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静
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非常重要,这是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也是让学生可以有更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答能力的依托。小学时期数学课的学习是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阶段,即使进入高年级后,这些也应当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心。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学习习惯不良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各种计算错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这样的问题,并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与热情,这会让学生更喜爱数学课程的学习,在这种良好的背景下更加有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锻炼提升。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很重要。从平时的训练中我们看到,学生在遇到一些难以解答的数学问题时,很多时候是因为思维进入瓶颈,形成了一定误区,这自然会产生很多解题障碍。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化解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开放,遇到具体问题后可以懂得从不同的方向和路径展开探究,这样就能够避免由于思维局限造成的学习障碍。教师首先可以结合具体知识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素养。比如,在讲到一个具体知识点时,学生如果理解的障碍比较大,教师就可以引导大家转换与调整思路,从不一样的路径切入展开问题分析。当学生可以慢慢掌握这样的思维方式时大家会发现,原来的很多思维局限和解题上的障碍可以逐渐消除,学习的效率更高,这其实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种提升。
比如,在给学生讲正负数的知识内容时,我举的例子是我们班一位同学意外地得到了一百元钱,那么这是收入,我们把它规定为正的;可由于他太高兴了,在回家时在路上跳来跳去,结果又把这一百元钱给弄丢了,这是损失,应为负的。两者由于数字相等,正负相抵,结果仍为零。这样的例子,使同学们在会心一笑甚至哈哈大笑的同时,对正负数有了一个具象的理解,这种生动有趣的知识剖析方法给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路径。以这样的方式来展开知识的讲解与剖析,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吸收,同时,也能够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要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都体现这一点。首先在课堂上的知识分析讲解上就要激发学生的灵活思维,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更快的实现知识掌握与吸收。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结合一些具体数学问题的讲解来强化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锻炼。让学生以不同的思考方式来分析问题,找到思考问题的不同路径,学生会发现有了这样的背景后问题解答起来会轻松很多,这便是具备良好的学科能力所带来的帮助。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的学习过程而言,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始终要成为教学的主题。进入高年级后,学生会遇到各种越来越复杂的计算问题,尤其是各种混合运算中很容易出错。教师要多留意学生错误产生的原因,就一些典型错题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对策,促进学生改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计算素养可以得到提升。不仅如此,教师也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的订正习惯就是一个很好的实施方法。当学生遇到计算错误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大家首先自己进行订正,不仅如此,还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将原因在旁边写下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避免今后同样的问题再犯。
在分析学生的各种典型计算错误后教师会发现,有几个典型因素导致这种状况:一是粗心,有些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时,就养成了粗心随意的学习习惯,做题粗糙、看题不仔细。在做题时要么丢掉小数点,要么把5看成3,由于这样的问题产生的计算错误非常可惜,也是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慢慢更正的问题。二是基础差,有些学生对基本的数学运算次序原本就比较模糊,例如,在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中,连先算乘除,然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这样基本的运算顺序都掌握的不牢,结果可想而知。这两个问题是导致计算错误的最为主要的造成因素,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遇到。因此,在后续的计算训练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提醒学生注意,做完数学题后要让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在细致的检查与回顾中很多典型问题可以很容易被发现,将计算错误及时修改过来就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这会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数学学习中有良好的基础与开端,只有首先尽量避免计算导致的错误,在解决复杂问题及难度更大的问题时才会更轻松。
教师可以采取趣味化的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各种知识的呈现更加轻松有趣,吸引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在这种好的学习背景下,学生的问题讨论积极性会更高,基于具体知识内容理解吸收的效率也会更好。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更多的将知识教学直观化,多透过情境创设的实施方法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且让学生进入到问题探究情境中,在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知识。
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让自己的教学思维更加开放,让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加丰富多元,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如“大数目的认识”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大数目,学生在列举了各种实例后很快的进入了问题讨论的综合情境。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万人、几万人的情境,让学生基于大数目有更直观的概念;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会让学生更充分的融入课堂,学习的兴趣会更高,吸收知识也会更加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