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光敏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松烟小学 贵州 余庆 564400)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再现。小学生识记的词句少,积累的写作素材也不多。因此,很多学生便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不喜欢作文课,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特别是农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叫苦连天,唉声叹气。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海里没有写作素材,写作时就不知道说什么,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所写的内容空洞,不充实。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平时积累素材的习惯。
1.1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1.2 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是学生每天亲身经历的、亲耳听到的、或是亲眼看到的最触动自已心灵的事,通过写日记的表达方式,在自己自由的空间里,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已喜怒哀乐。这样的表述最具真情实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
2.1 在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写作。有位心理学家说:“每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动机,即我为什么而说。”这是情绪的诱因以及需要源泉的作用。只有当学生出于内心的诱惑想要说话时,才是最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的时候。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不重视诱因,通常老师给一个命题作文,学生写作,然后教师批改,讲评等,导致学生无内容可写,无写作兴趣。语言动机诱因的设置形式有很多种,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使他们产生想表达的欲望,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能够流利地表达出他们的想法。如通过小品、话剧等形式,让同学们有目的地观察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生活情境再现,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总的来说是把诱因设置于生活当中。
2.2 在生活体验中,引导学生写作。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真情实感。老师带领学生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植树节时带同学去植树,节假日去做做家务、做小志愿者、采茶、野炊等,让学生体验生活,感知人间的冷暖,体会成功和失败的滋味。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都不是靠完全想象而写出来的,它们都是来源于生活。在这些活动中老师充当带头人的角色,让学生充当活动的主角,让他们深刻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也增加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他们就能写出内容充实、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作文的内容、有了作文的欲望。
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新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培养丰富的情感。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摘抄背诵精品美文,练好内功。倡导朗读要声情并茂,听要清楚真切,说要畅所欲言,训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仿写练笔,是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练笔方法。因为这样的练习,学生既容易完成,又巩固了学习方法。小孩子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课堂上往往是争着抢着发言。学过的课文大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但同一题目的内容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学完一篇课文后我鼓励学生和作家比试。比如,在教学《找春天》一文时,老师启了说:“孩子们,也许你们心中的春天比作者心中的春天更美,也许你们能写出比作家更美的语言呢!”老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找到了春天;我也会写出春天的美景……”我立即安排孩子仿写。几分钟后,孩子们读着自己的习作,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写作基于阅读”,读写结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仿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写作中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借鉴、善于积累、乐于表达、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诉。克服学生作文的恐惧心理,使学生保持永久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