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刚威
基于自尊的视角下探讨中小学体育课程---以太极拳教学为例
颜刚威
(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分析研究院,澳门 999078)
中小学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过高易引起自大自满的负面行为,过低则导致对自我评价不足及个体认知方式失调。中小学生要对自己有恰当的评价以保持心理健康。通过回顾关于自尊理论与太极拳的文献资料,讨论应当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探讨把太极拳实际运用到中小学体育课程,让中小学生对太极拳运动产生兴趣,并重新认识自己。
自尊;中小学生;体育课程;太极拳;运动精神
对于体育运动的概念,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优先联想到的词汇是,激烈、热血、奋斗等较为励志性,同时也会引起躯体大量出汗的运动方式。基于人们过去普遍的看法,公众渐渐地对于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只认为跑步、篮球、柔道、滑雪等体育项目,才算是真正的运动方式。相对而言,较为休闲类型的运动项目,如中国象棋、围棋、桥牌、国际象棋等桌上运动方式不受重视和认同,导致未能得到大力地推广。由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体育总局已将电子竞技当作一门专业的体育事业看待,更是遭受到外界的疑惑和误解,但是无妨它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发展与计划方针。
同样地,虽然太极拳是我国历史以久的运动项目,但是由于它对抗性较低,表演程度也不如其他激烈的运动项目,导致过去有一段时间不受我国青少年热爱。随着当代我国体育政策方针的改变,人们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太极拳绝对是既富有中华文化色彩,又能强身健体和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值得中小学校大力地推广。
不论是处于那个年龄阶段,还是社会地位的高低,如果个体能够有恰当的自我评价,就能够使自己的内心相对平稳,继而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人也会有着正确的评价。故此,对于个体而言,尊重自己是重要的,尊重他人同样重要,被他人所尊重更是重要。它是每一个人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成分,根据丛晓波等学者[1]的研究报告指出,是与自我人格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是个体对于自我的一种评价,并会受到个人的体验、他人的看法、社会外界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特殊情感。
个体有着恰当的自尊心发展,是可以让个人的生命过程,充满着正向观念和健康发展的。自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为需要发展[2],可以维持人们心理健康水平;换句而言,自尊对内心的帮助,是由其所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开始,如果它不能够得到个体和他人的尊重,那么其需求得不到满足,其生命是不完整、不完善,它会直接地影响个人心理卫生状况。故此,在日常社会当中,人们为了保持良好的自尊状态,必须要有良好的形象在社会大众面前,自然地受到他人的尊重,也提高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使到内心是正面的、思想是积极的、行为是友善的。一旦个体无法维持良好的自尊,甚至是严重缺乏的时候,就不能够顺利地向他人和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与认同,自然地其行为举止变得不合理,但是都无法保持平稳的心理状况,心中充满疑问和焦虑等负面情感,最终未能适应社会的生活环境。
自尊的价值是无法轻易测量的,人们也不能够武断地认为它的价值性很低或不存在,有的时侯自尊心甚至是高于个体的性命。从我国历史的记载中,不少的名人都极为注重个人的自尊,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生存,而不顾性命安危,也是维持个体的正确自尊心。譬如说,著名的诗人文天祥,他在狱中所写下的《正气歌》,正凸显出维持自尊的决心,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值得人们所学习的,因此自尊可以算是无价之宝。
由于自尊的特性,是相当受到外界因素所影响的,因此需要个体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吸取,渐渐培养起充分的自尊心,既不要过度自满,又不要严重缺乏形成自卑,维持在平衡水平上是最佳的心理状态。维护自尊的方法有很多,个体要善于表现优秀的长处给他人看,又要承认面对自身不足之处;同时要有着正确的方向,不要因某些事情过度损害他人的自尊心,而遭到对方同样方式的对待,诱发个体的自尊受损,懂得尊重彼此差异的不同性质。最重要的是,个体无时无刻都要认同自我身分的概念,发扬起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社会大众的标准,不可漠视他人的利益,才达到与社会外界交往的过程当中,不卑不亢的良好行为,也提高了个人的自尊心。
太极拳是属于我国传统武术之一,深受人们的爱戴,由其是老年人更为适合长期把它来当作运动方法,以此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太极拳的文化与精神,早已经被我国纳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东方哲学思想,与儒家思想、易经的阴阳两仪等核心观念相符,使它成为了我国长期以来,人们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是有利于培养个体品性。太极拳与当代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一致,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让更多不同年龄层次上得到学习,使它的精神与文化得以传承。本节主要讨论太极拳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与价值、基本套路方式、国内外发展,以及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性,五个方向探讨它的影响力。
太极拳起源距今久远,难以考证其确实诞生时间,但目前普遍学者的共识分两大类,分别为张三丰与陈王廷。目前老百姓对太极拳的认知,是倾向于在元末时期的张三丰所创立,他必然是与太极拳的推广有极太的关系,而其起源是否由其所创立,就有待更多的证据考查。另一种看法是,太极拳是由明末时期的陈王廷所创立的,是由陈家沟拳术当中的招式,经过逐渐演变和改良,最终形成了太极拳的初雏。不论是那一派所创造太极拳,它对于我国传统武术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性,并推动人民积极做运动的习惯。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性,由其是与西方体育运动来比较,不是讲究简单的输赢方式,而是运动的核心意义。太极拳的融合了许多我国传统武术的不同领域,它是尝试把儒家和道家的精神与思想,转变成实际行动,由拳法和动作展示出它的精华,不是单纯地讲究个体力量的大小,肌肉是否足够坚硬;而是重视内功的修养,个体阴阳之变化,以意、气、力三者共同构建,并以稳重的脚步,配合上柔和而有力的招式,神情却是悠然自在的。这些拳法的种种特点,无一不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相互吻合,不是单方面地重视躯体上的能力,而是提升个人修养,让思想品德进一步升华,才是太极拳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值得注意的是,品德败坏的人士是不能够把太极拳的精神学会,更不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因此它是一门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运动,其核心是提升个体内心价值观念,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待人接物。
太极拳的套路方式,已经与过去创立时期有所不同,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衍生出相近又不完全相同的派别,分别以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等为主流派系。根据时代的改变,各大派系因训练的需要,进一步把太极拳招式深化,以长年岁月的实践基础之上,再加上迎合各个年龄阶层的人士学习,形成了许多的支派,不过终究可以发现太极拳根本的概念与招式,是不会受到重大的改变。目前我国体育总局,以杨式太极拳为主流风格,并引入其他各大派系的独特招式,混合而成新编的太极套路,也可称为新派太极,广泛受到人民的热爱。
太极拳早在我国古代时间,已经是风靡全国,不少的青少年都热爱太极拳运动,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学习,从而达到训练身心的效果,相当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直至近代时期,我国遭受西方文化的侵袭,使得人们对传统武术运动的观念发生改变,错误地把西方体育项目当作主流运动,让太极拳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时至当今,我国再次重视起中华文化精神,人们也逐渐地审视传统武术的重要地位性,使得不少的中小学也开始推广太极拳,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一,甚至是大学也把它当作选修课程;至于社会外界,早已经有不少的社会机构与组织,共同开办太极拳课程,教导老百姓学习。另外,随着我国软实力渐渐扩张,而且有着中华文化与武术精神,又是如此博大精深,吸引了不少国外友人的目光;因此,杨素香学者[3]的研究提到,在国外地区也有不少与太极拳相关的活动开设。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韩国与日本,更是多次举办了太极拳交流活动与竞技,让它成为专业化的体育项目,甚至是运动员需要透过笔试与实演的方式,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明确划分不同的等级制度。
目前在许多研究太极拳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对人体健康的关系,几乎都是认同太极拳是一门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不仅能够提高躯体上的能力,同时王学敏[4]的数据显示,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帮助,是有益身心全面发展的运动。针对于老年人而言,太极拳的缓慢动作,是有助他们的肢体伸展,太极拳能够抚平内心中负面的情绪;长期练习太极拳,更能够保持全身肌肉机能的活动性,继而使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功能维持在较好的水平上,达到个人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远胜于缺乏做运动的同龄人。至于年青人方面,学习太极拳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身体的肌肉会变得更为发达,这是由于太极拳的动作讲究沉稳,而不是完全放松的状况,无时无刻都在运用不同部分的肌肉;心灵与个人品德也会提高,太极拳不但重视套路与实战性,更关注个人的修养,它能够让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变得更为广泛,达到和谐的心理卫生状况。
从上述的简单地介绍了自尊理的基本概念,与太极拳运动,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如何把这种特殊连结性得以加强,并合理应用到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程中。本节主要讨论,应当把中华传统武术—太极拳融入中小学校园内,继而积极地推广这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并逐渐纳入到他们的体育课程当中,让学生们尝试亲身体验到太极拳的特殊性,以及它所赋有的历史意义性,最终他们自然地会从运动里学习到自尊。
我国不少的中小学校,主流的体育项目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常见的运动方式,缺乏了新鲜感,并且上述项目对抗性较高,容易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甚至是肢体碰撞,引发受伤的可能性。故此,可以尝试引入富含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的太极拳运动项目,它不仅是符合柔软运动方式,又能够训练学生的心智,其安全性系数也较高,不易引起学生的意外受伤,值得各中小学校考虑。
在考虑如何把太极拳引入中小学生的目光,可以采取活动表演的方式,邀请国内著名的太极拳专家,在一次讲座当中亲自展现太极拳的基本套路,以及讲解其中的奥妙和理论知识,达到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其次,透过播放影像作品,讲述学习太极拳对身体机能和心理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并带出国内外都有不少人是热衷于该项运动,甚至我国多地均有举办太极拳比赛活动,是一种值得中小学生学习与练习。
当太极拳逐渐走进中小学生的眼球里,引起他们的兴趣性后,校方便可协助体育老师开设以太极拳为主题的体育课程。如果在校里的体育老师,都不太了解中华传统武术,可以让他们积极地学习太极拳,并考取相应教练等级或高级证书资格,继而教导给中小学生,有效地把太极拳的基本招式传递给他们,达到学生能正确学习的目标。透过多次在体育课程中学习太极拳,便能够逐步地完成一套较简单又完整的套路拳法,其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再加上适当地调整与培训,在合理的时机里集体表演太极拳,相信能够让学生感到满足。其后,体育老师可以回播整体表演的太极拳,并针对开题之处,加以改善和提高水平,令学生对太极拳的深爱程度进一步升温,完善太极拳的体育课程设计。
太极拳的其中一个优点,是什么年龄阶层的人士都可以学习,而另一个好处是不论男女性别,体格大小都可以尝试学习它。能够提升人们的自尊心,更是印证了太极拳的实用性。有一些学生的体型偏大,运动能力较强,个性又较为急躁,容易一下子就发脾气;透过正确学习太极拳,既能够让他们展示出强而有力拳法,又学会以柔软的方式处理事情。懂得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者,体型再大,力量再强,终究有一天会遇上更有能力的对手,永无休止地追求似乎是不正确的;尊重他人,自然才会被对方尊重,达到自尊的核心价值,令个体内心与人格得到正面的成长。
至于另一些体格瘦小,不爱出汗做运动的学生,学习太极拳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性质。大可不必担心自己在某些运动项目不如他人时,而感到惭愧和胆怯,继而形成不爱运动的思想方式。纵使每位学生都是受到遗传和基因,决定了大部分的躯体能力,但是注重内功修养的太极拳,是不能够单靠先天因素而决定的,必须用心刻苦地训练,把每个招式都完美地呈现,才是学习太极拳的精神。基于太极拳拥有这样的独特性,可以引起那些瘦弱的学生兴趣,积极地尝试练习它,达到提升个人的自信感与自尊心,迈向个性化的体育发展道路[5],不会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即使个人体格没有对方的强壮,但是心灵上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
由于太极拳是属于中华武术的一部分,对于心智未成熟的中小学生而言,可能因为一时偷玩,继而引发同学之间的比武,引起躯体上不必要的伤害,不利于太极拳运动的推广。鉴于这样的情况弓发生,体育老师和校方应当尽早注意,再三提醒学生们不应该以太极拳作为打斗,胡乱地使用武术当作暴力行为,藉此欺凌弱小,这简直是一种对中华武术的侮辱,不懂得它武德的重要性。教师们尽可能地协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观念,以及相应合适的行为模式,避免学习太极拳后所产生的负性事件发生,保护他们弱小的心灵,顺利地发育成长。
对于人们透过运动的方式,从而使个体的自尊感有所增加,这几乎是学术上的共识,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是证实了,运动是明显有助于人们建立起自尊的,由其是针对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其提升自尊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不过目前众多的学者研究内容都是重视于,激烈型对抗性高的运动项目,而忽视了休闲类型的运动项目,导致它的研究相对较缺乏。如今我国正处于全球化过程当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大量冲击,其体育运动项目也吸引了不少我国中小学生的兴趣,更加偏向于篮球、高尔夫球、网球等西式项目。虽然西方的运动项目同样富含体育精神,并且它的表演性与趣味性较高,但是缺乏了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别是太极拳当中的东方哲学思想,其意义是极为深奥,中小学生难以容易理解它的奥妙和理论之处,导致不容易接纳。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国更应该要重视太极拳的推广,让普罗大众尝试接触到它的运动方式,并从中得到新的领悟,达到运动的真正意义。另外,当我国中小学生分别体验到中西方体育项目后,即使个体最后选择了西方项目作为终身运动,也可以把东方哲学思想融入西方运动当中,使得它变得与众不同,成为全新概念的运动。
太极拳是一门有益身心的运动项目,毫无疑问是值得我国各中小学推广的,一方面它继承了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促进个体的健康发育。对于目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达的阶段,推广一些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育运动是极具有意义的,如太极拳、舞龙舞狮、功夫扇、传统中式舞蹈等活动,实在是让中小学生的认知方面有所改变,重捡我国优良文化的精髓,重视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并得以传承下去。同时,当我国中小学生懂得尊重本土的体育项目后,自然地不会容许他人轻易践踏,为太极拳运动与文化而感到骄傲,继而建立起恰当的自尊心,不感到过度自满与自卑。中小学生在欣赏西方体育项目时,也会要求对方懂得尊重中华体育项目,彼此相互尊重,才能够发挥真正的体育精神,也是符合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
[1]丛晓波,颜宏赫,张向葵.自我和谐:从自尊本质看幸福感的提升[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128-132.
[2]颜刚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8,35(1):1-3.
[3]杨素香.太极拳在美国的传播:一项基于美国大众媒体语料库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7(3):68-78.
[4]王学敏.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5):108-111.
[5]颜刚威.论我国香港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J].体育教学,2019,39(1):81-82.
Discussion about the PE Curriculum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lf-Esteem--Taking Taijiquan Teaching as an Example
YAN Gangwei
(Institute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999078, China)
颜刚威(1991—),博士生,研究方向:健康心理学、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