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泽良
武术的近代迷茫、当代定位及未来走向
唐泽良
(广东科技学院 公共基础部,广东 东莞 523083)
对武术近代以来遭遇的文化挤压和现代竞技化发展定位导致的文化失真等现象进行阐述。认为:面对文化全球化(外在环境)和国内社会转型(内在环境)的环境影响,武术文化应认清自身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优势,积极应对新时期的挑战。在把握武术民族性、文化性、现代性、开放性等发展特色的同时,及时的去蔽、出新,服务于当今社会。同时,以武术文化为载体,实现文化的复归与民族的认同。
近代;武术发展;当代定位;武术文化;未来发展
武术是以具有攻防特点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为运动形式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可以说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对抗性练习为运动形式,以增强体质和提高竞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中国传统文化。西学东渐导致了传统文化陷落和西方文化盛行。自严复以来,中国学人不断引进和翻译大量的西方著作。毋庸置疑,新思想的引入对中国思想的进步、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无法避免的是西方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近现代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在土洋之争中已然处于下风,武术现代发展的境遇是最好的写照。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中运动项目的设置及项目的开展情况已经说明一切。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和严峻考验。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段屈辱史,中国从一个原本的世界强国变成遭列强鱼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历史有时候是走向极端的,近代在苦难中抗争的国民将国家积贫积弱的责任推到传统文化上,并喊出来“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五四运动在历史的定位上讲是进步的,但是以现在的视角看的话,五四运动具有进步性但同时具有局限性。“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时被冷落,甚至被抛弃。传统文化自从几次被打倒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愈加深刻。传统文化的历史境遇也是武术近现代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近现代以来,以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优秀代表的东方文明,在面对以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为载体的强势文化较量中,显然处于劣势,民族传统体育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西方体育所取代。民族传统体育的陷落是传统文化流失的表现,也是传统文化遗忘的必然结果。
不破不立,当近代中国人完全否定传统的文化和价值的同时,却并没有及时构建起合适的价值观,一味地学习外来文化导致了文化和价值的偏颇,西学东渐也使得武术的发展陷入困境。经济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生态的改变,挤压了武术的生存空间。文化主体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对外来异质文化的排斥其实是文化保护主义的一种表现。武术作为一种东方特有的文化现象,展现了丰富的形式与多彩的内容;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情感以及价值观念,彰显了强大的文化承载力和文化自信。武术作为传统农耕文明时期生产、生活方式的直接写照和仪式化表现形式,是历史积淀下来文化财富。武术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它的发展关乎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平时期,民族的复兴更多的是基于民族文化而言的。文化的复兴彰显了大国的底气,物质的繁荣必然催发本国文化的回归。
武术的竞技化发展定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武术的现代发展,另一方面,武术的竞技化发展使得原本武术被分解、阉割,成为了一种残缺的武术。武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时代的影响,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武术现代发展的顶层设计是竞技,在举国体制和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指导下,体育化后的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新中国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的武术发展方针以来,中国武术的传播面积和运动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武术的竞技化发展无可厚非,这也是武术发展与社会适应的必然。武术的竞技化发展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竞技武术在“高、难、美、新”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这从2008年武术入奥的盲目热情中可见一斑。运动员从小艰苦训练的目的是追求所谓的冠军、金牌,武术竞技化导致的是武术的名利化、物质化。运动员以痛苦、残酷的训练换取所谓的成功,武术变成了一种商业化的手段。运动场往往成为了名利场,代表武术精英群体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变不断谋求转型,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把从小辛苦训练而获得的武术抛弃。武术的竞技化定位及发展,也使其失去了身份认同。武术文化近现代转型,是中国文化“西化”的结果。从此,武术被迫的走上了一条现代改良的道路。不管是训练方式、传承方式还是价值诉求都模仿西方的竞技体育,从而导致了武术文化的失真。重竞技、轻文化导致了武术发展的疲软,竞技化的过程已经变成了武术文化异化过程,武术文化的文化缺失是当前竞技化武术发展道路的最大发展问题。按照西方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运作的竞技武术,脱离了传统文化母体,造成了武术文化的深层裂变。中国传统武术的近代衰弱与武术现代化需求提高,成为了武术发展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武术的现代化问题是武术人和国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武术现代化发展需要经历文化阵痛。武术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如果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经过不断的自我更新与创造。武术各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武术文化的问题,对武术文化的深层次认识和解读是促进武术现代发展的前提。武术的竞技化主要是争金夺银,主要是运动员等精英群体的一种技术展示。武术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代表理解武术文化的深刻。重技术、轻文化成为了当前竞技体育多年发展的诟病。武术文化在当前最大的优势是文化的优势,文化的失根必然使得武术发展陷入迷茫、困顿。竞技化的武术为了提高观赏性不断提高动作的难度,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难度越高,与之相对应的武术技能也越高,其实,这是错误的。武术的竞技化的不断发展使得武术成为了民众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武术的生存土壤也在不断减少。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应该更多、更好的服务于当代国人。
东方人体文化是内修性与外练性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高度理性精神又有极富魅力的神秘意蕴的独特的文化。武术作为东方身体文化载体,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一般包括外显层、中间层和核心层,所谓的外显层主要是器物方面,主要包括器械、服饰、拳种风格等;中间层一般是武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武术的核心层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武术文化的深层价值追求。人们常说武术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准确的来讲,武术应该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传统文化大门的万能钥匙。武术巨大的文化承载力,使得武术的文化内涵深厚,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释家、兵家、墨家、法家、中医学等主要的文化流派具有紧密的联系,武术甚至成为了解不同文化流派和串联传统文化的最好文化载体。武术的核心竞争力是武术文化,武术真正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体育锻炼方式选择的不同,武术的体验是需要文化作为支撑的。中国人讲究内外兼修,追求生命的升华;西方人主要是外在肌肉线条美的塑造,追求外在的审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武术技击,同时也影响了武术人的生活、思想方式及修炼方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潜移默化的促进了武术的内外兼修、身心共养的习练方式及追求。身体是文化的载体,武术运动中的身体是一种展示和寓意东方特有文化的身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的文化性是其巨大的价值所在。
武术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记忆,形成于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武术的现代化转向是文化再生产的一个过程,在社会转型和时代更迭的关键节点,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才能够焕发新的光彩。武术文化正面临严峻的安全危机,国内方面,武术发展一直存在的认同分歧至今未解决,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而且愈发激化。国外方面,外来搏击术正大量占领国内的市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层面,极大地冲击本土的武术,使得武术无从适应。武术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其内涵丰富、门派众多,目前已经整理记录的就有129个拳种流派。现代人作为武术传承和武术发展的主体需要接受一定传统文化的知识。中华武术与其他搏击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传统武术是以传统武术文化为养分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气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从未隔断。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也让我们有文化自信的足够底气。武术技击实用性的弱化使武术的发展陷入了时代的困境,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武术的文化价值的挖掘是时代的选择。国人谈武术文化都云里雾里,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西方人更是难以理解东方武术文化的精髓。我们在将武术推向世界之前应该形成比较科学的武术文化体系。武术技艺与武术文化的两轨并行才能使得武术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步子迈的大、脚步走的稳。
当前,中国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是包括经济、文化模式、社会结构等诸多层面的转型。文化模式的改变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武术的发展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的社会转型期谋求生存,已经成为新的时代命题。武术的发展需要有前瞻性、建设性及探索性的意见。面对外来搏击术的冲击与挑战,中国武术应该足够的自信。中国文化正是在吸收异域文化在本土的生长、发育,并最后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体系。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多元性,文化一体化其实是文化霸权的一种表现。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既是文化优化、创新的过程,也是筛选、淘汰的过程。文化的全球化也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排斥,甚至是吞噬的一个文化侵略过程。文化危机将导致信仰危机和造成国家安全隐患。保护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民族认同感。武术文化作为联系国人情感的纽带,在实现民族延续和认同中具有重要意义。一味地放弃传统而盲目地学习西方的文化必将导致文化的不适应。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武术发展不能故步自封,但也不能妄自菲薄。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传统武术的实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彰显。另一方面,在武术体育化发展上又明显滞后于起步早的跆拳道、柔道等。中国武术的发展需要秉持开放的心态,破除门派的束缚,加强各武术流派的交流,促进武术的提升。中华武术未来的发展也应超越地域、种族、文化的限制,海纳百川,共同发展。文化沙文主义(极端爱国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都要不得,被动文化全球化将导致本土文化的同化和特色缺乏,只有积极融入这一文化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不断吸纳和借鉴外来文化,整合和创新本民族文化就不会在文化全球化迷失自我。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名片,宣扬先进的文化理念,传递强大的文化力量,展现独有的文化魅力。武术的现代发展,应该立足于武术在现代社会意义的追求与改良。时代赋予了武术新的内涵和意义,只有结合现实,并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对武术的形式和内容创造性的重塑,才能真正让武术发挥当代效用,解决实际问题。
[1]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3-14.
[2]杨亮斌,郭玉成,李守培,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的生存状态及启示——基于中国武术家群体的口述史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6):83-89.
[3]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4]满现维,王岗.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多元回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2):128-132.
[5]李小进,赵光圣.中国竞技武术本源问题的再认识—兼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11-17.
[6]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出场[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2):140-144.
[7]刘俊骧.东方人体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9.
[8]关博,杨兆山.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35(3):83-87.
[9]赵刚.武术文化安全的困境与破壁——基于十九大精神国家安全观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8,39(1):14-20.
[10]林小美.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0.
[11]葛耀君,张业安,张胜利.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4):139-145.
[12]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35.
Modern Confusion, Contemporary Orienta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Wushu
TANG Zelia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ngguan 523083, Guangdong, China)
唐泽良(1955—),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