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呼叫中心孕期、哺乳期员工工作认可度研究

2019-11-25 16:55杨媛媛许世辉闫婧赵扬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9年27期
关键词:客户服务

杨媛媛 许世辉 闫婧 赵扬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9-126-02

摘 要 女性员工占比高是呼叫中心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孕期、哺乳期员工的数量也逐步增加。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既保证对特殊群体的人性化关怀,又调动此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员工对工作的认可度,为企业保留优质人才资源。

关键词 呼叫中心 客户服务 女性员工 工作认可度

基于客户服务工作对于员工语音语调、耐心程度的特殊要求,呼叫中心女性年轻员工占比较高。以国网客服中心某客服部门为例,共有员工277人,女性員工192人,其中22-35岁期间189人,已育仅36人。育龄女性员工在生育后的离职率较普通员工高出很多,而这部分员工较年轻的新入职员工,有更为丰富的业务经验和沟通经验。作为企业管理者而言,既希望员工认可工作,又希望提质增效,更愿意保留优质人才资源。对于员工而言,既希望工作节奏适宜,又希望职业生涯有所发展。

出于人性化考虑,呼叫中心对孕期、哺乳期员工的管理通常相对宽松。但长期运营发现,孕期、哺乳期员工容易出现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消极怠工的情况。对于企业而言,造成人力成本浪费、人才流失;对于员工而言,造成职业归属感缺失,最终导致职业发展受阻甚至离职。因此,研究如何做好差异化管理,让孕期、哺乳期员工也在岗位上适度工作,发挥自己的能力,对工作认可,顺利过渡特殊时期是管理者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员工对工作的认可程度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工作的贡献度,二是员工离职情况。因员工离职情况涉及因素相对较多,且通常对工作贡献度高的员工不离职为大概率事件,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工作的贡献度来衡量员工对工作的认可度。

针对呼叫中心的工作性质,以个人话务贡献系数作为衡量员工贡献度的指标,计算方法为:

注:公式中话务人员是指长期从事话务接听工作,并剔除长期病假、出组、离职等特殊情况的人员。

因此,如果将孕期、哺乳期员工定义为M群体,她们的人均话务贡献系数可以表示为:

目前,该部门孕期、哺乳期员工分散在各话务班组中,按照每月排班表时间上下班。根据《劳动法》,对怀孕七个月以上或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的女职工,不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因孕期、哺乳期员工在组内属于特殊照顾员工,班长不会做过多管控。久而久之,员工对自身的要求也逐渐降低。

今年第一季度M群体月度话务贡献系数处于31%-38%之间,季度平均话务贡献系数为34.06%。也就是说一个孕期或哺乳期妈妈的话务贡献量是普通员工的34.06%。按照第一季度数据,每月法定工作日数按照21.75天计算,孕期、哺乳期员工每月平均请假天数5.95天,每名孕期、哺乳期员工日接听量为37.62通。从出勤率及日接听量两方面进行提升,如可将平均请假天数控制在4天,日接听量提升至70通,则M群体月人均接听量为(21.75-5)*70通,即1242.50通。普通话务人员月人均接听数量为1919通。则孕期、哺乳期员工的月人均话务贡献系数可达到1242.50/1918.79=64.75%。故将孕期、哺乳期员工的人均话务贡献系数目标定为65%。

二、原因分析

造成此类员工贡献系数较低的两个主要症结是出勤率低和在岗时间“磨洋工”,利用关联图进行末端原因分析,并针对末端原因逐一确认,梳理出以下要因:

(1)无针对性班次。通过核查部门排班方案,排班过程虽然征集部门员工的意见,但因孕期、哺乳期员工比例较少且较为分散,无法全部满足要求。通过核对考勤记录发现孕妇、哺乳期员工在晚班、夜班的请假率最高,因未考虑组内是否有特殊人员,孕妇、哺乳期员工排班跟随班组。同时,个别班次存在日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的情况,尤其在话务繁忙时,怀孕7个月前的孕妇可能存在夜班班次。

(2)工作量目标设置不合理。经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员工普遍反映受身体因素影响,话务量水平达不到普通话务人员水平。孕期、哺乳期员工话务标准同普通话务员要求一致,未适时调整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造成员工工作信心下降,积极性受挫。因此,出现“磨洋工”的情况。

(3)缺少激励措施。通过对现行奖励制度的梳理,发现针对孕期、哺乳期员工未设立专项奖励。同时,孕期、哺乳期90%员工了解公司奖励方案和规则,但通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孕期、哺乳期员工大部分对工资的在意程度较低,同时,因与普通话务人员工作衡量标准一致,很难争先,根据以往经历,孕期、哺乳期员工无获奖人员,造成此类员工无有效激励措施。

(4)直接管理者不了解员工需求。班长作为一线员工直接管理者,是调动组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纽带之一。但大部分男性或未有相关生育经历的女性班长,不了解孕期、哺乳期员工的身体状况及特殊需求,班组出现孕期、哺乳期员工时,未对员工班组进行调整,造成组内沟通不畅通,不理解。

(5)缺乏职业引导。通过对部门孕期、哺乳期员工进行访谈,围绕短期与长期职业规划、平衡工作与家庭的方法、部门优秀妈妈员工案例等问题展开交流,员工反馈怀孕后心态不能及时调整,未得到相关辅导,对于个人职业发展未有明确规划。

三、解决措施

(1)集中管理,新增针对性班次。一是成立妈咪班,将所有孕期、哺乳期员工集中,统一管理。员工怀孕后至哺乳期结束前均在该班组中。二是将妈咪班上班时间定为常白班次(上班时间:周一到周五8:30-17:30),期间孕期员工可申请休息,哺乳期员工可申请吸奶。三是建立“三不”规则,明确妈咪班不强制参与话务应急、不参与加班、不强控离席。

(2)设定合理工作量目标。一是按照65%的话务贡献系数目标,根据次日预测话务量、接听率要求、预测出勤人数进行任务量测算。设工作量目标为x,预测普通话务员出勤人数为A,妈咪班人数为B,次日预测话务量为C,接听率要求为D,则x由(公式3)解出。

二是工作任务日结清。不同于普通话務员工,孕期、哺乳期员工实行“优先完成优先下班” 的管控方式,因此,真正的下班时间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而定。为激励员工顺利完成当日工作量目标,日工作量目标最好控制在比下班时间提前1个小时左右能够完成(目标过高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目标过低达不到提高话务贡献系数的目的),结合孕期、哺乳期员工每日工作期间需休息、吸奶的频次和时间(上下午各45分钟)以及平均小时接听能力(18通/小时),应将x控制在60至100之间。因此,需根据(公式4)予以调整。

(3)设立针对性奖项(荣誉称号、绩效奖励)。增设评选“最勤妈妈”奖项。以话务量、服务满意率、出勤情况为主要评分点,以月为周期评选“最勤妈妈”,评选结果在公告板予以公示,并在绩效成绩上给予积分奖励。

(4)建立孕期、哺乳期员工班长选拔机制。优化妈咪班班长选拔条件,在原有的部门班长人员选拔条件基础上,增加必须为女性员工,已育员工优先,以及岗前必须通过孕期、哺乳期知识考试的必要条件。

(5)激发女性员工职业归属感。一是做好有效宣传。通过“榜样”主题演讲,标榜优秀女员工。以优秀孕妈妈员工事迹为原型,拍摄部门微电影,并在立屏、公众号进行宣传展示。二是讲解职业通道。班长对孕期、哺乳期“新成员”讲解职业晋升通道,并分享周边职场妈妈优秀案例。三是开展经验分享会。以周为单位,围绕工作技巧、育儿知识、对部门的建议等内容探讨,力图平衡女性员工工作、生活的天平。

四、有效成果

(1)通过成立妈咪班组后,实现统一安排适合孕期、哺乳期员工的常白班次,舒适度得到改善;通过“三不”规则打消员工顾虑,员工出勤率得到提高。

(2)通过修订工作任务目标,同时抓住了孕期、哺乳期员工最在乎的因素——尽早下班休息或哺乳,员工频繁休息、经常以吸奶为由的偷懒情况得到很大改善,甚至有不少员工提前上岗,尽早完成当日工作量,工时利用率由原来的35%提升至81%。

(3)通过建立专项奖励,让孕期、哺乳期员工也有了展示的机会,并形成良性竞争环境,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认可度。

(4)成立妈咪班组后,将班长人选不合适的问题降低了难度,只需确定一名合适人员担任妈咪班班长,进行统一管理。增加特殊要求后,选拔的班长能够根据组员的休息及吸奶申请进行合理审批,并给予关心、照顾,营造班组友爱氛围。

(5)通过有效宣传和日常辅导,进一步激发了女性员工的事业心和职业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时期女性员工平衡工作、生活的困扰。

(6)孕期、哺乳期员工工作贡献度从34.06%提升到76.74%,从原来可完成普通话务员1/3左右的工作量,目前已经提升到了2/3。

五、结语

针对特殊人群,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呼叫中心和员工本身都有极大的意义。本文为提升女性员工对工作的认可度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曾月征,方勤敏.浅析知识性员工的团队管理开发研究[J].2009(4):189-207.

[2]孙宗虎.弗布克管理系列员工关系管理实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王华.中国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与绩效管理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4]许学军,代瑜,李永.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实务[M].上海财经大学,2006.

[5]卫旭华,刘咏梅,车小玲.关系冲突管理:团队效能感和团队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J].系统管理学报,2015(1).

[6]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M].人类激励理论[M].1943.

[7]李太林.绩效核能[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猜你喜欢
客户服务
从常见的客户服务问题出发 来看看学员们的解决之道
涵盖技术、市场需求以及客户服务 ISE 2018面面观
电力企业客户服务营销域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架构与设计
关于加强农村卷烟零售户服务的研究与思考
以客户为导向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研究
“互联网+”高速公路客户服务话务平台研究
供电客户服务体系管理框架研究初探
疯狂的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