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佳羽
摘 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生为本是数学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也是构建和谐、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想以及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以生为本;高效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9-0054-03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已经认识线段,能够初步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作为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和估算活动中去,为之后学习其他长度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经历认识厘米的活动过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但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抽象的思維能力,难以把握数学抽象概念,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为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厘米的实际感知。同时,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多种体验过程中主动学习,并灵活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与提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实践】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播放故事:羊村正在举办羊羊运动会,村长派喜羊羊参加跳远比赛,懒羊羊和暖羊羊是比赛的裁判。比赛开始了,喜羊羊使出全力跳了出去,它的成绩是多少呢?懒羊羊量出有8脚长,而暖羊羊量出有6脚长。喜羊羊纳闷了,同样都是测量他的成绩,为什么两位裁判量出的数值不相同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原因吗?生:他们的脚大小不一样。继续播放故事:原来懒羊羊的脚小,而暖羊羊的脚大。脚的大小不同,量出的结果就不相同了。小朋友们,你们猜对了吗?师: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知道测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方便交流,在测量物体长度时,我们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长度单位,它就是1厘米。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抛出“同样量喜羊羊的跳远成绩,为什么两位裁判量的数值不相同”这一问题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大胆猜测两位裁判的脚的大小,并通过验证体会到“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从而自然产生统一度量标准的迫切需求,感受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认识1厘米,建立表象
1.认识1厘米
提问:关于“厘米”,你想知道什么?
师:1厘米有多长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们从学具盒中拿出来,它的长度就是1cm。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交个朋友。示范:跟老师一起来,像老师一样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小棒的两端,看看1厘米有多长。难度升级,手指不动,拿走小棒,再来看看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的长度了吗?师: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现在你还能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吗?
2.联系生活,寻找1厘米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先看一看、找一找,不确定的可以拿小棒比一比,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生: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彩带的宽大约是1厘米,骰子的一条棱大约是1厘米……师:再看看我们的手指上有没有1厘米呀,伸出食指找一找。师:食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看来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1厘米就在我们身边。
3.建立长度观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长度很小)师:所以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形成表象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揭示课题“认识厘米”之后,教师抓住学生想探究“1厘米有多长”的心理,借助1厘米小棒模型,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用手比画——闭眼想象——身边寻找”等多样的操作和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1厘米表象的认知,逐步建立正确而清晰的长度概念。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效积累感性经验,同时,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和价值,为构建相关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构造直尺,深化认知
1.用1厘米测量
师:刚才我们知道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那么橡皮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呢?小组合作,借助1厘米小棒摆一摆、量一量。(小组活动)交流反馈:沿着橡皮的长大约可以摆4根小棒,4个1厘米就是4厘米,所以橡皮的长度大约是4厘米。师:大家量的结果一样吗?看来统一了标准,每个人就能量出相同的结果。师:你还能用小棒量出彩带的长吗?小棒不够多怎么办?生:每量出1厘米可以在彩带上做记号。学生动手操作、交流:量出正好有9个1厘米,所以彩带长9厘米。师:想一想,如果用这样的1厘米小棒量讲台的长度,你们感觉怎么样?生:很麻烦,需要很多小棒或者要量很多次。师:所以,聪明的人们想到把很多个1厘米连起来,瞧!这样就变成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PPT演示尺子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形成1厘米的表象后,教师设计了用1厘米的小棒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再次体会到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初步知道有几个1厘米,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尺已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尺是用来测量的工具,但对尺的形成和测量方法并不熟悉。因此,通过实际测量活动的体验,学生能够主动发现用1厘米小棒测量物体长度比较麻烦,成功激起创造统一、便捷的测量工具的需求。借助课件以接小棒的形式形象演绎尺的生成过程,可帮助学生体会其结构的合理性和出现的价值。】
2.构造直尺
师:来看我们创造的这把尺,和我们自己的直尺相比,尺上面少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介绍)。(1)刻度线。(2)数。(3)厘米。
师:有的直尺长,有的直尺短,所以数字有的多,有的少,但都是从几开始的?生:从0开始的。师:这个刻度0表示什么意思?生:从这儿开始量。师:是的,0表示起点,所以测量长度时一般从刻度0开始测量。此外,为了防止直尺磨损,0刻度线之前都会空出一段距离。看看你的直尺是这样的吗?
师: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外,直尺上还藏着两个小小的字母——cm。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所以1厘米还可以写成1 cm。
【在学生初步创造出“尺”的雏形后,引導学生和手边的直尺进行比较,挖掘直尺上的数学信息,深入了解直尺的构成及构成要素的内在含义。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突出“0”在尺上的起点作用,为下面测量长度做好准备。】
3.在尺上找1厘米
师:了解了直尺的奥秘,想一想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指出:直尺上找1厘米就是看刻度,如刻度3到刻度4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1)找2厘米。指出:只要在尺上找出2个1厘米,长度就是2厘米。
(2)找3厘米。说明:只要找到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
(3)找几厘米。师:5厘米、10厘米各有多长?先在自己的直尺上找一找、指一指。
师:再来考考你,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的长度是3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8呢?那你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6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说明: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有了之前对直尺的清晰认识和用小棒测量长度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够顺利地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和几厘米,感悟到“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以及“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进一步深化对厘米的认识。同时通过观察和推理,引导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感悟从刻度0这个起点算长度比较方便,为下面用尺量物体的长度和画出相应长度的线段提供方法,奠定基础。】
四、测量及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量一量
(1)出示蜡笔、线段测量图。师:分别说说蜡笔和线段长多少厘米。再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指出:测量时先要把尺放平,然后要把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右端对准刻度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2)想想做做第5题。辨析:这样量的小朋友,他的量法对吗?为什么是错的?投影学生量法,说说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指出:看来测量边的长度时要灵活使用直尺,使尺与测量的边方向相同,文字方向也要和边的方向相同。
(3)熟悉测量儿歌。
(4)想想做做第2题。交流:你是怎么解决的?生1:量出红色线段长9厘米,蓝色线段长6厘米。再用9-6=3,算出红色线段比蓝色线段长3厘米。生2:直接量红线段比蓝线段多出的部分。
(5)想想做做第6题。交流:生1:用数一数的办法可以数出线段里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生2:用线段右端所对应的刻度减去左端对应的刻度,就能直接算出线段的长度。
2.画一画
(1)画4厘米长的线段。生板前演示,再介绍电脑老师的画法。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规定长度的线段是认识厘米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放手让学生看、量、说、比、算,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此外,教师将教材部分练习进行顺序重组,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估一估
(1)想想做做第3题。师:量一量下面两条线段各是多长?你有什么发现?生:无法量出两条线段的具体长度,但知道红色线段比8厘米长一些,蓝色线段比8厘米短一些。师:像这样两条线段都接近8厘米,我们就说它们“大约”都是8厘米。
(2)想想做做第4题。师:下面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估一估老师手掌的宽大约有几厘米?生先估计,再用尺测量,比对结果。师:你们的手掌宽大约有几厘米?一拃长有几厘米?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师:当我们要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时,也可以借助我们身体上的尺子,如手掌宽、一拃长、 食指长等,以提高估计的准确性。
【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大约”的含义,引导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估量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对实际长度的量感和估计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是谁?关于厘米,你知道了哪些新知识?提问:如果要知道教室的长度、学校操场的长度,用直尺量还合适吗?用厘米作单位还方便吗?师:看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需要有新的长度单位。是谁呢?我们下一节数学课再来研究。
【课堂总结部分,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强化和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另一方面,注意课堂的拓展延伸,抛出“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和操场的长还方便吗”的问题,让学生自然产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学思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生为本,为学而教,就是构建和谐、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才能使每个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想以及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
因此,在“认识厘米”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化“被动”为“主动”,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用”的教学思路,安排有层次的环节,促进新知生成。首先,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过抛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会学习统一的度量单位——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自觉、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解决学生提出的“1厘米有多长”的问题,在多样的体验活动中建构1厘米的长度表象,并在此基础上以“用1厘米小棒量讲台的长度”的问题再次引发新的冲突,使学生知道测量工具——尺出现的价值,然后通过构造直尺、在直尺上找几厘米、用直尺量长度、画规定长度的线段等活动,促使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形成初步的测量意识和估计意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情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獻:
[1]王静.静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以生为本”[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
[2]孙志祥.以生为本,多措并举,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
[3]侯方婕.以生为本,打造高效数学课堂[J].江西教育,2018(21).
[4]刘畅.落实“以生为本”促进学生成长[J].小学教学研究,2018(02).
[5]石江.以生为本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刍探[J].成才之路,2017(25).
[6]赵建荣.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
[7]郭锦萍.以生为本,多元融合,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
[8]夏菲菲.“以生为本”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2).
[9]徐明.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