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体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以锻炼身体为主,即通过多样化的身体运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该过程中学生的精神放松,各种心理情绪得到有效调控,同时也磨炼了意志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激烈的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竟争意识,塑造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实际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拥有良好的体育心理素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彰显人生价值,即进一步探讨体育教学中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环境造就人才,校园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通过体育教学,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得到提升,有健康的身体作保障,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才会走向高效率。(1)体育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生动、直观性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四肢都在运动,精神状态的放松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公平的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消除压力,甚至愉悦心情、陶冶情操;(2)由于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紧张性和激烈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不但可以灵活地选择自己要做出的体育动作,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体育项目,其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将会大大增强,自然就提升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3)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活动,往往是分组进行,这无疑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其集体主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也会增强,消除“自私”心理;(4)体育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活动的成败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
体育教学属于体力运动,与其他文化课程相比似乎没有什么社会贡献,甚至有人认为体育课程就是锻炼身体,正如早上马路上晨练一样简单。因此,许多体育专业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一味地带着“自卑心理”参与体育教学,严重影响训练效果。另外,许多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弱,运动能力差,无法完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大难度动作或危险性项目,再加上个别体育运动项目容易产生运动损伤情况,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心理,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产生恐慌心理,精神过度紧张,难以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即使投入进去,也难以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1)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好,学校一味强调体育运动的成绩,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偏离正轨,没有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2)一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认真,得过且过,对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不闻不问,这种教风不严的情形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身体技能的充分发挥。甚至采取生硬的教学方式,制定高要求的运动指标,运动保护措施十分欠缺,教师不但体罚学生,而且对学生进行人格污辱,直接给学生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3)个别体育教师对课程没有规划,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分,示范动作也含糊不清,导致许多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了严重的反感情绪,出现逃课、中途早退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心理障碍愈演愈烈。
体育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由于学生的体能、心理状态各不相同,只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科学地纠正学生的情感、个性缺陷,才能实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效果。(1)针对个性内向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督促其练习“跳山羊”“垫上活动”等内容,并要求他们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不断克服胆怯、害怕的心理,培养其勇敢的奋斗精神。(2)针对一些性情暴躁、冲动或缺乏自控性的学生,体育教师尽量多让他们参与慢跑活动,以持久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其自制能力,不断改善情绪弱点。(3)针对一些自卑群体如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体育教师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其参与激烈的体育赛事,让其在球类、田径等激烈的体育项目中得到历练,胜利时不骄傲,失败时不气馁,慢慢地克服他们自身的心理障碍。
无论是哪个学习阶段,只要是学生,都会对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一旦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为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很有必要设计新颖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尽量结合学生的技能、体能、兴趣等进行活动安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循环练习和交叉练习,加强动作技能的巩固,形成积极向上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实心球前抛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训练10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切实地达到锻炼目的。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运动技巧,能够迅速领悟到教师所讲的知识,针对体育运动技能优秀的学生,体育教师应让其站出来为大家进行动作示范,一方面让其他学生学到技巧,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针对体育教学不过关的学生,体育教师不能一味训斥,应耐心地进行指导,加强其动作练习,使其拥有信心,继续训练,最终掌握正确的体育教学动作。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学生的性格就有很大差异,而个性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种种表现。面对不同的心理因素,体育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尽力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克服心理障碍。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增强其进行体育教学的自信心,让他们放松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例如,对于体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尽量把他们组织在一起,让他们相互学习,多模仿、多思考体育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转移其紧张情绪,激发其参与体育教学兴趣,从而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活动之中,逐渐提高心理素质。当然,培养学习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全靠教师的力量,学生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体育教学中可给学生留有自由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由练习,以此自行调整心态。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体能不一,甚至存在很大差别,许多学生很担心自己会落后,不愿意看到自己失败的样子,于是逃避体育课程,或者一遇到体育课程,学生就会产生胆怯心理,难以适应体育教学的状态。面对这种状况,体育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首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竞争目标,明确体育教学的任务,让整个体育运动充满紧张性;其次,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督促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添加冲突的运动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不断适应具有竞争性质的体育项目训练。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体育教师长期引导,科学带领,区分对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方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往往是多人一起参与其中,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往往处于群体活动之中。如此,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个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其体在育教学活动中一定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反过来合作精神强的学生也一定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信任他人,能够与合作伙伴和睦相处,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运动最后的胜利。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复杂心理现象较多,有些体育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战胜对方,此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了团队能否形成一股力量,其合作精神越强、凝聚力越大,整个体育教学所塑造的学生心理素质也会越来强大。
良好的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未来发展才会一片光明。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塑造学生的心理素质,更是为了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为以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很有必要重视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采取最为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善学生的人格个性,同时要建立学生体育心理档案,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意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和体育文化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