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019-11-26 18:26纪正婷乔学先
小学生 2019年7期
关键词:范读目标课文

☉纪正婷 乔学先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学生单方面的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朗读能力基本得不到锻炼,不仅限制着小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还会降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重视朗读的作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教师进行范读,发挥模范作用

小学生尚处于发育阶段,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还不成熟,但是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课堂教学时,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小学生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语调、停顿、感情进行模仿,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1]。语文教师在进行范读时,必须要确保每字每句发音的准确性、标点符号停顿的正确性以及情感的表达,如此才能保证学生在朗读时不会出现错误,并将自身情绪充分融入课文朗读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导二年级小学生学习《难忘的泼水节》(人教版)这篇课文时,可以先为学生进行一次范读,由于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同过泼水节的故事,所以教师在朗读课文时,应表达出傣族人民的兴奋与幸福,字里行间都要洋溢着欢快的语调。比如在读“周总理来了!”这一句时,语气应该是激动、欣喜而充满感激,在读到“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这两句时,应该表现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加入泼水节的期待,努力为小学生再现课文场景。教师在范读结束后,应要求小学生进行模仿朗读,令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傣族人民与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欢快心情,感受节日的快乐与周总理的伟大,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意识到朗读的魅力,还能加强学生课文的理解程度。

二、发挥引导作用,实现思读结合

朗读课文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课文中心主旨,纠正语句的读音,令小学生明白课文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实现思读统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导小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可以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文章思想内涵,培养并提高朗读能力、理解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在为三年级小学生讲解《陶罐和铁罐》(人教版)时,可以让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扮演陶罐,一人饰演铁罐,另外一人充当旁白,全班学生可以交替进行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准备与“陶罐”、“铁罐”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向小学生全面展示二者之间的不同特点。在朗读之后,小学生会发现谦虚的人最后会获得好的结果,而骄傲又不知悔改的人往往不会有好下场,由于小学生还没有接触化学知识,所以并不明白铁会氧化只是化学反应,这时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普及一些铁罐会被氧化的知识,帮助小学生扩充认知层面。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时就会对陶罐的谦虚抱有敬佩,朗读效果会更为拔群。

三、明确朗读目标,提升朗读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在进行朗读之前为小学生明确朗读目标,选择科学有效的朗读方法,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朗读能力,同时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确朗读目标,有利于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打破朗读教学重难点的桎梏,降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压力,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2]。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活动时,需要将朗读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掌声》这篇文章时,教师应当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将“理解掌声的含义”、“学会关心、理解他人”等教学目标与“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等朗读目标相结合,通过开展《掌声》朗读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主动关心他人、懂得理解他人、坚持人人平等的良好品质。又如,在讲述《北京亮起来了》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小学生讲解“不夜城”的发展历史,它曾遭受何种屈辱,又承载着何种精神,在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对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朗读教学方式,通过发挥带头作用,为学生进行课堂范读;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实现思读结合;明确朗读目标,提高课堂朗读效率,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猜你喜欢
范读目标课文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背课文的小偷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