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明
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行各业都在回顾总结70 年来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成就和经验,学校体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发展的“五育”之一,作为关系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工作,自然也有必要对新中国7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但如何总结,如何总结得好,总结得正确,总结得全面,总结得有方向、有方法、有动力,却也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
毋庸置疑,新中国的学校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起伏曲折历程也无需赘言,中国学校体育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也不用赘述,我们需要仔细总结和分析这些成就来自何方、发展中的问题源自哪里,未来的困难如何解决,哪些课题是“最中国的”和“最紧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通过独特而精准的总结,能够得到未来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最佳路线图与方法论。
如果按以往的方式(通常是以政治事件为核心的历史阶段),划分出几个年代,进行阶段“分而治之”的阐述与总结固然容易些,但恐会影响对中国学校体育全面概观并发现其中的特色;如果划分几个方面(如制度、体质、教师、场地等)进行分析,虽容易用具体数据予以说明和总结,但却不容易看出数据背后的机制与缘由。为此,本文尝试用一些新的观点和视角,对新中国70年来的学校体育进行总结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时,人口仅仅有“四万万”,而现在有14亿人口,70年间增加10亿,平均每年增加1 500万。中国能让如此多的学生几乎每人都受过基础的体育教育,都上过体育课,都知道什么叫跳箱、单杠和双杠,都会做广播体操,都学过跳绳、体操、田径、篮球、足球、排球和乒乓球等,都参加过《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锻炼,并达标,仅仅这些,就将是一个伟大的发展与成就!这个发展与成就,就是在当时GDP 远超中国的中等发达国家都难以想象。中国在70年间用有限的国力教化了十多亿人的体育,科学地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仅凭这一点,我们就有一万个理由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成就点赞。这成就的背后是举国体制、计划性保障和强制规定性:中国现有331 个体育教育专业点在日夜培养着体育教师,新中国从成立初期就制定了全国学生的体育达标标准,中国早在50 年代就颁布了全国学校的体育器材标准,中国一直毫不松懈地推进着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中国各个部委定期联合地以国家文件形式向基层的学校进行着细致的体育指导和督促……这些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管理方式,无疑是中国学校体育伟大发展的最重要经验。
新中国靠什么在GDP 世界排名100 多名“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呢?当然是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强有力的行政推动、靠高度社会组织化和日趋完善的法治系统。首先,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对青少年体育高度重视,从毛泽东“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到邓小平“足球从娃娃抓起”,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都引导着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学校体育法规制度的建设,从1953年《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到1956 年《体育教学大纲》,从1987 年“两个暂行规定”到1990 年“两个条例”,从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到改革开放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从2007 年“党中央7 号文件”到2016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都正确指引着中国学校体育的正确发展。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和成千上万讲政治、守纪律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大大小小数百个国家的法律、条例、制度、文件使中国的学校体育一直在“国家的基本规范”中,并逐渐走上了“依法治教”的康庄大道。本文认为,与其他领域的“中国奇迹”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有力的行政推动、高度的社会组织化和依法治教的逐渐完善是考察中国成就的重要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的基本内容。
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另一个成就是,中国能虚怀若谷地学习和兼容各国的学校体育思想、理论和经验,最终形成了有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它内涵着全世界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一边倒”地全面引进了前苏联的学校体育理论和方法,但始终没有完全照搬照用,而是在不断消化,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着学校体育的“中国化”,(如1956 年的体育教学大纲就开始强调中国武术,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就将《劳卫制》改版为中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就是例证)[3]。进入改革开放,中国学校体育全方位地学习全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甚至是韩国、新加坡等,于是“motor learning(美国)”“动作教育(英美)”“快乐体育(日本)”“运动教育论(美国)”“领会教学(英国)”“SPARK(美国)”“澳式体育(澳洲)”“运动文化论(日本)”“体育内容论(日本)”“TROPS 体育(日本)”等各种体育理论,通过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成千中国留学生出国学习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学校体育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但是,“万国理论”虽营养多,众长可采,但却没有哪个理论从根本上取代中国式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改变中国学校体育发展道路的基本走向。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国学校体育的博采众长和洋为中用,我们才有了中国独有的“中考体育”“校园足球”“2+1 工程”“冬季长跑”“体育大课间”“体育课课练”“全员运动会”“学生豆奶工程”“体育教师国培”等诸多饶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想一下,何时美国的学校体育人有如此认真地关注过俄罗斯的学校体育?俄罗斯的学校体育人又何时曾如此这般地学习过美国的学校体育?英国、法国人之间,有如此大量地互派人员认真地学习过对方吗?同是联合国安理会的美、俄、英、法,又何时认真地看过一眼中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但70 年间,中国学校体育却一直能虚怀若谷、热爱学习、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独立发展,这不又是一个很突出也很独特的“中国经验”吗?
中国学校体育坚实的发展还是国家各项相关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信心所在,也是国家诸多大政方针的内涵所在:70年间中国学校体育的坚实发展,向世界展示着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性、正确性和始终一贯性;70 年间中国学校体育的坚实发展,标志着中国的“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未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恒定走向;70年间中国学校体育的坚实发展,展示了中国强大人力资源来源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性;70年间中国学校体育的坚实发展,展示着中国式的“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可期待性;70年间中国学校体育的坚实发展,预示着中国的竞技体育在未来世界体坛上能更加大发异彩;70年间中国学校体育的坚实发展,标志着中国体育产业一定是中国新兴产业的核心力量;70 年间中国学校体育的坚实发展,威慑着一切企图颠覆中国、分裂中国的反动势力,是使他们心有忌惮不敢轻举妄动。可以说,70年来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是中国强起来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航船中的重要“压舱石”。
成绩是斐然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伟大的成就来自于正确的制度和道路,而问题则是发展中的必然存在,所以这些问题依旧可以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解决。
“中国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滑”既发生在因现代生活方式改变而导致的全球青少年体质下滑的共性原因中,也发生在有强烈中国特点的“应试教育”的特殊环境下。中国13亿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理念,共同挤压出了全世界最为激烈竞争的“应试教育倾向”。强大应试教育的压力直接传导在社会和学校对学校体育的价值判断上,挤压到学生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时间上,挤压到可用于学校体育发展的资源调配上,也挤压到体育教师的个人发展和事业心上,于是,学生体育锻炼越来越少,学生体质的下滑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虽然,“中国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滑”是强大的社会潮流所推,但30年来的努力工作没有使其有所缓解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分析原因应有:(1)我们没能很好地应对应试教育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缺乏提升学生体质的“战略方针”;(2)提升学生体质的工作不够精准有效,缺乏提升学生体质的“三精准”工作;(3)学校体育人没能很好地调动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的积极性,没能构建起提升学生体质的“统一战线”。
12 年的体育课程却什么技能都没有掌握,以及“小学学起跑、前滚翻、双手胸前传球,大学还是起跑、前滚翻、双手胸前传球”等问题是来自于体育课程的设计失当、目标失当和错误失当,深植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思想中的“学校能教的学生都要学一点,以图全面发展”的错误课程教学理念,使中国的体育课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这一不良课程教学状态,使体育学科的地位价值严重受损,使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几乎完全断裂,更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中失去了成功体验,最终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追求。究其背后的原因:(1)体育课程设计简单地模仿,甚至照搬了其他学科的课程设计原理,体育严重缺乏对本学科课程教学特点的认真研究,贯通大中小学1 404学时体育课程的设计思路与方案一直没有出现,缺乏科学的“体育课程理论”;(2)体育学科缺乏对在中国社会体育环境下课程任务的深入研究,对于中国的社会体育基础是致使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甚至是日本体育课程体系在中国难以实施这一点缺乏理性的认识。
这是一个极其困惑学校体育人的问题,不解为何同源于身体文化的“户外运动”和“学校体育”在学生眼中却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东西。究其原因:(1)缺乏对“游戏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没有注意到当“游戏”变成“体育”后会发生巨大的“异化”;(2)没有注意到当“游戏”变成“体育”后,当“运动”进入学校后,当自发自主的运动进入“班级教学”后,当“队文化”变成“班文化”后,学校的体育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与变通,缺乏像Siedentop先生“运动教育论”那样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验;(3)当然,也缺乏“苦中有乐”的体育锻炼理论和“失败是成功之母”学习成功理论的研究,缺乏在充满竞赛挑战与表现赞赏的体育活动中让学生享受运动的真正乐趣,并积极锻炼身体的内容论与方法论[4-5]。
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理性否定但感性认可、口头否定但行动认可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它代表了众多中国人头脑中的“身心二元论”。许多中国人的体育情感和行为是相当“分裂”的,他们一边为中国奥运选手们热情流泪,一边自己到公园广场上拼命流汗,一边却阻挡自己的孩子去参加体育活动。究其原因:(1)对体育运动促进大脑更聪明的科学证据还不够充分、直接和有力;(2)在体育实践中,让家长感知到“体育促进学习成绩”的成果还不够多、不够坚实,研究成果还多停留在零散的范例中;(3)众多不科学、不效率的体育锻炼的确影响了学生学习,这些负面的实例大大抵消了我们的正确主张;(4)体育人有时空洞的主张,甚至夸大的说辞,降低了宣传的信服力和辩护真理的力度。
不少人认为体育从业者不但头脑简单,而且还是玩物丧志,认为体育就是玩玩闹闹、蹦蹦跳跳。人们对体育立德树人的认知是具有两面性的,甚至是伟人,例如毛泽东在雄辩体育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的同时,也狠批当时的体操教员都是些“语言鄙俚、闻者塞耳”之人。究其背后的原因是:(1)长达两千多年中“重文轻武”和对文弱书生的推崇的中国文化造成了尚武之风的缺乏;(2)具有绝对“话语权”的酸醋文人和文弱书生们的自我高贵标榜的影响;(3)体育立德树人的效果的明显不足及相当一部分体育人不良行为的反面教育结果;(4)在体育教育中立德树人被“高大上”和“假大空”的架空;(5)体育立德树人的内容论与方法论的严重不足。
在“社会变化→独生子女→应试教育→锻炼减少→伤害增多→社会紧张→部分校闹→领导怕事→体教压力→拆除单杠→取消长跑→体质更差→伤害更多→削减体育→只留慢走→消灭操场→学生跑步就可以跑骨折”的当代学校运动的怪圈中,许多校长和体育教师为了躲避安全责任,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放弃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究其背后的原因是:(1)中国社会对孩子应该在挫折中坚强成长的认识不足,整个社会弥漫着对青少年的“过度保护”和“超限关爱”;(2)中国多年高度的组织化,使得中国人对“组织”有着过度的依赖和不尽合理的要求,由此出现“过度维权”现象增多;(3)极少部分家长经常将过度维权变成了“校闹”,对学校正常的教育产生严重的干扰;(4)因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的“非意外伤害”(可以通过制度、纪律、保护、帮助等可以避免的伤害),造成家长和社会的担心;(5)行政的不当处理和社会的不当宣传,使学校和体育教师产生强烈的委屈感和反感,致使消极情绪蔓延外溢;(6)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第三方判断、调节和处理机制严重缺席,使校方和家长方不得不发生直接对撞,加大了相互的猜疑和问题复杂化等。
面对成绩和经验、问题与困难,当我们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点上,应冷静思考如何更卓有成效地推进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思考应该朝着哪些方向去推进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深化改革。本文认为,必须在以下诸方面推进学校体育的战略性改革,做出思想上和工作上的战略调整,以使中国学校体育的前进方向更加正确,使各项工作更加精准而富有成效。
中国的应试教育倾向会长期存在,甚至还会长期强劲地存在,因为应试教育倾向的背后是人口的压力、唯学历的社会和根深蒂固的陈旧择业观等,这些都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的。本文认为,在短时期内通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乃至高考制度的改革就能迅速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战略上从“等待应试教育倾向的根本转变”,转变为“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推动素质教育”的方向上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不断的牢骚埋怨”转向“认真发现问题和努力解决问题”,从“灰心丧气的等待”转向“抖擞精神的探索”,从“满眼迷茫惆怅”转向“从眼前做起”。在这方面,日本的学校体育实践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日本学校体育同行们已经在“应试的地狱”(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形容词)里探索出令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优秀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甚至是能较快解决的,但为什么过去30 多年间,我们的诸多努力却一直效果不佳呢?这是因为,以往的学生体质强化工作不够精准。(1)由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对全国的考虑与设计,因此测量的项目都是特别精选的。项目较少,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现有的身体问题,如感统失调、脊柱侧弯、体成分和骨密度等,有些素质测量项目的连续性也存在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地方指标的增加去加强体质测量的精准度。(2)以往对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应用缺乏考虑和精准性,导致体质监测的结果应用不充分,既缺乏对“边界人群”(如准优秀、准良好、准及格人群)进行有目标和有针对性的分析,更缺乏对学生个体体质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分析。过去的学生体质分析,还严重忽略了对同为“获益悠关方”“工作悠关方”和“责任悠关方”的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等的“分析信息共享”,以导致这些“工作同盟体”对学生体质的问题因不知情而“置身事外”。(3)由于体质测量和体质分析不精准,导致对体质干预的不精准。由于缺乏清晰的“重点目标人群”,缺乏每个学生的“精准锻炼目标”,造成了“速度差的练柔韧,耐力差的练速度,柔韧差的练耐力”的“盲目体育锻炼”和“撒芝麻盐”“大拨哄”的粗放型锻炼指导,导致多年来学生体质提升的低效化。本文认为,今后学生体质增强工作要适当从抽查、检查、评价和“工作一票否决”的纯行政思维,转向“行政督导、科学施策、精准提升”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的试验工作[6]。
如前所述,12年体育课的学习,学生学不会、学不好运动技术,技能掌握欠缺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课程设计失当所致,更是对体育学科特点认识不足所致。(1)语文、数学等其他文化学科是知识体系,它们学习内容总量相对清晰明确;(2)知识体系,“知晓”和“理解”相对“重复练习”更重要;(3)知识教学多可以直线排练,即学习之后后不必反复学习;(4)文化学科受教师和教具的限制相对较小,而体育学科却大相径庭。运动项目及技能种类繁多,无法全部学习,也几乎不存在什么技能都能教的教师;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反复练习,需要螺旋式的课程排列方式;体育学科的教学受教师、场地器材的限制较大。由于上述体育学科具有的特点,像其他文化课那样“全国的中小学生统一学习指定的教学内容并进行统一内容的评价”的课程教学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以此为基础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造成了“什么都学一点,但什么都学不会”式“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不良教学效果。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推进适合体育学科特点的“以每个学生都参与选择性专项化体育教学,促进每个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实现大、中、小学体育课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有机连接”新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形式的改革,而这种新体育课程设计和新体育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就是“体育走班制教学”[7-8]。
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是个艰巨的难题,这是因为当在业余时间里进行“自主的运动”,转化为学校里的“体育教育”时,其内在机理和外在形式都发生了巨变,其目的目标、参与契机、团队结构、行为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9]。而我们过去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只是简单地认为既然没有乐趣就加大趣味化,于是就有了简单的“趣味化”“主题化”“故事化”“情景化”“生活化”的各种尝试,但由于方法论的肤浅,这些尝试和努力或“治标不治本”,或“不治标也不治本”,亦或“即伤标也伤本”。本文认为,今后要坚决摆脱体育课程教学“简单的趣味化”的改革方向:(1)加强推进“走班制体育教学”,将“班文化”向“队文化”转化;(2)加强“竞争与表现”的要素,加强体育教学中“教、练、赛”和“赛引教”和“赛带练”,用比赛带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3)通过“队文化”建设,加强体育教学中的自主性和生生互学互帮,增加团队的联系性和和睦度;(4)通过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提升,大力加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们在“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实际感中,享受体育课教学中的乐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全国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植树节时也谆谆教导青少年们,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就是中国学校体育在新时代要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与使命。但是,应该说当前中国学校体育离圆满完成体育立德树人任务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1)与体育育人的强大功能相比,其内容论和方法论的构建远远不足,多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2)体育立德育人,受到“追求高大上”乃至“满足假大空”的思想干扰,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号上;(3)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导致体育立德育人最为重要的“不怕苦、不怕累”的过程难以被青少年及其保护者所接受;(4)体育立德树人效果评价与工作评价工具与技术严重缺乏;(5)部分体育教育人本身的榜样作用缺乏,甚至是负面榜样。为此,今后的工作要以大力开发体育立德树人的内容与方法为主要方向,建立《体育弟子规》式的体育文明行为教育内容和“体育文明行为课课养”式的教材体系。同时,严格规范体育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行为,使其更能言传身教地做好育人工作。
面对严峻的运动安全形势,中国的学校体育应迅速从目前“逃避式的安全”为主的方式,转变到“科学锻炼的安全”方式。为实现“科学锻炼的安全”,应努力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工作:(1)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事业心,通过提高体育教学的专业性,进而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安全性;(2)构建更加科学安全的青少年身体锻炼内容和方法体系,如《体育趣味课课练1 260 例》涉及的锻炼内容;(3)健全学校的各种运动安全行为规范与场地器材使用制度;(4)大力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促进立德树人与运动安全的双丰收;(5)健全运动伤害处理的“第三方机制”,严厉整治“校闹”,创造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法治环境;(6)积极进行家校融合的安全教育内容,强化全社会正确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重要指示,并将其列为国家深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谆谆教导我们,“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今天,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时点上,既看到了伴随着国家伟大发展而发生的堪称奇迹的学校体育发展,也看到了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和方法有误而依然存在于中国学校体育的主要发展问题,更能清晰地看到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要努力做好的各项工作,找到了加速发展的路线图和方法论。面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向学校体育提出的异常清晰可量化的五大目标任务,面对历史上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好环境和最佳时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中国学校体育会呈现出更快速的发展,会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