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一九八二年二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kuí)教授也在生前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据我所知,遗嘱捐赠肾脏、眼球,以至于躯体,或以利他人,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于舍己为群,献身祖国具有怎样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风格,从这样的事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
一九八七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人体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
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眸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骷髅的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长街寂寂,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它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士报之”。
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气力,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
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愛!
一张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之前默默礼拜!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2期)
各抒己见
老师:秦牧的《哲人的爱》讲述了以沈福彭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着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大家对这篇文章虚实结合的手法是怎么看待的?有哪些想法?
王亦柔:这篇文章的“哲人”是指沈福彭教授,他是一位医学教授,文章在实写他生前鞠躬尽瘁,死后还要献出自己的遗体作教学之用外,还穿插了许多并非“哲人”本身的事情,于“虚”处着笔,虚实结合展现人物的光辉品格。
洪豪杰:还有结尾写到“我”在街上盘桓,然后想象沈福彭教授的身影,思考良久,才写出了《献辞》。这里也是一处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宋佩瑶:不仅结尾部分,还有开头部分。作者一开始就回忆了几年前读过的消息,这是一个回忆,属于虚写,与下文的实写交相辉映。
老师:看来大家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从文中找到了几处虚实结合的例子,我们在学会赏析这种手法的同时,也要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宋研:以前我们只会分析诗歌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但在现代文中分析的很少的。现在看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我们在写人物时,可以加入一些回忆性的片段,和自己当下的感受联系在一起,文章的深意会更加突出。
裘淑瑶:《哲人的爱》在写人物时,将沈福彭教授在医学方面的无私奉献展现了出来,从虚处着笔,让这份哲人的光辉更加耀眼。
老师: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虚实结合有了自己的见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学习借鉴的方法。老师相信,只要大家再多读、多体会,就一定能把虚实结合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同样形象生动。
有的放矢
1.写人物时,可以立足于人物的身份,从“虚”处着笔,多面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2.写景物时,可以“虚”“实”交相辉映,把景色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3.在叙事时,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在与过去相结合,或是将现在与传说典故相结合,定会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