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银龙花园学校 王善亮
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比较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甚至是一种好的思维习惯。比较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比较方法,观察分析所阅读的文本,求同存异,从而深入文本,获得较为深刻的文学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上做足了功夫,在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关键词语的运用上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品味这些词语运用上的精妙之处。
如《燕子》一文中,作者这样描写燕子的休息场面:“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一个“落”字,多么富有画面感的动词。我试着引导学生:这里的“落”可以改为 “停、降”吗?为什么?学生经过反复比较,推敲,体会到 “落”字更能表现出燕子飞下来休息时身体的轻盈、身姿的曼妙。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共选取了三篇课文,分别是《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统观三篇课文的内容,都是写历史人物的,都赞颂了他们可贵的品质。比较三篇课文又有不同之处:从体裁上看,《三顾茅庐》《祁黄羊》两篇课文是记叙文,《三顾茅庐》是根据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祁黄羊》是根据《左传》改写的历史故事;《公仪休拒收礼物》则是独幕剧。从写法上看,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及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是《三顾茅庐》的亮点;《祁黄羊》是用人物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公仪休拒收礼物》剧情虽然简单,但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把同一单元内的课文做一番这样的比较、分析,不但能让教师在更深层次上把握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而且能让我们更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方法。站得高,看得就远,教学自然就会少走弯路,教学效率进而会得以提高。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第十册的一篇现代诗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读懂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能成为仅有的教学目标,他们也需要对现代诗歌这一类体裁有所感悟。因此,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以前学习过的现代诗歌与新课作对比,去发现现代诗歌写作的共同点。我想这样去教学,与只是仅仅学习当前的课文相比会更有趣味,更易让学生接受。
“首尾呼应”是现代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五下《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第一小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最后一小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第一小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最后一小节与开头呼应,“走遍青山碧岭”表现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和情怀。四下《走,我们去植树》第一小节:“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最后一小节:“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诗歌最后一句与开头一节的末句相同,首尾呼应,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决心。
“反复”同样是现代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五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完全一样,采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三下《长城和运河》中有“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两处反复;三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中有“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处反复;《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篇末是全诗的升华。而《长城和运河》《让我们荡起双桨》更多的是诗歌韵律上的回环往复,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现代诗歌中经常使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方式,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中“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阵阵林涛”,《走,我们去植树》中的“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老师,您好!》中“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都是比喻句。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中“锨镐叮叮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溪水哗哗流淌,滋润着棵棵树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秋天》中“苹果嚷着冷了, 要穿红袄; 葡萄嚷着冷了, 要披紫袍”,都是拟人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老师,您好!》中,“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都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方式。经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发现了现代诗歌在写作上的共同点,对现代诗歌这一类体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比较阅读,会让我们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