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佳,谭分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作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目前体育教学依然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相对较少、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体育教师相对匮乏等问题依旧存在,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依旧是中国特有的体育社会问题[1]。因此,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全人教育新理念,尝试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充分发挥体育对素质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承担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
全人教育思想最早开始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时代的变迁,这一教育思想慢慢向美洲大陆、欧洲大陆,乃至整个亚洲蔓延开来,至今已形成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对各级别各类型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3]。全人教育将培养全面的人、完整的人作为其主要教育目的,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不同专家学者对此都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因此,学术界至今对于全人教育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美国的隆·米勒(Ron Miller)是当今提出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他认为从全人的本质来看,精神性更胜于物质性,从当今时代来看,也就是说教育应更着重于人的内在,比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实现。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理想的教育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应是全人,应具备全部人类的文化,即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4]。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借鉴西方全人教育家的主要观点,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生孙军对全人教育作如下界定:全人教育是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庭共同参与的系统而全面的教育,该教育面向全体儿童,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家长学校等途径,致力于儿童的心智与体魄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全人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的灵魂,是以培养整全的人为宗旨,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培养完善的人格品质,使人的体魄、技能、知识、心理素质、德行水平、思想水平朝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从高校体育教育的角度来说,全人教育就是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使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实现人的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的理念指出学科之间整合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任何难题都不能仅仅依靠一种学问、一门科目,甚至是一种手段来解决。只有通过学科间的互动渗透、影响,冲破学科之间的种种界限,才能够开拓出新的知识领域,扩宽研究问题的视野[5]。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多以传授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技能为主,实践为主,理论为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内容在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及技能外,应注重对边缘学科的教学,使学科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加强各学科间的交叉学习,使学生在对学科专业知识深入研究的同时,拓宽知识领域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可融入体育文化学习,向学生传授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使学生了解每项体育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比赛规则,从而影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也可将体育美学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等。与此同时,需将基础道德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遵循全人教育的理念贯彻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掌握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传统教学模式多为老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活动”,可以尝试教师指导,学生教,鼓励学生教学生,学生带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要远比学会某种知识某项技能来得更有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经常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竞争意识。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具备一定的诊断、监督、调节等功能,良好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的推动教学工作朝着全人教育培养的目标发展。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更要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学习态度、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各方面表现;其次,在评价主体上,不单单是教师评价,还应采取学生评价,生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也可考虑使家长参与其中,使得评价更加科学、公正化。并且,教学评价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高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尽管很重要,但这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学科知识的教育,对其人文素质的塑造、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的锻炼也很重要,持续不断、不同方位的考核方式值得借鉴和探索[2]。
高校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有一定的要求:(1)观念的改变。高校体育教师对全人教育应有一定的认知要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明白体育教学工作不只是教授学生专业学科知识,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健全人格培养的一种手段。(2)综合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师应具有全面的知识素养,即专业的体育学科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并且具备善于组织管理学生,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其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范围的能力。另外,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拓展知识面,深入教育科学研究,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3)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均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各方面思想品质都有较好的发展。(4)教师应向“创造型”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创造性的人才,这需要有创造型的教育,即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在课堂中,表现出良好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体育社团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的,由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自主管理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育活动极大地发掘了学生的个人潜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不仅是社团活动的学习者,更是组织者、管理者以及领导者,因此,体育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可以说,体育社团活动是使学校体育工作与全人教育相融合的平台,学校应鼓励社团活动的开展,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应适当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同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给予社团展示的平台和机会,以促进体育社团活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从全人教育的视角看,教育的核心是人。具体到体育教育领域,核心是努力展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体育教育必须回到以人为本的世界[6]。因为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其存在价值,不仅仅是塑造形体的手段,而是通过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完善人格的塑造。所以,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作用不只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对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才是教育的关键。如何通过体育教育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全人,如何将全人教育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实践当中,是未来仍需努力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