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彭山实验小学校 陈 艳
阅读习惯是指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过反复培养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对阅读习惯的培养提出了很多经典的论述,他提出的认真阅读不马虎,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习惯;利用空余时间,有选择地阅读的习惯;查工具书,看序文目录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批判地阅读的习惯等都对当今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一场阅读盛宴,而非简单机械地将课文原原本本地装进学生的脑子,不同类型的文本带给孩子的必定是不同的视听感受。首先应该创设阅读氛围,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走进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其次,教师应正确把握文本的特点,删繁就简甚至可以重建文本,适度地挖掘文本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非对每一章节都详尽讲解或者是都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这些都会使学生读之无味,产生疲劳和倦怠。当然,课堂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光凭课堂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教师更能将学生从课堂阅读引领到课外阅读,学生若能在课堂上兴味盎然,那么以积极饱满的态度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那么面对林林总总的课外读物,学生如何才能准确而快速地选择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书籍,从而获得精神食粮呢?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他说:“要随时留心新的出版物,发现值得号召少年儿童阅读的立刻推荐”“选择不妨从严,相互比较之后,推荐一些更好的,淘汰一些次好的”。可见,老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低年级尤甚。一些不合时宜的图书只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甚至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戕害,还不如不读,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课外是课堂的延伸,课外读物要与课文相关联,但内容应比课本内容更生动、更丰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触类旁通的乐趣,让课外读物成为联结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纽带,从而激发他们不断阅读的强烈愿望。叶先生在谈课外读物的时候还特意为我们提供了可供阅读的四类书,它们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关于修养的书,如伟大人物的传记,学问家、事业家的言行录”“供欣赏的书,小说、剧本、文集、诗歌”“供临时需要的书,如预备练习游泳之前,去看一些讲游泳方面的书;当社会上发生了某种问题的时候,去看一些关于某种问题的书”。唯实践才有发言权,因此教师推荐给学生的读物自己一定要先读,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学生逐渐明确一本好书的标准,树立“读好书”的意识,最终潜移默化地学会自主选择高品质的课外读物,形成读好书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应边读边思考边记录。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一定要集中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书上”“一口气往下读往往不能消化,好比囫囵吞枣一样;停下来想一想就像咀嚼一样,才能辨出真滋味来”。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读者、文本、作者、编者四者之间的对话,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感悟。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青年时期阅读十余万字的《伦理学原理》时,竟写下多达一万两千字的批注,令人折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知识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阅读的第一步是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文本中的难点,如标注生字的拼音,生词的意思等,扫清阅读障碍,为精读课文夯实基础。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笔记也应是如此。读书做笔记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列提纲、做摘录以及写心得体会这三种。列提纲是对文本的宏观把握,同时也集聚了思维训练的过程;做摘录是对知识的积累与内化;写心得体会是阅读者情感体悟最直接的呈现,新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会写心得体会尤为重要。
新课标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阅读就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叶圣陶先生强调:阅读要抱着批判的态度,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应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在批判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要是半坡村人光知守而不知变,要是咱们的先民全都光知守不知变,那么直到今天,茫茫神州还是不计其数的半坡村,哪会有灿烂光辉的华夏文明。所以执一不二,光知守而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唯有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硬道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个人发展的源泉,批判阅读,是自我意识的体现,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也唯有批判的阅读才能真正将书读懂、读透、读活。
批判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迷信权威的心理定势。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过分重视课堂秩序使得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怎么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呢?只能是被动甚至盲目地接收知识而已。因此应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解放思想,为批判创造条件,而非将自己“格式化”。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阅读反思是批判阅读的起点,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品、作者相异和相反的见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并提出一些趣味浓、争议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同时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设疑解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可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练习,严格要求,悉心指导,此外还要借助家长的力量,获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相信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