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
内容摘要:供应链组织的自我更新,以及在整合重构中达成的动态能力,是衡量现代企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学术界对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研究均基于既定的供应链结构和组织,其很少考虑供应链整合方式对动态能力的影响。鉴于此,文章立足于流通供应链整合框架下动态能力的表现及影响因素,以我国流通企業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结构模型的动态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模型的信度与效度。研究表明,流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包含关键物流能力、物流服务能力和边界跨越能力三个维度。实现流通供应链结构和价值的整合,必须实现供应链企业之间协同发展,并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动态能力提升机制。
关键词:供应链整合 动态能力 物流服务 边界跨越
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流通产业发展持续走向纵深,流通供应链组织结构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由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的静态企业能力观被逐渐打破,企业需不断更新其已具备的静态能力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学者们将研究焦点逐渐转移至企业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及面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代维·迪斯(David Teece)指出,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和竞争的核心范畴,同时,企业综合形成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决定了其供应链整体绩效和竞争能力。
相比于研究企业的动态能力,研究供应链层面动态能力的复杂性更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单一企业的框架和组织结构相对固化,可以将其动态能力直接视作为静态结构中的动态特征,而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存在着“四流”(资金链、商流、物流及信息流)的循环往复,供应链系统的动态特征使得相关研究的基础环境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将供应链整体视为单一竞争单位后,其动态能力对供应链整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企业供应链结构中存在问题将会导致企业竞争失败,因此供应链的整合方式深刻影响了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释放。本文立足于上述两方面问题,综合已有文献,对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构成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了流通企业供应链的最佳整合方式。
流通业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及量表开发
(一)流通业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
1.关键物流能力(KR)。陈思洁和宋远方(2016)认为,目前对企业供应链能力的研究都是基于既定的供应链结构而进行的,而基于外界环境变化和竞争需要,则必须研究供应链的动态能力。供应链动态能力的驱动因素、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基本构成、供应链动态能力的表现以及影响供应链动态能力的调节因素同时构成了供应链动态能力研究的基本脉络。其中,供应链的关键物流能力是决定供应链效率的核心要素,物流关键品质是供应链整合水平的综合反馈。周荣虎(2017)探讨了在高度动态与竞争的环境中供应链关键品质对厂商创新能力的影响,其研究证实,关键物流能力是实现厂商动态关联、促进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的论述,本文将关键物流能力作为流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首要能力并纳入观察。
2.物流服务能力(RS)。在流通供应链中,决定供应链最终效率的因素不局限于物流水平本身,其也受到物流服务能力的影响。当前供应链整合领域的学者对供应链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关系的观点并不一致。霍宝锋等(2016)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构建了供应链内部整合、外部整合、财务、运营和供应链绩效的理论模型。其研究证明,供应链整合方式将显著影响供应链发展的各项指标能力;许芳等(2015)聚焦于服务供应链动态能力,其认为供应链动态能力由环境感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3个维度构成;王海军(2018)以供应链动态能力为中介,构建了供应链复原能力、动态能力及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其研究认为,供应链复原能力的提升对供应链鲁棒性的增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供应链复原能力能够直接有效地增强供应链竞争力。物流服务能力是制约供应链整合高度的重要关联要素,也是本研究中的主要考察层次之一。
3.边界跨越能力(BC)。竞争全球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相对静态的模式转换为动态的超竞争,而动态竞争需要企业具有动态能力予以应对,超竞争条件则要求企业能够跨越已有的运营框架及产品边界,从而制造出更优质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张飞雁(2018)认为,企业有必要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来实现动态能力的提升。其研究认为,动态能力能够促进供应链协同创新,进而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提高整体的供应链绩效;刘伟(2016)构建了供应链动态能力观,其认为“能力提升”是实现知识资源由获取到重构的整个管理过程,由此表现出的实际运作行为即为企业的多元化运营。供应链的边界跨越能力为企业多元业务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其是形成流通供应链闭环的第三个要素。
(二)流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量表开发
根据上述流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分析,可以构建一个包含三个层次(关键物流能力、物流服务能力、边界跨越能力)的三维分析模型。具体而言,测度量表的开发包含如下步骤: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法中常用的“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对“供应链整合”及“企业动态能力”两个要点进行检索,从而去除一些仅考虑单一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之后采用“英-中-英”的无偏翻译框架对相关文献中的核心因素进行题项归纳,最终得到三个主要动态能力层次的关联内容;第二,借助企业咨询平台(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星”平台)对多家流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发放量表并进行深度访谈,进而形成问卷预调研;第三,对预调研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整理,剔除量表中调研数据出现严重偏差的题项,从而得出完善版本的量表。调查问卷总共涉及3个核心层次,包含21个完整题项,具体如表1所示。
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过程
(一)数据收集
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本次调查总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3.5%。在有效问卷样本分析中,注册地地点在长江经济带的企业占比49%,市值在一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62%,企业年限5年及以上的占比46%。样本中相关企业分布于流通供应链上下游,且均具备长期经营过程,具备较强的稳定性,能够有效用于本文的研究之中。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α值和组合信度CR分析各个变量的信度,并采用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反映变量的收敛效度,进而得出三个层次的分解因素的相关性质。由于理论模型本身的正确性需要证实,本文采用AMOS 21.0软件对总体数据进行了Bartleets球形检验,卡方值为1985.55(p<0.0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有效,KMO检验值为0.971(p<0.01)具备显著性,说明原始数据达到因子分析要求。其次,根据目标系数(T)值判断数据是否应该采用二阶模型进行分析,T值是一階模型与二阶模型卡方值的比值,T值接近1则说明该模型越适用于二阶模型,计算可得T值为0.914,故应采用二阶因子分析模型进行分析。之后本文执行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找出特征根大于1的题项,并采用最大方差法对题项进行了正交旋转,从而原问卷中KR-2,KR-5,RS-7,BC-5被删除。各个构面的标准化系数及因子系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三个因子的载荷值分别为0.886,0.805和0.844,均大于0.8;Cronbachα值分别为0.807,0.824和0.816,均大于0.8。这说明拥有3个维度的流通供应链动态能力具备良好的信度。三个构面的AVE值分别为0.727,0.764和0.781,超过0.5的标准值,其适配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效度分析同样采用了AMOS 21.0软件,结构方程建模过程分别验证了模型拟合度、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模型拟合度实证情况如表3所示。
拟合度分析中,=1.914<2.0,说明拟合度良好;RMSEA=0.071<0.08说明拟合度良好, FI、AGFI、NFI、IFI、CFI等拟合度指标值均在0.9以上,且均处于0.9-1的高效度区间。总体而言本研究的模型拟合度极高,拟合优度能够用于实践分析。关键物流能力、物流服务能力及边界跨越能力三个潜在变量均为一阶构面,通过SPSS 21.0对构面的区别效度进行检验,区别效度的实证情况如表4所示。对于区别效度而言,若各个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后大于潜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平方,则说明量表具备较好的区别效度。本文计算所得的方程萃取值AVE为0.79、0.84和0.74,显著大于题项之间的萃取效度(0.24、0.54、0.23),由此可见各个潜变量间的区别较为明确。
研究结论
文章采用“谷歌趋势”检索了影响流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相关因素,并构建了包含关键物流能力、物流服务能力及边界跨越能力三个层次的结构模型,之后以214份调查问卷为样本,对三个构面在供应链动态能力中的信息范畴进行了检索。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我国流通供应链整合关系中,关键物流能力、物流服务能力及边界跨越能力三者构成了供应链的总体动态能力。对此,提高供应链物流水平、强化物流服务及整合、发展多元化业务能够帮助供应链系统增强动态竞争条件下的适应性;第二,关键物流能力中,发货速度及配送服务作业两个能力项的统计影响并不显著,说明通过简单增加物流速度及配送速度,很难直接强化企业的物流能力。在物流服务能力中,分销覆盖能力的统计影响并不显著,说明企业应该强调流通服务质量,避免盲目扩大分销规模。边界跨越能力中,标准化能力项被舍弃,说明在多元业务发展中企业应考虑多元业务的多样性,而不仅只注重于设定统一标准。
参考文献:
1.陈思洁,宋远方.供应链动态能力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8)
2.王海军, 谭洁, 王天雨.供应链复原能力与供应链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J].管理评论,2018,30(11)
3.许芳, 田雨, 沈文.服务供应链动态能力、组织学习与合作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11)
4.霍宝锋,曹智,李丝雨,et al.供应链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的匹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36(2)
5.周荣虎.基于知识共享与动态能力的供应链关系品质创新力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2)
6.张飞雁.基于动态能力的供应链协同创新与绩效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