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 吴江经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参加教研活动,听水平二三年级《蹲挑起与游戏》。
热身结束后,教师带领同学们做了个辅助性游戏:高人、矮人、巨人,通过游戏过渡到口令练习准备——下蹲——起跳。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用语言提示,让同学们发现双脚落地的时候声音震天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怎么样才能将落地的声音减轻。大家通过积极努力的练习,发现可以用屈膝缓冲的动作来减轻落地的声音。教师邀请了一位学生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模仿展示的同学的动作进行练习。接着老师又向同学们抛出来一个问题:蹲跳起的动作,我们是不是应该跳的更高,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跳得更高呢?热闹的练习后学生也找到了双腿用力蹬地才能跳得更高。随后进行了转向蹲跳起、小矮人跳起等拓展练习。主教材的学习到这里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辅教材游戏:跳流星。
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学练的过程中,但是在练习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学生身上本该有的活泼童性。上课的纪律是我们上好课的前提,但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能因为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在看他们的表现而显得拘谨。而教师并没有深入把握学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通过设置活泼、有趣的学练环节,把学生引导到快乐的学练中,而教师却是一板一眼,在预期的教学中稳步有序的与学生配合默契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在本节课的主教材部分没有让听者感觉到充满童性的体育练习。
辅教材游戏部分,因为器材的制作,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经常性的停止,虽然在游戏中学生已经体会到练习的目的,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更深的体会游戏的乐趣与运动的快乐。直到最后放松的环节,教师语言提示学生自由的发挥,展示自己舞姿的同时放松自己的身心,此时部分学生才开始放胆舞动自己的身姿。
辅助性游戏:高人、矮人、巨人,通过师生互动、转换角色等方式进行,过渡到口令练习准备——下蹲——起跳。在蹲跳起的练习中,教师语言引导学生屈膝缓冲、落地轻巧。在练习中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比一比,相互纠一纠,看看谁的落地更轻巧。在解决用力蹬地的时候,教师应提醒学生手臂向用力上摆,上下肢协调配合。为了让学生充分做到蹬、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动作,让学生跳起后头顶击掌。来不及击掌的学生说明没有用力蹬地,充分跳起,在胸前击掌的学生,说明摆臂没有用力向上。在解决了屈膝缓冲、落地轻巧这个重点和用力蹬地的难点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趣味的蹲跳起,例如:两个同学一组,跷跷板练习。一位同学跳起,一位同学落下,两人利用老师教的蹲跳起动作相互培训进行练习。最后再进行拓展练习,转向蹲跳起。
在辅教材游戏部分,教师可以改制器材,让学生在游戏的时候更加连贯,提高成功率,体会成功的乐趣。
1.教学有“序”
“序”有两层意思,一是顺序与步骤,体育课堂教学场地大,不固定,随时会调动队伍,课堂教学的有序是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开展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学设计中无论教师创设多么新颖的情景,无论你采取多么花哨的队形进行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情,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原有的基础等进行预设,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引导方向,保证学习循序渐进。二是秩序,体育课堂绝大部分学生都处在动的状态,教师一定要预设好学生学练的内容、方式,保证课堂要有秩序。本节课中不管是教学顺序及步骤还是练习的秩序,师生都做得非常到位。
2.练习有“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喜欢新鲜有趣的东西。在没有体育器材的练习中,教师必须要将练习的方式趣味化,简单、枯燥的反复练习只会让学生觉得疲劳,从而厌烦练习。应该让学生在玩乐中得到锻炼和提升,课堂上教师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体育运动的欲望,让快乐、有趣的体育练习常伴身边。在课例中蹲跳起练习,在解决重难点以后,就是设置了趣味性较强的“跷跷板”练习,动态的练习中更让学生体会到“趣”。
3.活动有“效”
结合教学实际,根据教师掌握的具体学情,选择最佳教法,通过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游戏中,教师改制器材,让流行贴着地面行走,让我们的学生顺利通过,连续不断,这样既巩固了蹲跳起在游戏或实际生活的运用,又锻炼学生反应能力,还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