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峰
摘 要: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要培养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求是”精神,深入知识内部,才能把知识学“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时刻存疑,明辨对错;深入生活,验证是非;追本溯源,探究真伪。
关键词:高中政治;“求是”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求真
中图分类号:G631;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8-0016-02
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拂去心灵的迷雾,看到真实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求真去伪”能力的培养,这一点非常重要,几乎占据着主导地位。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无论是教学之道,还是学习之道,都囊括在这寥寥十六个字中。对于高中政治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追求“真知识”“真品格”,让学生“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国家、为社会服务。伪知识、伪学问、伪感悟、伪行动、伪面孔都要不得,必须秉持“求是”之精神,虚心学习,时刻存疑,明辨对错。要怀有一颗会思辨,懂探究,好钻研的心灵,能够真心实意地进入知识的内部,层层抽丝剥茧,验证“真身”。还要善于追本溯源,找尋知识的源头,以此求证真伪。本文对加强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求是”精神进行研究。
一、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时刻存疑,明辨对错
格罗夫说:“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唯一目的就是真理。”可以说,真正的科学更偏重于理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感性泛滥而对自身明辨能力的削弱。列宁说“政治是一门科学”,因此政治必然会带有科学的特点,以追求真理作为唯一的目的。政治课教师要以一种面对科学的严谨目光审视高中政治学科,秉持一种“求是”精神进行高中政治教学。要将这种“求是”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精神光芒的照耀下,时刻存疑,明辨对错。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信息日益复杂的今天,“求是”精神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促使学生“大海淘金”,在茫茫的知识海洋汲取精华,去除迷惑人眼的沙砾。
当然,“求是”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无形又抽象,难以进行准确评估。而“时刻存疑,明辨对错”也是教师写在教学方案中的句子,很难有一个评估标准。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途径就是将这些抽象的观点“折现”,从一个界面上看到自己在为秉持“求是”精神而努力,而且时刻存疑,明辨对错已经显现成效。只有看到事物一刻不停地在发展,才有信心将一种教学思路坚持到底。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拟出大量的判断题。在完成判断任务的同时,学生也会在无意识中形成一种时刻存疑,不轻易下定论的习惯,实现对自身思辨能力、求真去伪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这都是非常有益的。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之后,教师可为学生汇编判断题,让学生通过存疑、思考,明辨对错。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哲学源于人们的思想。”有些学生觉得哲学是一种思想层面的东西,所以必定也产生于人们的思想。有些学生存有疑问,“不去行动,不经过求证,产生的思想会是被称为‘现世的智慧的哲学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只有上升到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的思想才能被称为哲学。
二、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深入生活,验证是非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诚信是自然的法则,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法则”。自然界存在着千古不变的法则,于是人们会见到黄昏鸟歇,人类的“稼穑”也遵循四时的变换法则。自然几乎不会辜负人类,总以诚信的法则指引人的生活。而人类也秉持“求是”精神,对世界进行认真探索,层层“剥茧抽丝”,探求本质,验证真相。“神农尝百草”“徐霞客游历山川”等事例,都说明人类对“求是”精神的秉持,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究。而人类自己也在持之以恒地追求自我的认识,对整个“生态圈”其他人的认识,并深入其里,出乎其外,进行是非的验证。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找到最佳的途径,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囊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等领域的内容,但无论哪几种,统一归类,都是在言说人类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所以,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层层“剥茧抽丝”,探求知识的规律和本质,验证生活现象的是非,获得睿智的生活感悟,以期更好地应对生活。
以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一课中的“个人收入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这一知识不仅是以文字方式摆在书本上的经济生活规律,也是活灵活现反映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从大的方向来说,这种规律具有长期性,但从具体的方向来看,却因地域差异而表现得大同小异。因此,教师不能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顾地域特色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特点,进行照本宣科。要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围绕真实的生活,进行个人收入多种分配方式的观察、概括,通过“深入其里”,获得本质上的认识,然后再“出乎其外”,使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辩证认识意识,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看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追本溯源,探究真伪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源头不断有活水补充进来。池塘里的水清澈尚有原因,更不要说事物的因果循环。可以说,事物有事物的发生根源,要对其进行了解,就不得不追本溯源,找到其产生的源头,并通过了解其根源,探究其真伪。关于高中政治学科知识,我们常常会看到其中闪现着其他学科知识的灵魂,而这些知识有时候便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源头。为了探求政治学科知识的真伪,我们要善于追本溯源,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材料来佐证政治教材中出现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追本溯源,探究真伪。
以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中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为例,“世界观”问题虽然被安排到政治教材中,成为政治学科的一个内容,但其实“世界观”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属于哲学学科内容。哲学解决的是如何思考问题,而世界观,是对现实问题的观点与看法。为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每个人都有世界观吗?”“哲学就是世界观吗?”“具体科学之和等于哲学吗?”学生说出答案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追本溯源,从哲学的视角进入知识的内部,探究真伪。如对于“每个人都有世界观吗”这个问题,有学生从世界观的形成原因角度进行解释,肯定“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应用此观点观察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
陈平原教授说“开卷无益”,这是在对知识不进行分辨的语境下道出的观点。但是,拓展眼界、认识社会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为了使“开卷”有益,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秉持“求是”精神,时刻存疑,辨别知识的对错。要让学生深入生活,验证知识的是非,让学生学会追本溯源,探究知识的真伪。
参考文献:
[1]于晓伟.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渗透及策略选择[J].高考,2019(05).
[2]侯晓田.教育就是要解放心灵——再议“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J].陕西教育,2015(11).
[3]杨谋.高中哲学课应有“求真”“崇善”“尚美”的味道[J].中国教育学刊,2019(03).
[4]杨波,袁俊辉.再论“实事求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6).
[5]陈欣.坚守思想高地培育现代公民——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定位[J].江苏教育研究,2017(34).
[6]黄慧玲.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07).
[7]史璟.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8]王迎春,相伟.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资源的多元化采集[J].教学与管理,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