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26 17:49
读与写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式初中语文

嵩 慧

(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龙奔初级中学 江苏 高邮 225600)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开展文言文教学,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怀,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同时文言文学习可以丰富学生文学知识,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学生文学创作,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

1.1 文言文教学方式单一落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担心学生对字词知识无法理解,采取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课堂活动比较枯燥无味,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

1.2 教学环节过于分散。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大多内容是现代汉语,文言文内容中包含比较多的典故内容,文章短小精练,历史比较悠久。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其学习难度比较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很容易出现排斥心理。同时文言文内容较少,教师大多采取分散教学的方式,在白话文讲解中穿插文言文教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很少使用文言文知识,出现记忆不牢固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知识内容缺乏总结,要求学生读懂文言文,和学生实际生活缺乏联系。

1.3 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和阅读文言文内容,加深文章印象。但是,枯燥无味的阅读背诵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难以全身心地开展文言文学习,无法体会文言文的魅力和思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文言文学习活动停留在表面,使得学生不重视文言文学习,无法体会和理解文言文的价值。

2.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结合历史背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文言文材料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是古代大家的言论和历史故事的讲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涵,教师需要将其和历史背景有效地结合,开展课堂讲解活动,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写作背景的理解,降低阅读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向学生讲解文章的出处和作者,同时向学生讲述相关的创作背景。教师通过两个典故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如“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时期的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在孙权的劝告下,努力博览群书,学问大大增进。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质量。

2.2 注重语法对比开展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语法知识有着重要的地位。结合语文知识学习,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现象的出现,为文言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语法知识学习,开展文言文讲解活动,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掌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差异,掌握“宾语前置、宾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的句式。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判断句“是鱼之乐也”“子固非鱼也”“我知之濠上也”。结合这些内容的讲解,和现代汉语开展对比学习,完成课堂教学活动。

2.3 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开展阅读教学。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优化和调整,可以提高课堂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将文言文教学和课堂活动有效结合。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表演活动,将文言文内容形象地展示,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将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效地结合,可以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阅读教学质量较低。同时初中文言文是基础性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未来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文言文教学活动,了解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问题,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能力和素养。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方式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文言文阅读专练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