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吴雅雯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保持思维的活跃,那我们就要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疲于带领学生去攻破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在细枝末节上烦冗复杂,最终走马观花似地赶完了教学流程。基于此,我们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变“教课文”为“教阅读”,让学生的思想随“天光云影”般流动、变换,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笔者以此设计《三顾茅庐》,将这篇课文放入《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名著大背景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整合文本信息,扎实培养阅读理解与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的根本在文本,文本的根本在字词。《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已高度概括了其主要内容,教学时可紧扣课题,抓住人物特点,层层展开。
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他们的性格不同,处事方法也不同。
师:你了解三国人物吗?这里有个歇后语“草船借箭——有借无还”,猜猜它是谁?
生:诸葛亮。
师:诸葛亮又称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乃当世之神仙也。
师:还有三国故事“过五关,斩六将”,它和谁有关?
生:关羽。
师:关羽是一名忠肝义胆的武将,被后人称为武圣。
师: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是谁?
生:张飞。
师:(出示“桃园三结义”图片)这是哪个典故?关羽和张飞都是赫赫有名的虎将,刘备之所以能当他们的大哥,是因为刘备为人谦虚,爱才惜才。去读读文中描写刘备的语言。
设计意图:运用出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故事及典故,既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让其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一个丰满的认识。
本课教学,笔者以词串的形式串起了整篇课文的内容,由词如句,由句入文,环环相扣,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感悟。
第一组: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
第二组:半里多路,半晌工夫,一个时辰。
第三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如鱼得水。
第四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青翠欲滴,清澈见底。
设计意图:阅读需要有整体感,任何割裂词语和文本的教学都会对学生的阅读有影响。以词串的形式串起整篇文章的教学,既让学生获得了整体感知,又丰富了学生独特体验。
阅读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非常复杂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师:你从这三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刘备是恭恭敬敬地拜访诸葛亮的。
师:“恭”是本课的生字,这是它的古文字。看这部分像什么?
生:像一双手正捧着一颗心,表示刘备拜访时非常恭敬。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细节描写,加上反复品读词句,学生不难体会出刘备的“恭恭敬敬”,刘备爱才惜才的人物特点跃然纸上。
文中有一段关于诸葛亮住处的景色描写,笔者没有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体悟。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体悟?
师:读着文字,想着画面,隆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里风景如画景色秀美。
生:这样的画面真是秀丽宜人!
师:有的语句,我们要反复地读,慢慢地品,才能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段文字中还包含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请再读文字,并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1:诸葛亮有雄才大略,仿佛人中之龙,所以人称“卧龙先生”。
生2:这段文字看似在写景,实际上暗含了诸葛亮高洁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体悟代替教师烦琐的讲解,采用自主探究、感悟、交流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畅行在文本的语言中并建构属于自己的阅读意义。
阅读教学不能以本为本,给孩子一桶水,教师要有一杯水。教这篇课文前,笔者再次品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并且大受启发。
出示句子:诸葛亮分析群雄纷争形式,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师:请看图,谁能说说三分天下的策略?
生: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先消灭魏国再消灭吴国,最后统一天下。
师:诸葛亮足智多谋。还有很多人物也善于用计,你知道三国中还有哪些妙计吗?(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
出示句子: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这句话让你想到哪个成语?
生:如鱼得水。
师:出自三国的成语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生1:望梅止渴、三顾茅庐。
生2:刮骨疗毒、夜走麦城。
生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对于学生来说,此时由一篇课文的学习开启了一部名著的经典阅读。
给学生补充《出师表》选段,拓展他们的阅读空间。
师:诸葛亮眉聚江山之秀,乃德才兼备之人。他还留下了一篇千古名篇《出师表》,其中讲述了自己出山辅助刘备统一中原大业的原因。(出示《出师表》节选)
师:学了课文,谁能大概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生: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草庐,诸葛亮由是感激,为了帮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三国演义》这一名著大背景下学习《三顾茅庐》这一课,为学生留下了无限的阅读空间,让他们尽情徜徉于经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