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本是“互联网”
——纪念《建筑模式语言》(中文版)问世30年

2019-11-25 08:58顾孟潮
重庆建筑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城镇语言建筑

顾孟潮

《建筑模式语言》这部巨著共1138页、96万字,内容十分丰富,对关心城镇规划、建筑设计与建造的人似乎具有手册般的价值。它以一系列崭新的观点描述着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应用的特征,同时力图提供一整套建筑模式语言可供选择的工作方法,借以逐步取代在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种种通行的观念和实践,颇有新意。

该书体现了将建筑学作为“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的环境建筑学观念,它促使人们的建筑观念发生一次历史的飞跃,并贡献给人类一套完整的建筑语言体系。通俗生动的语言,将这个体系表达得既完美又实用。任何一个想在规划设计建造管理上有所作为的人,都会从他的著作和实例中受到教益。作者从城镇、建筑、构造等三个方面描述了有关城镇、邻里、住宅、花园和房间的253个建筑模式语言,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造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实用操作性。建筑工作者可以借助该书的建筑模式语言所提供的思路与方法创造出高质量的新建筑和新城镇,从而建立起自己需要的建筑语言体系。

30多年前,读了1977年的《建筑模式语言》英文版后,为纪念做出如此重要贡献的作者Christopher Alexander诞辰50周年,笔者写了篇名为《当代杰出的建筑大师——亚历山大·克里斯托芬》的文章。30多年后,重读此巨著,更深切感受到《建筑模式语言》一书的理论与实用价值。近年来中国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笔者认为,此巨著对于近日启动的北京雄安新区和20个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实践,肯定会有所启示和借鉴,因此决定再次向各位推荐此书。

1 建筑本是“互联网”

自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召开以来,“互联网+”便成为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人们意识到提倡和发展“互联网+”是信息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此事意义深远、后劲很大。它将既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利器,也是建筑学科和行业健康、加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建筑界到底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加点什么?

笔者认为,建筑本是“互联网”,自然、社会、人生和科技任何一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几乎都将与建筑相关联。只要恢复建筑科学本身应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本质,就可以知道加什么或者不加什么。这里先展示值得经常研究和思考的两幅图:“建筑树”(图1)和“建筑模式语言网”。

图1 建筑树

正如网友 “北城剑客”2013年12月25日所言,互联网思维依然是他总结的“独孤九剑”,即九大思维(图2):一是用户思维;二是简约思维;三是极致思维;四是迭代思维;五是流量思维;六是社会化思维;七是大数据思维;八是平台思维;九是跨界思维——这是运用网络语言对互联网思维内容和过程的解读。

图1的建筑树明确表达了建筑之树要想健康成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必须深深植根于地理、地质、天气、宗教、社会、历史的土壤之中。建筑树概念要求我们把建筑看成互联网,必须联系着方方面面,这无疑是正确的。与后来不少专业人员把建筑内涵简化为“盖房子”或者再加上考虑建筑形式风格的观念相比,一百多年前人们已达到的认识,比“盖房子+风格”的概念要深刻和丰富得多。另外,建筑之树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建筑的社会性、历史性、公民性,不能把建筑看成仅仅属于建筑专业人员的事情。

图2 “互联网思维”的九大思维

建筑模式语言,是以亚历山大为首的专家群,积十年调查研究城市与建筑现状形成的科研成果。这体现在建筑工作中不正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形象和过程吗?它启示我们从事建筑事业特别需要“互联网思维”(图3)。这里的每一个语言模式都与其他语言模式紧密相连,它们共同完成、共同经历、共同体现了由城镇到建筑再到构造细节的思考、设计、建造完成的全过程。

图3 253个建筑模式语言关联图(顾孟潮据本文末参考文献[3]绘制 )

2 从事建筑事业特别需要“互联网思维”

我赞同恩格斯的观点,他认为,所谓精神是“思维的精神”,他称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我崇拜思维,思维是人最本质的特征。相对于学历(铜牌)、能力(银牌)、人缘(金牌),思维就是王牌。有了正确的思路才能引导你走上正确的起点,才有成功的可能。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来……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我要说,互联网能使人走出死角,互联网能让人伤口愈合,这乃是互联网思维最大的启示和思想功能。它是能让我们走出死角,治疗伤口、去除孤独的灵丹妙药。

国人为什么勤劳而难进步?为什么有秩序而不繁荣?互联网使我们找到答案,互联网让我们进入更精彩的世界,走近乔布斯听到他的忠告:求知若渴,虚怀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另类思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互联网让我找到失散的老朋友,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互联网让人学会爱什么?思考什么?怎么做人……互联网一下使人年轻几十岁!而且明白了“年轻”只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头脑中的一种意志;互联网真正地实现了“一天等于20年”的预言;人如果有了互联网这个“心中的无线电台”,则可以达到生活了几百年的境界。

有一位先生说,“人要成为U盘”——不要成为装进主机的硬盘,而是当U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他还比喻说,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在从金字塔变成仙人球。当下是一个仙人球时代,表面积很大,每一点都可以扎出一根刺……我感觉,“成为U盘扎出一根刺”这一思路就是互联网思维。

从事建筑事业何尝不是如此呢?

3 《建筑模式语言》是互联网思维的杰作

Christopher Alexander教授十年来全力以赴的主要著作是一套三本的系列丛书,即《建筑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建筑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俄勒冈试验》(The Oregon Experiment)。 第一本是他对理论的阐述,第二本是模式语言的条文,第三本是在俄勒冈大学校园运用他的理论加以实践的总结。

三本书的组合很有意思,本身就构成一个系统:即实践总结、技术知识、科学理论三个层次。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伟大和朴实之处。他所走的正是勤于实践、勤于思考提炼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的道路。因此该书内容丰富、充实,能有效地解决读者设计思路与建造的实践需要问题。

《建筑模式语言》难能可贵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是提供对问题的简单结论,而是提供了引领人进入思考建筑问题的253个思路——建筑模式语言单元,并且将这些建筑模式语言形成的背景和历史交待得清清楚楚,供你思考后选择采用。

从外到内分为三个圈——城镇圈、建筑圈和构造圈,这里作者从城镇宏观、建筑中观和构造微观三个层次,提示规划设计和建造者必须关注和把握的关键问题,如以第357—362页的小块公共用地的模式语言为例。

3.1 城镇规划层面需要考虑的模式语言

(1)公共用地;(2)游戏场所;(3)户外亭榭;(4)墓地;(5)池塘;(6)地方性运动场地;(7)冒险性游戏场地;(8)动物。

3.2 相应的建筑层面的模式语言

(1)两面采光;(2)建筑物边缘;(3)有阳光的地方;(4)背阴面;(5)有围合得来户外小空间;(6)临街窗户;(7)向街道的开敞;(8)回廊;(9)六英尺的阳台;(10)与大地紧密相连。

3.3 构造此层次的细节模式语言

(1)户外设座位置;(2)大门外的条凳;(3)可坐矮墙;(4)帆布顶棚;(5)高花台;(6)攀缘植物;(7)留缝的石铺地;(8)软质面砖或软质砖。

如果进一步细看这357—362页的文字叙述和实例,便会发现书中提示的重点内容指出:

没有公共用地,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继续存在。

公共用地有两种社会功能:(1)让居民感到心情舒畅;(2)可作为居民集会场所。

小块公共用地在住宅组团内的占地比例为25%。

这样从问题的定性、定量和结构的角度,给规划、设计、建造者一个大致的轮廓参照系。

如何使用这些建筑模式语言?

作者在前言部分(第21—25页)专门提示了8步走:(1)复制一份模式语言的总目录;(2)大略地浏览这份总目录,并将其中可能形成你设计所需要的模式标上小记号,选择你中意的模式;(3)读一下有关的模式;(4)目录表上记号多了一些;(5)不要包括你怀疑的某个模式;(6)把所需的模式标定;(7)加上你自己的语言材料(构想);(8)改动拟改动的模式成为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

作者在前言部分(第26页)无不自豪又充满信心地说,这是一个既可以用于写散文,也可以写诗的诗意盎然的模式语言。一旦你学会使用本语言,尽可能地应用到你的设计,它能使你的建筑造价尽量降低,同样也富有诗意。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建筑模式语言》一书堪称是互联网思维的杰作。它绝不是将城市规划建筑形式设计看作平面构图游戏的语言,其特点乃是:(1)由浅入深,引人入门、入胜境的生动立体的建筑语言;(2)经历了人居活动检验的有生命力的建筑语言;(3)见人见物见事件有生活基础的语言;(4)能启发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建造师、园林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设计思路的建筑语言种子;(5)超前的有互联网络思维特点的建筑模式语言。

4 《建筑模式语言》与中国建筑现实

城镇历史文化是形象的、给人直观印象与感受的文化。人们在漫长建设的历史年代里,不断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与自然环境长期磨合,为今天的城镇留下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环境遗产。我们只能“接着说”,不能“从零开始”,更不能“急于求成”。

但是,国内很多地方在很长时间内,特别是在城市化高速进程中,人们对历史已经形成的环境优美的城镇遗产,缺乏尊重和认识,任其遭受到自然与人为的灭顶之灾。

环境文化遗产保护是建筑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在保护城镇环境、建设城镇环境遗产的过程中须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应始终遵循的三个原则:保存、保护、发展。具体地说就是:(1)妥善保存城镇历史文化遗产;(2)科学保护城镇自然生态资源;(3)发展协调城镇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目前,保存和保护城镇历史文化是我国城镇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虽然,社会人的认识和需求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发展是硬道理,是终极目标,但是,保存和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展,保存和保护便失去存在的价值,没有保存和保护就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保证城镇传统文脉的延续,不能保证自然生态资源的平衡。因此,保存、保护、发展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又是缺一不可的。

《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和《建筑的永恒之道》这套书再次提醒我们:城镇的出现和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进程,城镇化不能急于求成。

该书253个模式语言就展示了这个进程。每一个较大的模式从较小一级的行为聚集而形成较大一级的一组模式,随后又逐渐成为人们和城镇所需要的更大的模式。因此,城镇的形成千万不能靠急就章,不能只依靠决策产生,不能仅靠图面就下结论,因为,城市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它像一棵树那样通过吸收多方面营养后才能逐渐长成,是经过千百万人参与,集聚了他们的智慧与实践的结晶。

《建筑模式语言》对于我们“保存、保护、发展建设”这个城市建筑科学发展链,落实相关方针政策(规划、设计、发展)有着现实参考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最后建议,为了加深对《建筑模式语言》一书的理解和运用,此丛书的第二本,即《建筑的永恒之道》也应当被列为必读的科学建筑理念的入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建筑模式语言的理解。

猜你喜欢
城镇语言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文化边城镇远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人口与就业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