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蕊
近10年梅花拳科研现状及展望
李燕蕊
(北京体育大学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北京 100084)
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梅花拳”为检索词搜索2008-2018年相关文献资料,从梅花拳的本体性、传承与事迹、高校教育、现状及发展等进行分析,发现梅花拳在高校传播的领域研究较少,整体研究领域较窄。文章通过梅花拳与其他拳种的研究领域进行比较,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思考,以引起专家及学者的注意,大力促进梅花拳的深入传播与发展。
梅花拳;现状;展望
梅花拳是武术拳种之一,对于梅花拳为何以“梅花”为名有诸多说法。梅花拳的套路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其拳势多变,尤如行云流水一般有着快而不乱的特点。历来梅花拳就有文场和武场之分,且是文领导武,并有梅花拳的文武一体。自传播开来,梅花拳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地区的广大农村,有关各地区梅花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相关传奇人物在众多书籍和资料中都有记载,具有可考价值。梅花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有诸多学者对其本体性、发展现状、高校传播、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有关武术市场化的研究纷纷出现,武当文化、水浒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拳种的传播。但研究发现梅花拳和旅游相结合的文献较少,本文除了对近十年梅花拳的研究进行总结外,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大力促进梅花拳的传播。
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梅花拳”为检索词,发表时间为2008-2018,共检索文献189篇,剔除不相关的文献81篇,对108篇文献进行研究分析。
表1 梅花拳科研论文总体统计
年份检索文献所选文献引证文献 200816161 2009952 2010953 20111682 201216610 201317105 2014321711 2015251812 201613510 2017221013 20181487 合计18910876
从检索文献来看,梅花拳的相关文献从2008年呈上升的趋势,截止到2014年左右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还是有所提高。在2014、2015、2017年度发表数量较多,超过了20篇。从所选文献分析,与“梅花拳”主题相关性最高的文献在2008和2015年出现了最高值,在2008-2009年度和2015-2016年度都出现了急剧下降的趋势。从引证文献看,在这十年间引证文献总体上呈缓缓上升的走向。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引起了“健身热”的热潮,当烟花散尽,繁华消退,全民奥运热潮渐渐褪去时,中国体育也悄然回归本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渐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健身,而梅花拳作为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引起了广大群众的热爱,同时学者也注意到研究的热点,对这种特殊的健身活动展开研究。
表2 梅花拳科研论文的资源类型统计
期刊辑刊学位论文报纸 数量891161 %83.20.914.90.9
由表2可知,有关梅花拳相关论文的资源类型中,期刊所占比例最高,占83.2%。期刊中限制条件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出文献数量为20篇,所占比例为22.47%。学位论文有16篇,占14.9%的比例。报纸和辑刊的比例都占0.9%,仅有1篇文献。可以看出,学生对梅花拳的关注度较低,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应加大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学校的传播。
表3 梅花拳科研论文的学科统计
社会科学Ⅱ辑工程科技Ⅰ辑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信息科技基础科学 数量105116433 %78.90.812.03.02.32.3
由表3可知,学科分布中社会科学Ⅱ辑文献数量最高,有105篇,占78.9%,哲学与人文科学学科中的文献有16篇,占12.0%。其他三类学科所占比例还不足3%,文献数量极少。
表4 梅花拳科研论文的研究方向统计
本体性人物事迹现状及发展教育与健身视野其他 N502122510 %26.511.111.60.35.3
由表4可知,在论文的研究方向中梅花拳的本体性研究数量最多,占26.5%,其中包含梅花拳的历史源流、组织特点、训练方法,文场和武场的研究。梅花拳开展现状及发展的研究文献有22篇,占11.6%,其中主题中有高校研究的文献有4篇,梅花拳人物和相关事迹的文献有21篇,仅次于现状及发展研究。梅花拳本身的教育功能和健身视角的研究较少,仅有5篇,其他研究有10篇。从中可以看出,梅花拳作为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的一个拳种,在学校中的传播力度却较少。同时用梅花拳作为一种特殊健身方式,此领域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应利用梅花拳自身的众多价值,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梅花拳在高校和群众中的传播。
文献中呈现出来的梅花拳流派的代表人物中有杨炳、庄寒俊、贾虎臣、张三省、张从富、尹墨池。陈述最多的是杨炳《习武序》对梅花拳传播的影响,众多传承人物对梅花拳的发扬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景占伏,展烨(2013)的研究中叙述到在康熙南巡时希望杨炳能报效国家,第二年杨炳考中武举,杨炳在朝期间尽忠职守,一直保持农民的本色,对于属下也是非常呵护。为逃脱官场,返乡后对梅花拳进行传播,并为梅花拳著《习武序》一书,制定了习武规矩十二条,提出了“五戒”“五要”,渗透了儒家思想的许多义理。
王涛介绍了杨炳的生平事迹外,讲了一个“两个石磙论文武的故事”,从故事中学习到梅花拳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是因为梅花拳具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讲究的是文武双修身心共练这才为梅花拳知名的重中杨炳为人正道为官清廉,民间流传着他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也之重[1]。
何其霞在其研究中以天理教起义首领冯克善的事迹引出杨炳的对梅花拳的贡献[2]。
梅花拳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地区,是一种民间传统拳种,扎根于民间。受地地域文化的渲染,各地的梅花拳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烙印。作为村落文化的梅花拳引起诸多学者的注意,深入民间进行调查,做好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工作,探索出适合传统武术发展的道路。
张道玉对聊城梅花拳桩拳的起源、传承进行了研究,对其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3]。杨伟松研究发现,河南省的梅花拳主要分布在内黄县、清丰县和濮阳县。并对梅花拳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与之相对应,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4]。
张玉龙从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三个时间段陈述了梅花拳的发展,并对菏泽梅花拳文武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5]。概括为菏泽梅花拳武场中武艺的习练分为四个阶段,即架子、成拳、拧拳和器械,还囊括“以武治心"的特征。菏泽梅花拳的文理宗旨是“柔顺为上”“以和为贵”。菏泽梅花拳自公开传播以来就有文武场之分,且是文领导武,并有梅花拳的文武一体和“珍珠倒卷帘”的特殊传承方式,使得梅花拳的发展长盛不衰。
赵自强对菏泽梅花拳本体进行研究,还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6]。菏泽梅花拳素以梅花枪闻名于世,除了传承一些稀有技法和兵器外,还有众多当地的特色活动,有敬师邦祖活动,在菏泽梅花拳联谊大会、东明县梅花拳演武大会、菏泽郵城县梅花拳演武大会上进行“亮拳”活动。
梅花拳在高校的发展起初是由韩其昌在北京大学公开传授梅花拳,后有燕子杰在山东大学传授。并以山东大学为中心,逐步发展到全济南众多高校都有涉及的大好局面。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梅花拳利用学校平台进行传播,极大促进了梅花拳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梅花拳已走出济南,走向青岛、上海、烟台、南京等各大高校,成为全国大学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学者对梅花拳在高校传播的研究居上。
李君玉,刘志国认为,梅花拳作为邢台的特色拳种,使梅花拳与高校体育节相融合,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课堂相融合,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课外活动相融合。并提出邢台梅花拳在高校的传播有利于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当地政府应大力提倡,制定详细及可行性的文件与教材,加大梅花拳文化的宣传和校本文化的研发[7]。
苏龙章对山东省济南和青岛地区的高校进行研究,调查统计出济南地区所在的12所高校和青岛地区所在的9所高校均已被梅花拳协会所覆盖。济南地区作为山东省高校梅花拳传播的第一站,迄今为止以形成一种系统的研究模式。如:分层传播模式、学生健身模式和竞技比赛模式等,并总结出了具体的传播发展特点和方式,如:选择了高校大学生为传播对象、首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信息较为流通的著名高校进行传播、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以协会的形式进行传播、以教练员作为技术传播的主要方式、竞技与传统兼顾、强调术德并重等特点。分析了梅花拳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与村落梅花拳相结合进行发展,大力促进梅花拳在高校更好地传播与发展[8]。
刘宁对济南地区高校中梅花拳协会的人员进行调查,从梅花桩协会成员的性别、习练年限、习武经历、习练动机、习练时长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发现:梅花拳协会成员的不持之以恒、“百团大战”的激烈竞争成为了协会发展的阻碍。并从高校传播的大环境、梅花拳的自身价值及教育价值作为济南高校梅花桩协会开展的积极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应建立合理的教拳体系、构成成熟的社团合作模式、加强与民间梅花桩拳派的联系[9]。
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特殊枝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梅花拳不仅是一种拳种,更承载着许多的历史印迹,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有必要对梅花拳在传播的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进行保护和传承。
张茂林提出梅花拳的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向国际化推广和发展的模式,二是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以健身为目的,走“双轨式”发展模式[10]。
冯成胜论述了梅花拳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内容有:梅花拳是道德拳、爱国拳,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在体育教学中有育“德”功能、育“智”功能、育“体”功能和育“情”功能。梅花拳的入门师训中的“度化人总教他礼义当先,七分文教三分拳脚,世世代代文武齐全”,梅花拳这一传统文化中所深度蕴含着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体现出梅花拳的社会教育功能[11]。而梅花拳本体历史生命力、国际与国家政策的影响及服务社会的功能构成了梅花拳保护和传承的可行性。
张丽娜研究了梅花拳市场化内容,从相对成熟的旅游模式来看,河北任县推出的“梅花拳之旅”活动过于简单,但贵在质朴。梅花拳的旅游资源,是梅花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次尝试[12]。同时提出梅花拳的发展借鉴其他拳种经营方式和理念,要以文化为心来发展,统一品牌,统一形象。
刘永华,刘亚茹对梅花拳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和机遇进行了分析。根据梅花拳自身的特点,深度挖掘梅花拳的健身价值。在“旅游+”和阳光体育进入校园政策的推动下,发挥梅花拳的教育价值,积极开展梅花拳文化旅游产业。梅花拳必须应激性的对自身做出适当改变,进而扬其长避其短。外部环境对梅花拳的优势造成威胁时,优势无法全面发挥,必须以自身优势克服外在威胁,限制威胁对梅花拳自身的阻碍,以发挥梅花拳优势特点[13]。
4.1.1近十年梅花拳的研究虽然有高峰出现,但在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
4.1.2 研究领域不够广泛,研究方向并没有明显的扩大,对梅花拳本体性的研究较多,高校研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后来居上。
4.2.1 挖掘梅花拳自身功能,加大学者对梅花拳的研究
梅花拳文化博大精深,拳法、器械、对练样式繁多,兼具教育、健身功能。入门师训深度蕴含着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道德教化功能。梅花拳的文场与武场是其独特之处,且是文武不分家,文场领导武场。梅花拳所传播之处多数为乡村,传统文化与群众联系较深,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影响也是一个研究趋势,能吸引研究者独特的眼球,加大对梅花拳的研究领域,扩宽研究方向。
4.2.2 促进梅花拳市场化的发展,打造梅花拳旅游品牌
我国正在迎来一个“旅游+”新时代,作为旅游业和体育业交叉部分的武术节事旅游也随之发展。“旅游+武术”一直是我省对外推广“武当文化”“水浒文化”的重要形式,通过武术节事旅游促进举办地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并实现共赢的格局。通过借鉴它们的宣传理念,开阔“旅游+梅花拳”的视野,打造梅花拳旅游品牌。
4.2.3 增加高校与地方梅花拳的联系
梅花拳根植于民间,村落是传播梅花拳的营养沃土。时代的变迁使得梅花拳得传承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梅花拳的生命力减弱,后备人才不够,高校梅花拳的传播与村落脱轨,阻碍了梅花拳的发展。学校是进行梅花拳传播的宝地,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加强学校与村落的联系,使梅花拳传播的方式更加灵活化,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梅花拳习练的兴趣,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大力培养传播梅花拳的后备人员。
4.2.4 增大媒体的传播宣传力度,促进大众健身
近几年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节目组、山东电视台体育频道《武行风云》栏目组对乡村梅花拳的名人进行采访,各地区的梅花拳的交流大会和比赛也在媒体和网站平台及进行宣传,但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如,电视、网站、公益广告,将梅花拳有关的重大比赛和优秀的功法、技法进行宣传,增加广大群众对梅花拳的了解程度,利用梅花拳的健身功能,使梅花拳融入到大众健身活动的行列中。
[1]王涛.一代梅花拳宗师——杨炳[J].兰台世界,2014(9):78-79.
[2]何其霞.清代武探花杨炳对梅花拳的贡献论略[J].搏击.武术科学,2008(3):24-25+38.
[3]张道玉.聊城梅花桩拳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7,6(4):28-33.
[4]杨伟松.河南省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5]张玉龙.菏泽梅花拳源流及特征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5).
[6]赵自强.山东菏泽市(曹州)梅花拳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7]李君玉,刘志国.邢台梅花拳文化在高校融入发展的研究[J].品牌,2015(2)
[8]苏龙章.山东省高校梅花拳传播与发展的模式硏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9]刘宁.济南高校梅花桩协会开展情况及其前景研究,中[D].山东体育学院,2012.
[10]张茂林,刘旭辉,桑国强.梅花拳发展模式之研究[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1):45-48.
[11]冯成胜.梅花拳的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2]张丽娜.对梅花拳开展地区的调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3]刘永华,刘亚茹.SWOT分析模式下梅花拳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6,37(2):4-6.
[14]马伯韬.梅花拳最早称义和拳形成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地理原因[J].体育科学,2018,38(04):92-97.
[15]唐韶军,王美娟.社会组织和民间信仰:梅花拳不仅仅是一种拳[J].民俗研究,2017(04):150-157.
[16]张国栋,Thomas A.Green,李运.梅花拳的复兴与华北乡村的群体认同[J].民俗研究,2016(05):125-132+160.
[17]唐韶军,戴国斌.对梅花拳名称来源的考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06):68-72.
[18]尤新芬.文化传承与教育视野中的梅花拳[D].广西民族大学,2012.
[19]卢森林.旅游经济对传统体育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9):139-143.
[20]陈勇.我国武术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路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2):36-42.
[21]李虎.文化空间视野下梅花拳的保护与传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32-134.
[22]傅才武,申念衢.注意力稀缺背景下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基于武当山景区与崆峒山景区的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3):49-58.
[23]程鹏宇.梅花拳的源流及组织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34-38.
[24]陈良亮.浅谈梅花拳的文场与武场[J].民营科技,2009(4):112.
[25]曹广超.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J].精武,2008(6):52-53.
[26]景占伏,展烨,顾昆,姚旭光.杨炳及其《习武序》对梅花拳传播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3(24):98-99.
[27]刘永华,刘亚茹.SWOT分析模式下梅花拳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6,37(2):4-6.
[28]朱芳,白卓灵,陈耿,张欢.旅游活动对武当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林业资源管理,2015(3):89-95.
[29]韩文祥.水浒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99-202.
[30]王晓玲,马先娜,袁宁,等.基于AHP法的旅游资源评价及保护性开发研究——以武当山世界遗产地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10):938-940+867.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Plum Blossom Research in Recent 10 Years
LI Yanrui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李燕蕊(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