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莉敏 王建凤 孙群
[摘要] 目的 分析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在妇科门诊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2月,把身份识别管理应用在妇科门诊手术中,对比实施前后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81%,护理满意度为70.63%,实施后为99.21%,96.03%(P<0.05)。患者身份识别实施后,医嘱核对率、采血核对率、口服药发放核对率、手术过程核对率与实施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身份识别实施后,输液核对率、其他操作核对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把患者身份识别用于妇科门诊手术室管理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护患纠纷,还是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 妇科;门诊;手术室;身份识别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c)-0091-02
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查询、核对,是确保患者检查结果的重要前提。近些年,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也逐渐被纳入到了公开化、透明化的公共服务行列[1]。在整个医院中,由于妇科门诊手术室是妇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场所,诊疗项目包括人工流产、刮宫术以及宫颈息肉切除术等,加之妇科门诊手术室大量的工作,导致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体的识别难度也有所增大[2]。因此为了保证患者身份的准确性、手术的可靠性,通过应用身份识别管理,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26例在医院妇科门诊手术室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4~65年,平均(44.5±6.4)岁,刮宫术36例、无痛人流术41例、宫颈息肉切除49例。实施身份识别管理前、后患者各63例。上述资料均保持同质性(P>0.05)。
纳入标准:①参与人员年龄不限;②参加人员均要签署知情同意书;③该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排除标准:①患者资料不全;②患者具有精神行为障碍;③患者有危重并发症及癌变疾病;④参与人员未签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妇科门诊手术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应经过四个阶段的诊疗:①预约阶段。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或者进行有创性检查时,应先通过预约,再由分诊台护士为其构建基本信息档案,其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通知单以及缴费清单等;患者病史资料包括过敏史、孕产史以及药物禁忌等。分诊号应一式两份,一份附加在手术通知单上,在一份交予患者在候诊时使用。②准备阶段。首先分诊护士应充分依据分诊号与手术通知单上记录患者的姓名,安排患者进入手术准备间,其次查询患者姓名、年龄以及需要开展的妇科手术类型等,最后核对后把患者基本信息记录在患者手术识别腕带上,同时与手术室护士进行核对,然后把腕带固定在患者右侧手腕上。③手术阶段。术前,主刀医生、麻醉医生以及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在门诊记录的相关信息,询问患者并检查腕带信息,充分依据制定出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规定,对患者信息进行确定并记录,以保证患者身份与信息一致。④术后阶段。术后,护理人员应把患者安置于观察室休息,确定没有任何异常后,在由护理人员再次确定患者身份,并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的各种注意事项,然后把患者手腕上的腕带取下,最后填写核查表进行存档。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②统计妇科门诊手术室实施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前、后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落实情况,如身份识别、是否书写。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文中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满意度
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81%,护理满意度为70.63%,实施后为99.21%,9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实施前后患者身份识别的检查效果
患者身份识别实施后率,医嘱核对率、采血核对率、口服药发放核对率、手术过程核对核对率与实施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身份识别实施后,输液核对率、其他操作核对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妇科门诊手术室中,通常开展的手术均以小手术为主,由于手术较小其存在的风险也很低,然而在手术过程中,之所以会造成手术差错,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失误,而是操作流程的不完善,从而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3]。由于手术较为简单,加之医院医务人员对手术过程的不够重视,以及患者对手术风险认识的不够充分,从而增大了在手术过程发生危险的几率。在传统医院工作模式中,通常是以呼喊患者的姓名对患者的身份加以确定,由于医院人员的复杂,工作患者的嘈杂,极易出现患者身份和实际病情不相符的情况发生,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另外,在进行手术室后,部分患者因麻醉产生烦躁、恐惧等问题,加之医务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进而增加了医务人员发生出错的风险[4]。在对妇科门诊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后,医务人员通过让患者手腕佩戴腕带,能够正确地判断患者身份,从而为其执行正确的手术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在妇科门诊手术室中,对手术患者的信息核对以及身份的确定,需要多部门、多人员以及多环节的共同参與下完成的,其中就涉及到手术患者、麻醉医生、主治医生,所以只有让每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方能顺利完成对患者信息的正确核对。在对患者信息进行核查的同时,通过对安全核查表的使用,不仅可以让主治医生、手术护理人员以及麻醉医生对患者的身份加以确定,还能从各自领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从而提出有效预防问题发生的措施。在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以及核对过程中,应及时地掌握患者的需求,并对其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以及健康宣教工作,以缓解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让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5]。通过对手术患者信息的准确核对,不仅能够保证信息准确性,还能让患者深切地感受到医务人员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手术治疗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和手术工作的满意度,有效避了医患纠纷的发生。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81%,护理满意度为70.63%,实施后为99.21%,96.03%(P<0.05)。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实施后,输液核对率、其他操作核对率高于实施前。
综上所述,通过把患者身份识别用于妇科门诊手术室管理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护患纠纷,还是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杨小飞,谢宁娜,宋淑芳.内蒙中部地区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宫颈HPV感染及与宫颈病变相关性的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8,27(6):446-451.
[2] 阳莉萍,武玲玉,陈美好.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手术室人员、物品、设备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7, 40(3):370-372.
[3] Shen WC,Chen JS,Shao YY,et al.Impact of Under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with Analgesic Drugs on Patient Outcomes: A Nationwide Survey of Outpatient Cancer Patient Care in Taiwan[J].J Pain Symptom Manage,2017,54(1):55-65.
[4] 丁秀珍,丁巧,陈虹,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3):127-129.
[5] 陈丽云,陈文思,郑瑛,等.根本原因分析在妇科门诊手术患者跌倒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7,38(2):190-191.
(收稿日期: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