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寨公共空间管理与更新研究
——以辽宁抚顺新宾赫图阿拉满族村为例

2019-11-25 08:58王欢侯兆铭李远平
重庆建筑 2019年11期
关键词:满族村寨老街

王欢,侯兆铭,李远平

(大连民族大学 建筑学院,辽宁大连 116650)

1 研究背景

满族村寨是具有满族特色的村庄、寨子,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其公共空间是满族村寨原住居民与外来游客进行公共交流和各种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本文研究对象赫图阿拉村(图1)是中国第一批被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满族村寨中极具代表性与研究价值,其赫图阿拉城景区是在原有部分遗址与村庄原址上新建与重修而成,后因发展旅游业将原有村寨迁址于新村,老村则为原住居民居所。本文分别对村内的四个公共空间区域新村、老村、赫图阿拉内城景区、赫图阿拉外城满族老街进行研究。

图1 赫图阿拉村公共空间研究区域划分简图

2 村寨居民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调研发现,赫图阿拉村内,因青壮年外出务工或陪学、青少年到城镇读书,村内中老年人口居多,调研对象93%为中老年人。团队一方面对活动于公共空间内的部分村民做简要口头问卷调查,另一方面采用全天观察法,在公共空间内定点定时段观察人流活动,探究该村内人们行为活动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我们把待观察的公共空间大体分为五类:

(1)入口空间:是全村的“门面担当”,是具有村寨特色的标志性空间;

(2)交通空间: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村寨公共空间中占比最多,是户与户之间联系的“基本桥梁”;

(3)公共活动场地:人员聚集最多的场所,也是体现风格特色的最佳场所;

(4)生态空间:最能体现村寨乡土文化气息的场所,风貌朴实,是村寨外观设计灵感的来源之一;

(5)公共建筑场所:体现建筑特色的最佳场所,易融入民族特色符号。

2.1 日常生活、生产生活中公共活动与村寨公共空间联系(频发类)

2.1.1 新村、老村公共空间使用情况分析(表1)

由表1可见,公共空间在上午与下午时段使用频率最高;村民最长停留的空间是交通空间;在空间中进行最多的活动是聊天、散步;因人流流向随意性较大,且在公共空间交往时持续时间较长,所以村民对公共活动场地内休憩设施需求较大,多数村民希望有更舒适的公共环境和更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

表1 村民日常生活与生产生活中村内公共空间不同时段内的使用情况

表2 新、老村公共空间内进行的特色文化活动与公共空间使用情况

表3 景区公共空间进行的特色文化活动与公共空间使用情况

2.2 特色文化生活中公共活动与村寨公共空间联系(偶发类)

2.2.1 新、老村内特色文化生活中公共活动与村寨公共空间联系(表2)

赫图阿拉村的特色文化活动大多属于偶发性公共活动,时间段相对明确,因此无需用表1分时段对比的方式来阐述表示。

由表2可知,公共活动场地中广场空间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炒大锅菜、晾晒满族特色食物、婚嫁仪礼活动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活动,占用公共空间的频率较高,均可体现质朴民俗;欻嘎拉哈在满族十分受欢迎,是村寨普及率比较高的体育活动。

2.2.2 景区进行的特色文化活动与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表3)

满族的特色活动多种多样、类别丰富,分为竞技类、军事宫廷类、游戏娱乐类、舞蹈表演类等,这些活动普遍具有表演性,可充分向外展示满族豪迈的特色风俗文化[1],是满族历史的沉淀。由表2、表3可知,无论在居住村还是在景区,保留下来且体现最多的是满族的舞蹈表演类活动,如秧歌、太平舞、蝴蝶舞、二贵摔跤等;游戏娱乐类活动,欻嘎拉哈、撞拐、打瓦等特色活动,正在逐渐淡出人们视线,这也是要做好公共空间内特色文化宣传的原因之一;骑射、跳马、摔跤、蹴球、冰嬉等都是满族大型传统特色竞技活动,但在调研过程中却极少见到这些类别的活动,仅是听村民口述回忆。一些满族特色文化活动正在被遗忘,或跟公共空间不够大,不足以施展、展示这些大型活动有关。如骑马射箭,需要占用野生场地较多,村内难有大片空地,而景区外城虽用地充裕,但可能出于对环境的保护或由于人力物力的缺失,未能开展。为了满族文化的延续,需要复苏或创造特色活动所需的空间,宣传与提示满族特色文化,唤醒人们对满族文化的持续传承。

表4 新村代表性公共空间现状细部问题与管理更新方向

3 村寨公共空间现状与管理更新方向的确定

3.1 赫图阿拉村公共空间现状细部问题与管理更新方向

管理与更新的总体目标一是维护体现历史人文、具有满族特色的公共空间,如景区内展览场所,遗迹遗址等;二是更新功能残缺、杂乱无章、欠缺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如村内广场、道路、公厕等。以下针对新村、老村和赫图阿拉城内、外景区五类公共空间进行现状细节问题分析,确定管理与更新方向,详见表4—表6。

图2 新村公共空间分布图

3.1.1 新村代表性公共空间现状与发展方向(表4、图2)

3.1.2 老村代表性公共空间现状与发展方向(表5、图3)

3.1.3 赫图阿拉城城内景区代表性公共空间现状与发展方向(表6、图4)

3.1.4 景区赫图阿拉城外满族老街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概述(图5—图7)

现状:满族老街目前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商户搬走,仅有一家杂货铺仍在营业。调研可知老街原是一处集餐饮、娱乐、住宿功能于一体,且满族氛围浓厚的场所,但目前部分商用房瓦片脱落、墙壁损毁,屋外张贴危房勿近警告,房屋与街上多堆放杂物。

3.2 赫图阿拉村现状问题与管理更新方向

3.2.1 总体现状

表5 老村代表性公共空间现状细部问题与管理更新方向

表6 赫图阿拉城城内景区代表性公共空间现状细部问题与管理更新方向

图3 老村公共空间分布图

图4 景区赫图阿拉城内公共空间分布图

图6 满族老街现存唯一店铺

图7 满族老街沿街公共空间现状

老村局部公共空间存在公共空间浪费、公共设施缺失等问题,但其绿化景观处理较自然;新村在公共空间建设方面比老村要完善许多,表现在公共设施较全、公共环境较好、选址佳、整体较有满族特色。新老村寨公共空间即使处于景区周边也并没有过度商业化,但存在村寨空心化问题,村中年轻劳动力流走,老龄化日渐明显,公共空间环境维护工作缺少劳动力和开阔的发展思维。

3.2.2 管理与更新方向

(1)功能完善与经济实用性方向(表7)

(2)外观美观与文化特色性方向(表8)

表7 公共空间功能完善管理与更新大方向

表8 公共空间外观管理与更新大方向

图8 满族窗柩装饰元素

4 公共空间管理与更新建议

4.1 针对老村公共空间满族风格不明显的问题

村寨环抱名胜古迹赫图阿拉城遗址,所以对村寨公共空间文化氛围营造的要求较高,但老村整体公共空间缺少满族风格。考虑到实际经济原因,可将翻新的陈旧设施加入满族符号,同时在老村公共空间内增加满族文化宣传品,促进满族文化传承。

4.2 针对季节性因素对公共空间利用率的影响

公共空间利用率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在生活方面:北方冬季寒冷,村民在寒冬较少使用室外公共空间,可通过改建方式,增加室内活动空间。例如可适当加建易拆卸类、可循环类室内活动中心,并随季节变换,灵活使用。该空间可兼做会议中心、文化中心,利于村民分享交流与活动,减少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在旅游业方面:冬季是旅游淡季,却恰好是该村满族特色见长的时期,若因季节因素导致公共空间阶段性荒废,或未将该村特有的满族活动展现出来就很可惜。为了在淡季也能吸引游客驻足,考虑增加可吸引游客留宿的公共空间,如夜市、满族小吃街、民俗风情体验馆等,让游客留宿,从而推动经济,降低季节性影响;或拓展新的旅游方向,如增设雪景小木屋、游玩体验项目(如雪橇)等室外活动,充分利用室外公共空间。

4.3 针对公共空间可达性差的问题(老街)

一些公共空间可达性低,导致利用率低,即使该空间再有魅力也会因地理位置偏僻而失去原有活性。针对老街的荒落,一方面加强偏僻公共空间路标提示、扩大其宣传范围;另一方面改善交通工具,可考虑在景区售票处至城外方向,试运营“观光助力单车”,缓解满族老街、历史文化长廊等较远景点类公共空间可达性不高的问题,改善因路程过长游客疲惫而导致老街客源较少现象,重启满族特色老街活力;另外在远途中,多开设特色休息空间或体验项目,供人们驻足休憩。

4.4 针对公共空间设施功能浪费的情况(入口空间危桥)

对闲置危桥进行翻新,将其改造成为满族民俗活动长桥。危桥占据村寨有利位置,距村口较近,易引起外来游客注意,若试将其布置与满族风情工艺展品结合,融入适当满族文化符号,增加公共空间的标识性和文化内涵[3],足以打造一特色景观线,这样既能恢复原有交通功能,又能增添景区外的满族标识性,一举两得。

4.5 针对公共空间功能混乱、界限不明的问题(老村)

为了公共空间的充分利用,要重新合理划分公共活动场地功能,改善老村现有广场(停车场)格局(图9),可以在平整的场地内通过铺装材质的变化来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尽可能顾全功能多样性。

图9 老村公共活动场地功能重新划分示意图

4.6 针对经济问题引起的公共空间活力丧失

经济与商业发展联动,缺少了商户,某些公共空间难以吸引人流,也因此活力流失。可以引入社会力量解决经济问题,需要村寨基层政府部门引入社会力量以募资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创造“村寨村民利益共同体”。

5 结语

满族村寨公共空间管理与更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村民与游客基本需求,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在深入调研过程中,本着“功能、经济与美观”的原则,客观地对满族村寨公共空间管理与更新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在使公共空间适用的基础上增添满族特色。

关于村寨的管理与更新还应注意:①管理与更新工作按公共空间发展潜力分批进行最佳;②产生积极行为造就活力空间、塑造特色空间、引导特色活动,即公共空间的充分利用;③辩证看待美观与实用关系,在花卉与庄稼何者更适合营造村寨景观环境上,则可分区试种植,观察影响,择优种植;④支持景区遗址类公共空间“留白”手法,并采用数字化技术还原,解决遗迹毁坏不能长期留存的问题,免去仿古建筑长期被维护的后顾之忧,延续文脉传承。

管理与更新的道路上新思考不断涌现,仍需探索,然而满族村寨公共空间的管理与更新是一个短期校验和长期维持的过程,需要多方力量配合才能打造出公共空间特色突出、民族文化浓郁、环境优美、民族关系融洽的满族特色村寨。

图表来源:

图2、图3、图4:由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2016级在读本科生王一诺编辑。

图8:按照《东北民居》第135页图3—图51绘制。

猜你喜欢
满族村寨老街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老街谣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无蚊村寨丁屋岭
老街(外二首)
村寨——海坪彝寨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