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欣
提升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衡量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学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促进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这篇文章将围绕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升价值、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提升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具体策略展开探索。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给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带来启示,共同为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而奋斗。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规定小学音乐教学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等性质,而小学音乐的学科理念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增强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体验、音乐参与来提升小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鉴赏能力就是广大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重点。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小学音乐教学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也逐渐凸显,它已不再是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弱势学科,也不再给学生放放音乐,带学生唱唱歌的无价值学科,而是一门为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而服务、为提升小学生音乐兴趣而服务,带领学生感知音乐世界,获得音乐相关能力与素养而服务的。
我们将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一是对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二是小学音乐教学趣味性尺度缺失;三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鉴赏多样性程度较低。
(一)从音乐感知多样性入手,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材中的音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歌唱的技能,更要提升学生感知不同音乐形式、不同乐器的鉴赏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在歌唱中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音乐感知的平台。例如通过播放《口哨与小狗》、《三只小猪》以及《快乐的小熊猫》让学生说出听到管弦乐的感觉,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弹奏《森林火车》、《袋鼠》引导学生来感知钢琴的清脆声。将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音乐如《北京的金山上》、《彝族娃娃真幸福》、《牧童》等音乐形式展示给学生,来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不同的音乐形式来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情。
(二)从音乐教学趣味性入手,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如何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摆在何种位置,则是值得广大音乐教师去思考的。实际上,在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趣味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知音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火车开啦》时就可以将游戏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一边歌唱一边排成长队在音乐教室中穿梭,让欢乐的笑声成为学生对美好音乐的记忆,成为对音乐鉴赏能力提升的途径。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拜年》时,教师也可以将红色手绢发给学生,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用自己手中的道具表达出对春节的渴望,将热闹的场景用眼神和表情诠释出来,当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快乐,对于音乐的感知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体会,音乐与情感相连,当这种音乐形式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那么这种音乐感知的能力,音乐鉴赏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内化到学生的音乐认知体系之中。
(三)从音乐内涵体验性入手,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部分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都会将教学生唱歌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让学生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即只要学会了就达到目的了,而实际上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会唱了并不代表其具备了音乐鉴赏能力,很多时候学生嘴上唱得起劲儿,但头脑中对歌词的内涵、歌曲的情感却并没有任何概念,一个优质音乐课堂显然是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的。那么如何才能使音乐教学更具有内涵性呢,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歌曲的学习时,教师不妨从情感的角度对其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情感融入到歌曲之中。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中,用舒缓音乐表达伤感,用欢快节奏表达喜悦就成为学生内心对音乐感知和鉴赏的重要标尺。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宝宝睡着了》时就可以从安静的夜晚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安眠曲的轻柔以及小宝宝的甜美。在学习《不再麻烦好妈妈》时从妈妈的辛劳以及母爱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渗透,从而使学生怀着感恩父母的情感进行音乐的鉴赏与表达。
综上所述,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欣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音乐素养。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从音乐感知多样性、音乐教学趣味性、音乐内涵体验性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后续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