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训练要素,夯实核心素养

2019-11-26 16:55:38江苏省宝应县桃园小学北校区龚德国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19期
关键词:语段要素课文

江苏省宝应县桃园小学北校区 龚德国

统编版教材“双线并进”的结构设置在工具性层面提出了“语文要素”的概念,明确了单元教学的语用训练点,让单元教学趋向统整与纯粹。虽然苏教版教材并没有明确提出“语文要素”的概念,但受统编版教材的编排影响,笔者在关照苏教版单元内课文时,也可以相机理出一条清晰的“语文要素”,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丰富体验,通过突破要素的方法,将语文训练点转化为语文能力。

一、立体解读,统整训练要素的综合目标

1.聚焦于篇,提炼篇章中蕴含的训练要素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含着丰富的语用训练元素,但课堂教学究竟该怎样提炼、研制属于“这一篇”的训练元素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1)学生现有的语文认知能力,让训练元素的提取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2)紧扣课后习题,让训练要素体现编者用意;(3)依循文本内容,让训练要素凸显教材理念。

如苏教版五上第五单元《黄果树瀑布》一文,教师先从学生写作材料组织混乱的现状出发,从这篇课文中“移步换景”的行文思路入手,将作者结构设置的技巧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其次,这篇课文不仅描写了作者观看瀑布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也是编者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的匠心所在,为此,教师可以将“作者围绕着‘黄果树瀑布’抒发了什么感受?怎样抒发感受”作为教学的核心点,帮助学生树立既关注文本内容,又聚焦写作策略的意识。有了这样的要素提炼,这一篇文本所承载的语用价值就得到了根本性的体现,更为铸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2.着眼整体,梳理单元中关联的训练要素

虽然训练要素在单篇课文中以散状方式呈现,但从单元整体性视角进行关照就能发现训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对相关的训练要素依照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推进。教师就要在瞻前顾后、前后串联中连点成线、串联统整,处理好同一训练要素在不同篇章中所承载的价值,从而在基于单元整体的视角下能够整体而教、连续而教、有针对性地教学。

还以苏教版教材五上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以描写景色和名胜古迹为主要内容,都运用了“细致观察+丰富联想”的方式展开描写,基于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描写对象,教师对这一纵观整个单元的训练价值点进行了这样的板块设置:首先,从《黄山奇松》一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语段中提炼出“细致观察+丰富联想”的写作方法,明晰观察与联想之间的共生性;其次,运用上一篇课文中形成的感受来辨析与体认《黄果树瀑布》中形态和声音的描写;最后,对《莫高窟》的内容进行赏析评价。

二、创设活动,优化训练要素的推进路径

1.搭支架,扣好训练要素的关键点

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所设定的目标就应该在学生现有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中,这就需要依托学生认知的发散处、瓶颈处、模糊处、临界处,设置有鲜活情境、有明确任务、有技术策略的学习型支架,帮助孩子们在语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在内化经验中转化为语文能力。

如在教学《开天辟地》时,教师先后出示了两组词语: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要求学生说出这两组词语之间的共性特点。学生在统整对比的过程中发现:(1)这两组词语反映的都是神话故事,都有一个法力巨大的神;(2)从词语的构成上都是描述了神干什么,最终将神话定位在“神奇”的特点上。

这一案例中,教师所出示的两组词语就是学生感知神话特质的支架,与学生原始化的认知经验巧妙融合,使得学生对神话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原本的感性认知上,而是引发了学生的内隐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语言构建,促进了语理和语感的交融并进。

2.架台阶,夯实训练要素的保障点

落实和突破训练要素需要以优化的教学结构,使课堂中每一个板块设置、每一个教学流程都指向于训练要素,让学生在清晰而饱满的结构下学得充分,并朝着较高的目标达成度迈进。

如教学《灰椋鸟》一文时,教师紧扣课文中“实写+虚写”的描写策略,设置了三个递进式的学习活动:第一板块——朗读课文描写灰椋鸟归林的语段,圈画出课文中作者想到的、看到的,相机发现作者还描写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第二板块——聚焦这种策略,从语段拓展到全文,找出运用类似写作策略的语段,并尝试运用“实写+虚写”的策略,对课文中没有展开想象的语段进行拓展性补充练笔;第三板块——从课外读物中选择一组状物类的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关注运用这一写法的经典段落,在诵读、品味与鉴赏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性活动不仅有方法的感知,同时也有迁移训练,更有对丰富内容的鉴赏与辨析,让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训练要素的突破。

三、多维呈现,彰显训练要素的综合价值

语言不是单独呈现的,而是与审美、思维、文化交融共生的,需要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下彼此促进、相互支撑。我们就需要在活动设计中以具体的言语实践为载体,在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诸多元素的和谐共生。

如在教学《“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时,教师出示了两组同音字:(1)盲童,忙碌;(2)清脆,青翠。教师紧扣字体字形,讲述“盲”字失去了自己的眼睛,就成为“盲”,而失去了自己的心,没有任何空闲,也就成了“忙”人。在区分“清脆”与“青翠”时,教师则出示了相关的情境:一片 的竹林里,发出了一阵 的鸟鸣声。

如此设置教学不仅尊重了汉字内在的构字规律和逻辑关联,同时也避免了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识记,而且让孩子带着文化的符号和视角进行感知、辨析与体验。这一案例让我们看到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联,只有站在素养共生的角度进行关照,我们的活动设计才能多维而立体起来,促进语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语文教学中训练要素的清晰化,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明确的。作为一名一线的草根教师,就应该用自己专业化的视角,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开掘出切合的训练要素,并通过优化课堂结构的方法整合这些训练元素,全面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语段要素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