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中学语文教育界自新课改以来开始重视汪曾祺,新版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教材均增录了汪曾祺的作品。他在文体、风格和话语方式上有独到创新,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成为一种独特的小说新样式,在小说观念的改变与审美情趣的回归上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在谈到恩师沈从文的《长河》时,汪曾祺表示“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1]其实这也是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特色之一,他的小说也同样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扑朔迷离的故事内容峰,在这种基调之上,又淡化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使小说在叙事上呈现出散文化和诗性的艺术特征。汪曾祺认为“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抒情诗人。散文化小说是抒情诗,不是史诗。散文化小说的美是阴柔之美,不是阳刚之美。是喜剧的美,不是悲剧的美。散文化小说是清澈的矿泉,不是苦药。它的作用是滋润,不是治疗。”[2]
纵观汪曾祺小说基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看似随意又不随意而为。在教学中学生很难把握散文化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整体性,应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关键人物,从而通过一个人物来统筹全文,如他描写某一人物,并没有沿着这个人物的某个故事讲诉,而是从某件小事情或者抓住人物的一个场景或片段渲染开来,如滴入清澈水中的墨汁,浑然散开,但却有迹可循。
“散文化的小说一般不写重大题材。在散文化小说作者的眼里,题材无所谓大小。他们多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段。即使有重大题材,他们也会把它大事化小。散文化的小说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这类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性情温和的人。”在小说《祁茂顺》中开篇交代了祁茂顺是做什么的,以前是做什么的,接来的小说中汪曾祺并没有直接讲诉祁茂顺蹬车的故事而是对祁茂顺以前的手艺做了描写,从作者的视角来看更注重的是这些手工品的艺术价值和工艺过程。小说《熟人》更是奇特,全文共101个字,没有任何集中的故事情节,只是两个人的对话,将故事情节淡化到了极致,让你摸不着头脑,他却在阐述道理。《安乐居》中写在安乐居里的形形色色的“酒客”和喝酒的层次,没有中心人物,只是谈话聊天,随性而为,人物一个接一个的登场,没有人是安乐居里的中心人物,人人又都是安乐居里的重要人物。
汪曾祺小说重视“淡化”作用,“平淡好。但是平淡不易。”,它需要作家的“功夫要到家”,汪曾祺小说“淡化”不是普通的作家可以相提并论的,它需要作者思维缜密、博览群书、丰富的经验等很多因素的总和。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小说的淡化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在小说《云致秋行状》中几乎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话都是“致秋......”的模式开头,“致秋家贫,少孤。”“致秋上过学,”“云致秋很聪明,模仿能力很强......”“致秋有一条好嗓子。”“致秋有个习惯......”“致秋一辈子走南闯北......”“致秋在外码头打扮唱戏了......”“致秋是北京解放后戏曲界第一批入党的党员。”“致秋后来又当了一任排练科长。”“致秋经常出入头牌之门......”“致秋上班有两个专用的包”“致秋自己说的‘四大任务’之一的‘喜庆堂会’......”“致秋忙乎的是另一件事帮着名角办生日。”“致秋火炉子好,爱吃喝......”“云致秋完全懵了。”“云致秋在‘文化大革命’中做了三件他平时绝对不会做的事。”“云致秋解放的比较早”“致秋教学生不收礼,不受学生一杯茶。”“致秋是个热闹惯了......”“致秋死后,偶尔还有人谈起他”读罢这篇小说,脑子里会不停的回想着“致秋......”,虽然都是围绕着云致秋的生活,但是却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故事,每一个段落都叙述了云致秋人生中不同的时刻和片段,将这些片段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云致秋,淡化了所有的矛盾冲突。同样的结构在小说《当代野人系列三篇——三列马》也分明显:“耿四喜是梨园世家”;“耿四喜是个’人物’”;“他长得跟他父亲完全一样”;“他学的是武花脸”;“他爱瞧书”;“耿四喜忽然死了......”同样没有结构,只是根据人物的特征事件罗列起来的清单一样。
随着时代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对于民俗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读汪曾祺的小说不仅可以了解地域文化,并且可以通过传统民需来反观现代意识和精神,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小说《受戒》中刻画出了四个小人物的形象,别具一番地域风情。写三师父用了“精 干”“传 两 转”“落 地”“歪头和”等口语化、方言化的词语生动地写出了三师父的那种小聪明劲。写赵大伯、赵大娘,则用了能干人、全把式,摇钱树、聚宝盆等这些俗的名词,以及像臀鱼、洗磨、凿岩、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瘾、绞麻绳、煮猪食、喂猪、腌咸菜、春粉子、磨小豆腐、编菱衣、织芦筐、剪花样子、嫁闺女、陪嫁妆、瓷坛子、锡罐子、讨个吉利等这些简短的动名词结构,像丹凤朝阳、白头到老、福寿绵长等这些结嫁婚娶的喜庆俗词,刻画出小地方小户人家的勤劳,善良,安康,生活的美满幸福。而写山东的和尚则用了第一人称的方言音,用一句话,生动而幽默,也淡化了受戒时的痛楚,符合文本的整体审美情趣。这些特定语词的选择,生动地描绘了一组组的民间人物群体像,丰富多彩的语言短而紧凑地幻化成一幅幅风俗画的语象,向我们传达了风俗文化的意义。
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小说的阅读可以说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道心灵美味,散文化小说的美更是多方面的,它的功利作用不是在于根除社会风气中那些不好的一面,他只能去“滋润”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