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历史的现场

2019-11-25 16:54张峻明
美术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现场感

张峻明

【摘要】孟泰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战线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尤其是亲手建立的“孟泰仓库”,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在画面中以“孟泰仓库”作为背景,把所有人物安排在仓库的高炉前,画面在构图上采取一种平视的、日常化的视角,来表现孟泰所生活、工作的年代,进行基于历史真实的现场感的营造。

【关键词】孟泰;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历史真实;现场感

此次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评审的《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老英雄”孟泰》(简称《孟泰》,下同),是我2017—2019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创研班的研修作品。在被文旅部和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录取之前,我已经有数次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实践经验,画过几件大的作品:《石窟艺术》(“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2年)、《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2017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型美术作品展”,2018年),并被中國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通过参加这些国家美术创作工程,我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主题内涵与视觉表达的关系上积累了一些绘画经验。

为什么选择画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人物——孟泰?这与我一直关注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三线建设”历史相关。从2005年画“兵工厂”系列开始,我对特定历史年代遗留下来的景物就特别有感触,它折射出的不仅是“物”的叙事痕迹,而且蕴含了“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这个“兵工厂”的主题我画了将近10年,画面主要凝聚在“景”和“物”的叙事表达上,一直没有出现“人”。2017年参加中央美院创研班,我就想将自己在“兵工厂”系列中隐隐约约想要传达的对“人”的历史关怀,通过特定的历史人物体现出来。孟泰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战线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尤其是亲手建立的“孟泰仓库”,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而将“人”作为画面主题立意的重点,对我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一、从“孟泰仓库”进行创作构思

对特定历史年代里“人”的关怀,是历史画特别注重的。构思《孟泰》时,我的情绪完全被拉回到那个年代,拉回到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上。在创作中讲清楚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精神状态,是我构思《孟泰》时的最初想法。

2018年初,那时候的鞍山正值零下20多度,我坐着北上的动车开始收集创作素材。此行我先是走访了孟泰的亲属,通过辽宁美协朋友的引荐,采访了孟泰的大女儿。她那饱含着对父亲深深敬重和怀念的叙述,把我带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当时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刚刚起步,孟泰凭着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几年间跑遍了鞍钢几十里厂区,把已经废旧的炼钢零件一点点捡回去,慢慢建成了全国闻名的“孟泰仓库”。我听了孟泰生前的这个故事,非常地感动。当时就构想以“孟泰仓库”作为画面的历史情境布局,后来作品里那些孟泰生前用的工具,包括作为创作参考用的历史照片,都是他大女儿提供的。

随着对人物形象做深入了解,我发现孟泰不仅仅是对他的家人,而且对五六十年代整个中国社会的中青年一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一种艰苦奋斗、忘我的、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主义精神,一直延续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某种程度上,是那个特定的年代造就了孟泰这一英雄人物;同时,他的精神也在那个时代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鼓舞和激励着那个年代每一个投身祖国建设的人,时至今日仍然鲜活。

通过这次走访,我对孟泰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在草图的深化过程中,我参加了创研班一系列专家会看、指导及相关讲座,从理论到实践充实了自己对历史画创作的理解与体会。比如,对历史画“当代性”的认识,就从原来的历史叙事范畴的认知,扩展到了科学的历史编述这一层面,在理论上体会到了文化气象与文化精神的同步共振,这有利于解决“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以及内省的创造力。思路清晰后,整个草图的修改就比较顺利了,主要是探寻和建构一种符合创作主题的叙事规则和情节。尤其在第三稿的深化过程中,范迪安院长、孙景波先生、丁一林先生、殷双喜先生和创研班的导师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对画面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孟泰仓库”),以及人物服饰、道具等关系的确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历史“在场感”的营造

在确定以“孟泰仓库”这一典型性的历史事件为创作切入点后,我在画面中是以“孟泰仓库”作为背景,把所有人物安排在仓库的高炉前。画面在构图上采取一种平视的、日常化的视角,来表现孟泰所生活、工作的年代。在鞍钢恢复生产的建设过程中,孟泰几乎都是跟工人在一起,即便是他后来评上了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也是如此。这是孟泰本人真实的生活轨迹。落实在创作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进行基于历史真实的现场感的营造?

我首先考虑的是在大的构思当中,所描绘的情节要放在什么时间段?我画的是夏天的清晨,四五点钟,天刚刚露出鱼肚白,鞍钢的工厂已经热火朝天地开工了。这是重构画面历史现场感的时间性因素。其次,是画面的冷暖关系,以及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关系。我刻意把画面的中、远景画的很远,跟近景人物拉得很开,使画面形成很强的纵深感。通过空间关系的营造,使观者对这段历史产生更丰富的思绪和想象。此外,为了表现新中国钢铁工业从初建到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在画面人群的最边上画了一个青年人,他好像刚刚参加工作不久,象征着钢铁工业的活力,以及一代一代钢铁工人前仆后继的精神。

从去年10月份开始,作品正式进入上大稿阶段。因为平时还要给学生上课,所以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阶段最重要的应该是进一步完善草图的不足,包括反复推敲人物造型、动态与背景的结构关系,而不应该匆忙敷色。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画面细节的推敲,以及叙事情节的整体关系中。比如,画面左侧两位工人看起来不协调,还有位于主体人物孟泰右侧的工人在动态上雷同等,这无疑影响到了画面的整体表现力。这使我在最后收尾阶段,做了大量的返工。整个制作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脑力、体力和笔力齐头并进的过程。为了准确把握大尺幅画面的色彩、空间关系,我在梯子上爬上爬下、远眺近观,画布上的反复涂改对自己的技艺是一种锤炼,而这个过程也非常难忘、珍贵。在反复调整的过程中,著名油画家詹建俊先生、全山石先生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

此外,草圖阶段的很多细节和叙事关系,只有到了放大稿阶段才能真正确立。记得在草图评审阶段,有的专家对孟泰身后的“高楼”(“孟泰仓库”)产生过质疑,认为不应该过于突出,它对主人翁的衬托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上正稿的时候,我发现画面人物和仓库本来就距离很近,如果有意画“虚”了,反而不够真实。为了加强画面的虚实关系,我在远景中融入了工厂的烟、清晨的雾气的表现,使画面具有一种鲜活感。

结语

长达两年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接近尾声,在《孟泰》已经顺利完成之际,我想的较多的问题是:这个时代,呼唤历史画的创作。而如何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除了个人情怀、时代使命外,还需要多方面的学识素养的填充。尽管《孟泰》已经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值得庆祝一下,但冷静下来后,仍然觉得画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身处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面临着图像泛滥、信息转瞬即逝,很多艺术家不会投入大把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历史画创作,因为怕别人说他“过时”。其实也是因为太难,它是对一个艺术家素养的全面考验。借用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不忘初心”,为了它,我义无反顾。

猜你喜欢
现场感
直接引语,让报道鲜活起来
现场短新闻写作技巧探析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浅析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由诗歌的“现场感”生发开去
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过去、现在和将来①
浅谈电视新闻中的现场报道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釆编探究
现场感:生发课堂魔力的一种可能
浅论电视新闻特写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