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跃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部
作为体育竞赛的重点项目,中长跑运动集合了速度与耐力两大要素,是全面考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试金石。近年来,国内外的教练员们纷纷提出更加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高原训练方法应运而生。这种通过环境对人体进行低氧刺激的方式来使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的方式,最近备受青睐。且研究表明,女运动员在经过高原训练后,血红蛋白含量变化的效果要略好于男运动员,这就说明,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更适合选用高原训练。而中长跑项目的比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强弱,实验论证证明,高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有氧能力。本文就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对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运动员在空气密度只有海拔平面的77%,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3/4左右,氧分压大于平原地区的20—25%的中度高原环境下进行训练时,身体会因为不适应此时身处的环境,而产生应激反应,从而进行自我调节。具体的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血管壁增厚、血管扩张,导致血量增加,进而让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就会使最大摄氧量提高、耐受乳酸的能力增强,从而大大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当运动员从高原地区或中度高原地区返回到平原地区时,这意味着又是一次环境的转变,应激反应会再次产生,运动员的成绩会比之前好很多。所以,很多教练员选择在竞赛前对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这对竞赛结果的提高有着极为显著的效果。
血液携氧能力是考察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而运动员的携氧能力和运动员的营养状态要通过血红蛋白的浓度反映出来,因此,血红蛋白的浓度多少以及变化规律则是值得研究与关注的重点。作为能够保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功臣,血红蛋白不仅担当着在红细胞中,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成分,还肩负着缓冲酸性物质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机体对氧气摄取及利用的能力,也会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的高低反映出来。
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的体积比值称为红细胞压积,机体失水会导致红细胞压积升高,当机体处于低氧环境下,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即会升高,从而刺激红细胞生成,提高红细胞压积水平。随着运动员身体对环境的逐渐适应,骨髓造血功能会不断增强,不言而喻,这是由于缺氧刺激机体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大量分泌导致的。经过国内外专家多年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适度的高原训练可以通过提高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从而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来增强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血液携氧能力,进而提高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对耐力与速度的提高有着显著效果。
骨骼肌的工作效率是中长跑运动员竞赛过程中的制胜关键,而骨骼肌的工作效率与运动员的有氧代谢功能及乳酸消除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研究证明,细胞线粒体水平在低氧分压环境下会升高,从而骨骼肌的工作效率也随之升高,骨骼肌缓冲酸和耐乳酸的能力也随之增强。而且,高原训练还会因为能够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诱导血管生成,而致使骨骼肌供血加快,代谢产物清除效率提高,随着有氧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增加,骨骼肌的工作效率便会随之增加。多组实践结果与实验数据均表明,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着极为积极的提高作用。
肌糖原在人体在缺氧的条件下,会通过无氧酵解生成乳酸,长时间的训练会导致体内乳酸堆积,疲劳不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训练效果。乳酸的堆积会抑制糖酵解供能,然而,较高的有氧能力是乳酸的克星,使糖酵解能力得以正常发挥。
运动速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训练水平、糖原含量及缺氧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血乳酸浓度。作为了解运动时能量代谢特点及运动员对运动强度适应性的重要指标,血乳酸的生成与消耗自然成为了教练员们关注的重点。经研究测试表明,经过高原训练后,运动员血乳酸水平的变化趋势和相应运动成绩均有提高,可见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文通过明确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重要意义,分析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说明了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高原训练能够通过增强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血液携氧能力、增强骨骼肌的工作效率、提高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乳酸清除速率等方式来提高有氧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耐力与速度,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进而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