的,他说:“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多么可敬的老教授啊!为了帮助、鼓励我,谎称耳聋,听我弹琴。”另一个学生说:“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老教授一来,我激动地迎上前去,朝她深深地鞠躬……”一个“可敬”,一个“鞠躬”,很好地诠释了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正确把握;文本中段与段之间有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比如《金色的脚印》一文中有这样两段——
……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第二天正太郎把小狐狸要了回来,和爸爸一起到山谷里把它放了。
借助前情的回顾,我说:作家椋鸠十写得太得意了,以至于在这两个自然段之间留了遗憾。想帮帮他吗?学生进行了一番互动后,补充了一些画面,如寻找正太郎的父母看到了眼前不可思议的一幕,正太郎对父母解释这两个狐狸的身份,父母对两个狐狸知恩图报的感佩等等。多方面的阅读联想是培养学生真正阅读、喜欢阅读的有效途径,因为无尽的联想不会使因学生为读而读而感到枯燥。联想是卓越创造的动力,学生会从这些联想中体验到:原来读书还可以代替作者将本来的内容具体化,自己的思想居然可以那么合适地参与到课文中。这种联想阅读带来的情趣是最好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让阅读内容充满连贯性,还可以专门治学生读书少的毛病,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可以让阅读达到质的飞跃。《少年闰土》是《故乡》的一段插叙。在充分的预习后,课始,舒缓的音乐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朗读:“我冒着严寒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我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搬家到我谋生的异地去。母亲同意我把带不走的木器卖去,她让我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就可以走了。母亲特别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们家来时总问起你,他很想见你一面。’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就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朗读到此,学生跟着我的节奏,十分自然往下接“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的教学在美妙的朗诵与学生滔滔不绝的表达中收获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后音乐又起“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离现在三十多年了。今日听母亲说起闰土,我于是又日日盼望着闰土的到来”。音乐止,课后作业:阅读《故乡》,完成习作《又见闰土》。学生写得十分棒,他们尽量模仿着鲁迅先生的笔风,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很好地融进习作中,可见,《故乡》是怎样地被学生反复研读过。
教学《草船借箭》《景阳冈》也是如此,课前我都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相关内容的前情后续,这样文本的人物会更丰满,故事情节会更跌宕起伏,从而让学生在课后带着兴趣对原著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领悟到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魅力。
总之,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通过有效的阅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素养。那些优秀的文化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时间在流淌,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阅读会让每一个阅读者变得自知,不敢口出狂言。在优秀文化的不断熏陶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谦虚和聚精会神,养成恭敬的习惯,最终变成一个有抱负、有担当的人!我想,这就是语文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的优势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