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可斌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体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4)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政府出资或社会资本投资兴建,满足群众健身、赛事举办、动员训练需求,具有大众开放性、社会公益性、全民共享性特点的体育活动场所。其资源配置和服务优化事关人民群众运动素质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事关城市归属感和城市幸福指数的增强和提高。当前我国已迈入新时代,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也开启新步伐。但在总体配置和服务运营上还存在设施供给不足、均等化水平不高、开放度不够、维护滞后等问题,面对这种新形势,亟需政府上下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不断加快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均衡配置进程,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健身和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近几年,随着我国一系列体育法规、条例的出台和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特别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体育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也取得了巨大进步[1]。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整合资源、鼓励开放,创新机制、持续运行”的原则,各省市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方面不断强化力度,努力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供给,扩大服务供给,体育场地超过200万个,初步覆盖城乡,人均体育均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国家要求,各省市在规划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要保持体育设施的“公共性”“公益性”,免费向公众开放[2]。学校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向广大学生和居民开放。室外的设施免费开放,室内的可适当收取一些服务费开放。特别是对学生群体、老年人群体、残疾人群体给予时段优惠或免费。同时各地定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比如广场舞比赛、骑行、快走、彩虹跑等。通过活动,加强健身运动知识的宣导,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
在设施运营服务方面,各地坚持管办分离、招投标,通过公建民营、外委外包、以奖代补等方式,让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同时加强监管,强化约束,保障公共体育设施的正常运行。
从供给上,近年来各地市、县(区)按照国家关于公共体育设施基本配置标准要求,也拿出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建设了一些公共体育设施,但分布上,学校等教育部门配置相对较多,社区、广场、公园等配置较少,而平常体育健身和运动锻炼的主体多集中于中老年人,他们对体育设施有较大的需求。这就造成现有体育设施还不能满足公众健身需求,所以作为政府供给方,在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侧改革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特别是要以新建、改建、扩建、城中村改造项目为契机,做到主体工程与公共体育设施同步设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同步见效,这样逐步补上体育设施的配置短板和历史欠账,进一步满足群众体育健身的多样化诉求。
受地方财政收入所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尚不平衡,总体上城里要优于农村,新城区优于老城区。特别是偏远乡村,虽然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但在规划设计、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上,农村还相对滞后,甚至成为遗忘之地。即使设置了一些设施,但针对性不强,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长期闲置,成为农村洗衣晒被的“晾衣杆”[3]。虽城区设施较多,特别是新建、改建小区,但因人气一时半会提不上来,一些设施也被“束之高阁”,使用率极低。
国家明文规定,公共体育设施要保持其固有的公益性质,对外向社会公众开放。但目前公共体育设施大都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这些设施一方面一半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一方面仅供单位内部人员使用。因出于安全、管理等因素的考虑,根本不对外开放。特别是有些室内设施,更是成了“围墙”内的“特权”专供,即使内部员工也使用不得。比如,有些事业单位的新建体育场地和设施,外界单位要使用,必须交纳价格不菲的使用费,更别说对公众开放了。又如,一些学校的操场、健身器材,一到节假日就闲置在那里,也不准社会公众使用。
当前,公共体育设施存在建而不管、用而不护,维修不到位等问题。相对来讲,公园、绿地、大型广场、体育馆等相关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还较好外,街道、社区、城中村设施,由于管理不规范,维护滞后,缺胳膊少腿现象严重。即使现用设施,因长期露天风吹雨淋,使用频率大,运行中便出现噪音,甚至有的是“带病上岗”,所以安全隐患也较大。
弱化社区行政色彩,增大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服务能力及范围[4]。目前,我国基层社区作为基层政府的延伸,行政色彩依旧浓重。有人这样形象地表述社区的角色,社区就是“政府的腿,政府的嘴”,但其财政能力十分有限,没有一点自治权,往往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不利于提高社区供给绩效。因此要发挥基层社区的自治功能,基层社区必须从政府的次角色中走出来,全面提高社区配置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要。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服务的财政扶持力度。要想真正提高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服务供给能力,其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就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只有逐步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对基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服务的扶持力度,确保社区有充足的财力完成供给。而现实情况则是,政府在财政上控得过死,管得过严,基层社区几乎无权可使,也无能供给,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支持第三部门的发展。第三部门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供给政策的出台正在逐步崛起,城市中各种行业协会和志愿者组织等第三部门大量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在供给方面的缺陷,极大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多样化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供给压力。广大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的发展也有利于社区低成本运行,社区内群众自发的各种群众健身队伍,满足了广大居民的锻炼身体的需要,这些第三部门和非盈利组织的发展,真正实现居民自我管理。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服务供给的准市场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区公共资源供给走向市场化,“公共”的属性也决定了社区公共资源供给走向市场化。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服务的市场化相当的低,政府单一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也不是长远之计。故必须采取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打破政府多年的垄断供给模式。有必要将提供公共体育设施的权限与责任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的多供给主体格局。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服务供给绩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距离系统、科学的评估体系还存在不少差距。要建立绩效评价专职管理机构,明确职责,细化分工,量化考核,制定行动计划,确保实施顺序,制定效果要求,确保实施质量。建立健全“倒逼”机制、考核机制、评价工作联络员机制,定点划片,定人包干,打造政府部门、社区、群众三级闭环管理网络,形成政府主为、领导善为,部门作为的良好局面,构建起一整套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和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中存在着多头管理、资源分散,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与群众需求脱节、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以及缺乏统一标准、刚性要求和有效考核等问题。均等化就是立足于现有国情基础之上,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体育运动健身。推进均等化,就是为了查遗补缺,保障好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体育运动健身权益,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大众。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制定并落实全国东中西部几个不同区域的公共体育服务种类、场地设施、人均资源、服务半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一系列标准,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那样,使各区域内大致按统一标准提供服务和保障。当前,要紧紧抓住促进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一关键环节,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顶层设计,制定标准体系,全力推进现代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通过促进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破解当前存在的问题,落实好保障好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权益,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要强化和落实各级政府的保障支出责任。
一是全面开放。公园、绿地、体育馆、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所,政府要出台相关制度,面向社会群众全面开放。可划分出不同类别的健身区域,如器材健身区、球类健身区、舞蹈健身区、慢走健身区等,让群众各取所需、各享其乐,且又不互相打扰,避免因争场区“地盘”闹得脸红脖子粗。二是错时开放。对机关、事业、大型企业单位内部的健身设施,特别是学校的篮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等要实施错时开放策略。在节假日、周日,向周边居民开放。对室内体育设施可进行适当收取服务费,收费项目和标准由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对外公布。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三是评价设施开放。政府部门要进行购买服务,委托公益性组织,对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告知群众的体质情况,提供健身指导,促进科学健身,进一步增进体质,使人人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体育素养。同时,对设施对外开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政府要拿出专项资金对其予以补助。
一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公共体育设施长效管理专职办公室,明确职责,细化分工,量化考核,制定行动计划,确保管理质效。办公室成员可抽调会管理、懂技术、善协调、敢创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骨干人员组成。同时,建立健全“倒逼”机制,定点划片,定人包干,真正做到政府主为,领导善为,部门作为。二要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维修。采取组织抢修、计划预防维修和分片维修相结合的维修方式,确保公共体育设施时刻处于正常使用运转状态。组织抢修是当遇到重大设施故障时,组织应急人员加班抢修,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故障排除工作;计划预防维修由根据设施的使用时间计算出进行设施预防维修的周期和制定出年度大、中、小修计划;分片维修是管理维护人员进行分组,设施进行划片包点维修。实行双检制度。即值班人员时检,设施运行中定期巡检,发现异常及时反馈处理;包片维修人员进行飞检,根据设施零配件使用周期进行保养与维修;建立高素质的专业维修队伍,完善维修管理网络,明确各级管理维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实现对设备的全天候监控;加强对维护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维护人员不但能够熟练掌握设施的各项运行技术指标,而且对一般的设施故障进行正确判断与排除[5]。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事关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事关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质的增强,也事关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站在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坚持“创新、协调、共享、绿色、开放”的新发展理念,立足公共性、全民性特点不动摇,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作为根本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公共体育设施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公共体育设施均衡配置和服务体系;坚持融合发展,集约节约,资源共享,强化投入,加大公共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大众的开放力度;坚持近远期结合,因地制宜,优化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加强日常维护和修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