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鲁迅两篇杂文写法上的异同

2019-11-25 03:27陈粉霞
成才之路 2019年28期
关键词:异同杂文鲁迅

陈粉霞

摘 要:《纪念刘和珍君》通过对烈士刘和珍君的沉痛悼念,痛斥了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政府的凶残本质。《为了忘却的纪念》通过对烈士履历的回忆,赞美他们的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精神。文章阐述两篇作品在记叙、议论、抒情方面的完美结合的共性写作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二者具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剖析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鲁迅;杂文;写作特点;异同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8-0079-02

一、前言

首先回顾一下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先看一下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刘和珍君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三一八惨案”遇难烈士,遇害时二十二岁。《记念刘和珍君》通过对烈士刘和珍的沉痛悼念,痛斥了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政府的凶残,揭露了诬蔑爱国民众“受人利用”的流言家的下劣;热情赞颂了中国妇女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英勇无畏、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革命精神;肯定了烈士牺牲的意义,启示人民要从斗争中汲取经验教训,鼓舞革命者“更愤然而前行”。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鲁迅先生通过对烈士履历的回忆,赞美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通过作者与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通过对烈士被捕遇难的回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暴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共产主义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文章结构严谨,笔法洒脱,记叙、议论、抒情结合有度,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1930年3月2日,“左联”(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是一个进步青年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是发起人之一,在“左联”成立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演说,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把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作为创作方针,坚持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此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来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另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关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的法西斯专制主义手段大肆“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1日,著名作家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反动派逮捕,2月7日五位作家被特务秘密枪杀于上海。国民党反动派把大批左联作家列入通缉名单,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但他毫不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作品,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滔天罪行。1933年2月7日,在五位烈士遇难两周年之际,鲁迅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二、两篇文章的异同分析

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是《纪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都具有的写作特点,但在具体运用上,又有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先说相同之处。两篇作品在记叙中都运用了不少重复的、相似的或上下照应的语句,表达出强烈的爱憎情感,并在适当之处借以抒怀。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非人间”的三次重复,表达了对旧世界的诅咒与痛恨。“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两次重复与“微笑着的和蔼的”三次重复,表达了对烈士深情的怀念与赞美。第六部分引用了陶潜的诗,既抒发了作者对烈士沉痛的哀悼,也暗示了烈士献身的深远影响。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两次提到书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而深感惋惜,以此来表达对敌人的轻蔑,对反革命文化围剿的痛恨。第四部分中写道: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第五部分也有类似的语句。这几句话上下照应、重复,既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高度赞扬与深沉的哀悼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坚韧的战斗精神。而《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那首诗既记叙了自己逃难的险境,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黑暗,又抒发了对战友的深切怀念,斥责了敌人的无耻和残暴,表现了自己不屈的战斗精神。两篇文章在艺术上集中地体现了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的特点。

再说相异之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大量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议论抒情。例如,在第五部分,文章先以简练的语言来具体地记叙了烈士遇难的事实,使敌人感到在铁证面前罪责难逃。然后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怒不可遏的情绪: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人类文明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些反语讽刺得一针见血,扣人心弦,犹如匕首,锐利无比。

《为了忘却的纪念》则主要把强烈的抒情与深刻的议论寄托于质朴平淡的记叙之中。例如第四部分中有这么一段: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这段话是写烈士遇难的,但与写刘和珍遇难那一段就不同。这里开头明写天气,暗喻社会,也渲染气氛。两个疑问句语浅情长,深深怀念。接着写传来噩耗,而在这剧烈的震荡中,作者只推出“原来如此”四个看来极其平淡的字,但这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和内涵浓缩出来的啊!它蕴藏着一团愤怒已极的烈火,却没有直接喷射出来。而这种灼人肌肤之热如地下岩浆,绝不亚于冲天烈焰。此文即使在比较集中地运用直抒胸臆手法的最末部分,也不像《纪念刘和珍君》的结尾那样,以慷慨激昂的话来正面号召战斗,而是用含蓄凝重的语言来启发读者思考,让人们自己去寻求真理,探索出路。

上述两个名篇同中有异的情况是怎样产生的呢?

首先,大家知道,内容决定形式,情感支配语言。这两篇都是追悼性文章,都是悼念被反动派残杀的战友或学生。这样,文中就必须记叙事实,抒发爱恨,议论是非。并且文章都是在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激时写的,因此记叙、抒情、议论往往水乳交融,同时出现于一个思维过程里。这就是决定两者都具有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

至于这种结合在具体运用上的差异,则主要与文章的写作时代背景有关。《记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当时正是北伐战争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时期,又是所写烈士刚刚殉难不久之际,正所谓“血色犹新群情激愤”,因此文章中直抒胸臆的议论抒情之笔较多,感情外露,议论尖刻,慷慨激昂,号召战斗之情溢于言表。相比较而言,《为了忘却的纪念》写于1933年,即土地革命时期,是反革命的軍事围剿与文化围剿最黑暗的年代,又是所写烈士殉难已过两年之后,作者深沉的悲痛与愤怒已压抑和酝酿了两年。因此,文章比较含蓄、深邃,火热的激情、刻骨的爱恨、锐利的揭露不是不存在,只是更多地寄寓于貌似平淡的记叙之中,颇有酒醇之味和绕梁之音,让读者去慢慢品尝,细细体会,体会那些味外之旨、弦外之音。而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无高低上下之分,二者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结束语

这两篇杂文既然有这么明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比较分析,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在简介写作背景之后,可让学生去对比阅读,认真地感受作者的用词和情感变化,深刻地挖掘每个词语和句子背后的深刻内涵。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就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动作者的作品,也必将能感动每一个读者,因为伟大作品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找到适合的教学角度,就能让学生有很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洪梅.《记念刘和珍君》的“流言”及“阴险论调”补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1).

[2]温煜.年青人的良师益友——《为了忘却的纪念》析[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3]胡久江.例谈鲁迅杂文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与赏析[J].语文建设,2018(30).

[4]李正浪.唤醒:让精神相遇真实发生——基于心灵成长的鲁迅经典杂文群文阅读路径之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8(25).

[5]张娟.异质空间视角下鲁迅杂文的文学性[J].新疆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2).

[6]王来迎,李强,付伟强.近十年鲁迅杂文艺术特质研究综述[J].德州学院学报,2007(03).

[7]陈剑锋.略论鲁迅杂文的曲笔艺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猜你喜欢
异同杂文鲁迅
画与理
鲁迅《自嘲》句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