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苏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优化研究

2019-11-26 02:21崔久剑陆文龙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苏州市服务体系

崔久剑,陆文龙

前言

随着“互联网+”在不同产业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对健康意识的提升,“互联网+”与体育的各个领域开始对接和融合,在整合体育领域资源的同时,促进了传统公共体育服务的转型升级,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对公共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苏州市制定了向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三区三城”迈进的发展计划,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公共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系统工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也日渐完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融合发展,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差异化和多元化,苏州现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已无法与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匹配,面临着全新的考验。

1 苏州市现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公共体育服务供需不平衡

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在全国前列,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公众的需求之间则存在失衡,公众参与意愿淡薄,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及反馈机制尚未形成。社会的转型发展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民众希望多渠道、多样化、全方位获取公共体育服务资源,而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则相对简单。政府作为主要的供给方,由于体育“举国体制”的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往往把有限的体育资源投向竞技体育,公共体育方面则容易忽视,在制定公共体育发展规划时缺乏对于民众公共体育服务诉求的调研,导致供需不平衡,与“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背道而驰。

1.2 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苏州市不断加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公共体育人均面积不断增加,但在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布局不均衡。新城和主城,市区和县区的场馆设施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存在城乡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分布不均匀、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区的街道和布局比较紧张和局促,居民区分散,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及公共体育场地布局比较困难。

二是场馆资源未盘活,体育场馆使用率不高。国家六普调查数据显示,各类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拥有大量的场馆和设施资源,但由于管理和安全的考虑,向社会开放的意愿不强烈,造成大量的场馆设施闲置;此外,现有大型场馆设施建设之初多是服务于大型赛事及竞技体育,部分场馆不具备向民众开放的条件,也造成场馆资源的浪费。

三是场馆的智能化建设跟进较慢。经过走访苏州市辖区内几家大型体育场馆发现,多数场馆的预约使用以及信息发布依然采取传统媒体的方式进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便捷和高效并未有效体现。

1.3 公共体育组织活力有限

苏州市现有体育协会320个,注册体育俱乐部406家,主要负责各级各类体育活动的具体开展任务。按照2017年苏州市常驻人口数量1068.4万人和户籍人口678.2万人,平均每1.5万户籍人口拥有1个体育社团,比例显然过低;从注册会员数量来看,2017年全市各类体育组织注册会员人数为90万人,只占户籍人口13%。由此可见,苏州市社团组织数量以及体育社团注册会员均相对较少。

1.4 公共体育健身指导科学性有待提高

苏州市2017年体育指导员数量为38000余名,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为35.58人,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为55.29人,难以实现全面的健身指导;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构成来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群构成多为体育爱好者、社区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等,体育专业人才的比例偏低,科学化体育指导服务率不高。

通过对苏州市市民体质监测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体质监测站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苏州市现有各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11个,体育中心监测站2017年监测人数仅为3000人,与苏州市现有户籍及常住人口相比,比例显然偏低;二是体质监测宣传力度不够,监测站利用率偏低;三是市民对体质监测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政府未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推广,尤其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下,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苏州市体质监测点,未找到直接链接。

1.5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途径单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苏州市在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苏体通”、“健身会”app、运动云医院等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共体育信息化服务推广力度不够。二是下沉式服务较少,管理人才欠缺。现有平台只是针对普众性功能进行开发,并未细化到基层社区,这也是信息服务不能广泛推广的瓶颈之一。三是现有互联网平台使用率过低、存在设计不合理、内容更新缓慢,甚至某些基层信息服务网站链接商业广告过多,而功能则基本无法实现等现象。

1.6 公共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通过苏州市公共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现有的公共体育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制度较为完善,但是制度实施保障力度不够;民众具有比较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但是深度和广度不够,公共体育文化制度与其他文化的协同程度不够;民众目前的公共体育价值观比较传统,社会指导员的指导工作力度不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大型赛事、群体性赛事的宣传报道多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互联网手段运动较少。

2 “互联网+”背景下苏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优化建议

2.1 统筹规划、转变职能,借助“互联网+”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基于“互联网+”的趋势进行充分调研,强化公共体育设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把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纳入政府工作。进一步加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投入,同时,要平衡公共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需求和投入,合理规划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比例,保障体育事业的全面均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区和农村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发展存在差距,要重视乡镇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公共体育服务权利,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均等化,保障服务供给的公共属性。

政府可借助大数据来挖掘隐含的信息价值,进行公共体育服务进行资源配置,对服务体系和流程进行优化,通过“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应用,推动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分析公众浏览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终端的频度和次数,及时、准确地解决供需的动态矛盾,同时也可以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公共体育服务的精准化。

2.2 优化整合资源,加快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建设

应当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建立以政府为指导、公共体育相关工作部门相互协作、多元主体参与的模式,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和集约化建设,利用融合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健身指导、体质监测等,优化整合公共体育信息,不断向普及化、均等化、便捷化方向发展,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共享;吸纳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设施、活动组织、健身指导等领域,消除行业垄断,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丰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灵活配置,充分调动公共体育服务可挖掘资源,利用融合平台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互联网+体育场馆”模式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大众需求,增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对体育场馆进行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加速体育场馆及其服务的转型升级,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进行大众健身数据的收集,进行系统分析,对终端个体的健身指导进行科学评价,帮助其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改正错误动作;同时,通过科学化的指导,可以形成新的服务亮点,增强客户人群的黏度,扩大客户流量。

2.3 科学指导健身,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体质监测受众面

政府要组织机构对现有各类健身APP进行监督评价,对其涉及健身指导、知识传播进行审核,给予大众以正确的健身导向;同时,要加强“互联网+”在体育指导工作中的融合运用。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过程中,可对参与者进行跟踪收集身体素质信息、运动基础数据、体育消费、参与喜好等信息,建立个人数据库,对运动健身个体进行动态跟踪,更好的进行健身指导。

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体质监测工作由传统的数据采集向提供健身指导服务转变,在完成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任务的同时,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提供助力;立足于健身指导中心,形成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相互融合、资源整合发展的联动机制;体质监测要结合“互联网+”相关技术,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加体质监测站点的同时,从服务人群、健康需求和环境特点着手,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区域星型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产业格局。

2.4 推进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弘扬健身文化

信息服务的实现依赖于硬件和软件的全面提升。首先要完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网络服务点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对宽带网络的建设,这是信息服务发展的基础;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在软件方面有所突破,及时跟进高端服务器、云计算系统、芯片技术等,为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其次,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完全适应,政府可与高校联合,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进行“互联网+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魅力,更是沟通和文化培养的重要工具,政府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加强民众体育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将公众的体育服务需求数字化,借此来完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互联网+”形势下的重新构建和优化。此外,社会媒体也应该加大对大型赛事和公共体育赛事的宣传报道,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推广宣传,带动公众对公共体育事业的参与热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种互联网新生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时下的公共体育服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该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多层次、多维度对公共体育进行解析和报道,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群体参与的公共体育舆论氛围,推动公共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苏州市服务体系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