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丽春
仫佬族舞草龙的历史渊源及养生文化价值研究*
韦丽春
(河池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对仫佬族的舞草龙的历史渊源及体育养生文化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仫佬族舞草龙与传统舞龙的相同点是:都具有健身娱乐的功能、都宣传了地方特色文化、都体现了文化的交融性、都寄托了美好祝愿;不同点是:地域不同导致表现形式不同、舞草龙活动体现了我国独特的稻作文化、不同村寨具有不同的传承方式和民俗规约性;仫佬族舞草龙民俗养生活动的价值有:体现了民俗养生活动的深刻内涵、彰显了养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促进了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突出了历史养生文化的研究价值。
仫佬族;舞草龙;历史渊源;养生文化;价值研究
仫佬族的劳动人民在经过长期的社会活动以及与自然的对抗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了美好的家园。在仫佬族的历史进程中,多姿多彩的民俗体育养生活动充盈着仫佬族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仫佬族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的仫佬族民俗体育养生活动主要有舞草龙、抢花炮、打灰包、群龙争珠、抢粽粑等。
仫佬族舞草龙作为稻作文化的产物,源远流长、年代久远,但由于缺乏文字上的记载,以及对现有史料分析研究较少,所以有关舞草龙的形成时间很难从时间上进行界定。历史上罗城县迭经变迁,在唐、明、清时期与融水、柳州有着行政隶属的关系,民间文化交流频繁而广泛,舞草龙就是在明朝各地举行的庙会迎神活动中兴盛起来的,这些地区当时的龙文化底蕴深厚。到了清朝,舞草龙已经成为仫佬族民间节日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由此可见,仫佬族的舞草龙是形成于明清时期,并在那是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传统和规模。
关于舞草龙的形成还有一个传说。据说,罗城境内最早会舞龙的是东门乡的黄泥屯和小长安乡的地州屯。黄泥屯离县城比较近,舞的是布龙。而地州屯则离县城比较远,舞的是草龙,比较新奇。有一年,地州屯将草龙舞进了城,全城老少都出来放鞭炮祝贺。由于放的鞭炮很多,导致整条龙都烧焦了,最后只将一个龙嘴扛出城去,自此在当地群众中就流传着“地州龙舞嘴”的俗话。而草龙被烧掉的那一年雨水特别好,大家都将其归功于草龙被烧了,说草龙被烧后到了“海龙王”那里,所以给仫佬族人民带来了福音。[2]之后,每年春节舞完草龙之后村民们就会将草龙拿到河边去烧掉,把它送到“海龙王”那里,祈求“龙王”保佑一年的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仫佬族舞草龙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即“扎龙”、“舞龙”和“送龙”。在扎龙时,用竹木扎出龙的支架,以禾秆草作为龙身的主要材料,全部手工制成。先扎成一条长、宽适中的草帘,在草帘的最后部分翘起三个杈杈作为龙尾,而另一端要折叠成两个高高翘起的弯角,并在外面裱糊上一层加厚纸作为龙头,用竹篾制成直径约30厘米的球形作为龙珠。草龙也有大小之分,小的龙身一般分为7节,需要10~20人舞,大的龙身一般分为9节,需要30~40人舞。近些年,舞草龙活动得到了简化,草龙的长度也精减至5节,长约15米左右,舞龙人数通常只需要5个人,他们穿着仫佬族的民族服饰,其中一人持龙珠跟随“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节奏引龙起舞,锣鼓主要起点缀的作用,草龙随着锣鼓节奏完成一系列游弋、起伏、翻滚、腾越、缠绞、穿插等动作,还有陪舞者戴照面具,穿插助兴。
到了解放初期,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舞草龙的活动不得不停止,改革开放以后才又重新将其发展起来[3]。直到现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还保持着仫佬族人民舞草龙游村的习俗,并伴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到家家户户拜年,之后把草龙送到河边烧掉,将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龙的身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草龙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已经由最初的传统迷信活动变成了体现民族文化的体育活动项目。
2.1.1都具有健身娱乐的功能
仫佬族的舞草龙活动与传统的舞龙活动都是比较古老的原生态舞种,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众愿意参与其中。它们具有丰富的套路和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强,不仅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了寄托,同时还为人们带去了美的享受。舞龙的方式不仅使舞者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同时还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舞者在展演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来回奔跑游走、穿腾、翻滚、跳跃及敏捷躲闪,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可以改善身体机能,促进身心发展。在舞龙的过程中,由于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在长时间内承受一定强度的运动负荷,在这个过程中,舞者上下肢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以及舞者之间相互的默契配合就显得很重要,数个人需要一起去完成特定的动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各感受器官的功能,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锣鼓节奏和陪舞者是舞龙表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节奏的锣鼓声会让场面显得更加热闹,轰鸣的效果也会让整个表演过程高潮迭起,无论是舞龙的舞者还是观看表演的观众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2.1.2 都宣传了地方特色文化
从过往的历史中我们知道,无论是诞生于哪个时期的体育活动,如果不能够得不到民众的认可和推崇,这些体育项目的结果注定是消亡。舞草龙之所以能够得以保留和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倡导和群众的喜爱。近些年,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这使得类似于仫佬族舞草龙和传统舞龙等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加大了人民群众对其的认识与了解。人们通过走上节日文化提供的舞台相互交流和渗透,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中,增进相互的了解,建立相互依赖的情感。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还吸引了更多来自各个地方的乡亲们前来观看,随着媒体宣传力度的加强也吸引了国内外的朋友前来观光,极大地宣传了地方特色文化,展现出了一派融洽、和睦的民族风采。
2.1.3 都体现了文化的交融性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天开始,许多原始的体育活动都与艺术、舞蹈、音乐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不同的领域之间的文化形式是相互影响且相辅相成的。无论是仫佬族的舞草龙活动还是传统的舞龙运动,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们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被优化,其中渗透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思维、情感以及表达方式。这项民俗体育活动集武术、舞蹈、鼓乐于一体,与周边文化个性不断地交融,从而达到共生的状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规范着民族行为、表达着民族思维、体现着民族心理等,将文化的交融性体现地淋漓尽致。
2.1.4 都寄托了美好祝愿
舞草龙这一项古老的民俗体育活动在仫佬族地区流传已久。作为仫佬族凝聚精神和积淀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承载着仫佬山乡文明与和谐的脉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仫佬族早期社会形态的演进历程、文化意蕴、宗教情结等信息进行了诠释。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舞草龙活动的仪式感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了,但却不断被赋予新时代的功能,如健身、教育、娱乐等,这一点与传统的舞龙表演具有共通点。无论是仫佬族的舞草龙亦或是传统的舞龙都注重热闹和喜庆的氛围,都凸显了早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礼仪的文化烙印。每逢节庆,人们都会敲锣打鼓,用舞龙来助兴,以表达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2.2.1 地域不同导致表现形式不同
舞草龙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地域性的生产生活,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特色的草龙扎编工艺,其表现形式也会因为地域差异而导致不同。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进行说明:第一,安徽江南各县舞的草龙其龙头是用竹篾弯曲成形的,龙身是以三尺长的木棒和缠绕的稻草为原材料并以粗绳连接进行扎编的,外糊以白纸,在舞龙时把香火点燃,插满龙体,然后再穿街绕巷,往复穿舞,最终在众人的簇拥下将草龙送到村口的溪涧里进行焚烧。[4]第二,上海市郊区松江叶榭镇舞的草龙其龙骨全部是由竹篾扎成圆圈构成,由稻草作为龙衣,龙身共分为七节,全长约10米左右。[5]在进行舞龙求雨时,用萧代替龙珠,配有锣鼓节奏,并在草龙的周围跟随两条长约1米的小草龙,最后仅焚烧两条跟随的小龙;第三,环鄱阳湖地区湖口舞的草龙其龙身的骨架主要是以竹木作为支架并用布相连接,以稻草作为龙身的主要材料,在龙头里悬挂一盏花灯,舞龙时,配以锣鼓节奏,并以击鼓声引龙,鼓声响起,草龙就开始追逐五谷花灯;[6]第四,深圳市龙岗区南澳沿海水上居民舞的草龙其龙头是以箩筐制作,上面固定两个手电筒作为龙的眼睛,龙身是用绳子将剑草扎成一节一节的,龙尾是三叉型的,扎好后还要在龙身上插上香柱,[7]舞龙时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一路欢腾,最后到海边将草龙点燃;第五,安徽徽州许村中秋舞的草龙其龙头是用竹篾扎制而成,篾外用稻草包扎,龙骨则是由一根稻草编的粗草鞭制成,在龙骨外包扎稻草,龙身全长约30米,另外还要扎一个草球,用来引导草龙。[8]舞龙时,以鞭炮、锣鼓开道,绕全村一圈,每经过一户门前,人们就点一把香插在草龙身上,最后将所有的草龙放入河流,寓意将其放回大海。[9]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草龙其扎编原材料不尽相同,长度也不相同,在舞龙时的风俗习惯也各具特色。仫佬族舞的草龙是以稻草为原材料,将稻草扎编成草帘并辅以竹篾制成的。在舞龙时,有戴照面具的陪舞者伴随身边,起到助兴的作用,最终将草龙送到河边进行焚烧。
2.2.2 舞草龙活动体现了我国独特的稻作文化
舞草龙活动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广为盛行,虽然不同的地域导致了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体现了我国独特的稻作文化以及丰富的民间信仰[10]。仫佬族聚居地虽处于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山区,但其地肥水美,被称之为“大山里的鱼米之乡”。漫长的稻作农耕文化对仫佬族的衣食住行的种种风俗以及民族性格产生了深刻并且持久的影响,舞草龙这项民俗体育活动便是在适应文化生态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草龙充分体现了仫佬族以农业为主体的生活习惯,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独特的稻作文化。
2.2.3 不同村寨具有不同的传承方式和民俗规约性
仫佬族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导致仫佬族的舞草龙活动没有得到详细的文字记载,因此没有严格的传承记录,关于草龙的扎编技艺、技术套路等统统都是靠老一辈人的言传身教,从而导致舞草龙活动在不同的村寨体现出不同的传承方式和民俗规约。这种规约虽然没有明确的记录和规范,但却能够引导整个村庄的民众严格遵守这样的约定,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世代更替。这一些规范性约定围绕着祭祀时悦神、祈福的需要而进行,有着固定的民俗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保持仫佬族舞草龙活动的纯粹性,也有利于仫佬族文化的延续。所以,这些不同的民俗规约是支撑仫佬族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舞草龙这项民俗体育活动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已经成为仫佬族祖辈们为后世子孙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承载着几百年来仫佬族人民的文化记忆。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强调要回归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回真我。舞草龙是一项具有很强自发性和随意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因此它的传承和发展所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迫切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支持。首先,可以通过投入一定的经费建立传习馆,为继承者和习练者提供相对固定的排练场所;其次,作为最大传播源的学校体育,要充分发挥互动、推广的作用;最后,找准切入点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只有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传承才能保持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传承的活力。
仫佬族民俗体育养生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运动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因为仫佬族的民俗体育养生文化对于我国体育养生文化的研究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从仫佬族民俗活动的体育养生文化价值进行深入地探究。
站在民俗的立场上来看,仫佬族民俗体育养生活动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必然和群众的自发性和公众的认可接受程度是分不开的。凝聚力、沟通能力以及认可程度对于参与体育养生活动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体现了这个人的潜力和技能。仫佬族的民俗体育养生活动大多都是多人进行的,需要相互之间的配合与交流,只有彼此之间形成默契,才能更好地将这项体育养生活动进行下去。仫佬族的民俗体育养生活动大多是象征着团结的并且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生活安定的美好祝愿,常常在节日期间举办,充分体现了仫佬族民俗养生活动的人文价值,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俗养生活动的深刻内涵。
仫佬族传统民俗体育养生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对于培养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交流、培养审美情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仫佬族民俗体育养生活动各具特色,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成为了具有群体特性的民俗体育养生活动。仫佬族传统民俗体育养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言传身教。仫佬族本就没有自己的文字,加之体育养生文化注重的是动作技法的传习,因此言传身教是仫佬族传统民俗体育养生活动传承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对于部分动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养生活动;第二,激发兴趣。兴趣是发展与传承民俗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通过激发仫佬族人民对于民俗体育养生文化的兴趣可以从根本上加强民俗体育养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力度;第三,文化色彩。仫佬族的传统民俗体育养生活动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不论是从活动的仪式方面来讲,还是从体育项目的文化底蕴方面来讲,都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不仅有利于弘扬仫佬族传统民俗体育养生活动,还有利于彰显养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仫佬族民俗体育养生活动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经历着发展与改变,仫佬族民俗体育养生活动不仅体现了民族精神,还促进了民族交流。在如今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交流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仫佬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也逐渐被开发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对开发仫佬族的旅游产业、提高仫佬族的经济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样,仫佬族传统民俗体育养生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典型的仫佬族民族特色,目前仫佬族传统民俗体育已经被列入到经贸与商业表演[11],相关的体育道具销售也促进了仫佬族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周边经济。在仫佬族近年来的民族体育活动中,体育场地的广告被各大企业争相抢购,吉祥物等纪念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的品牌效应也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企业看来,传统民俗体育养生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企业的品牌和文化。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网络的灵活运用,以及通过广告等宣传手段来对传统民俗体育养生文化进行宣传,不仅可以提高仫佬族的民族知名度,还可以促进仫佬族经济水平。
仫佬族的民俗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是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传承之后发展而来的历史产物,每一项体育养生活动都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每一项体育养生活动都是对当时社会状况、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具有很强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科学价值。仫佬族传统民俗养生活动其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后人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可以通过对某一项或某几项体育养生活动的研究,来深入了解过去仫佬族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状况。这有利于我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了解,突出了仫佬族传统民俗体育养生活动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内涵的创新。
[1] 崔乐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58.
[2]《仫佬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仫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74-75.
[3]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编撰委员会.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16-18.
[5]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安徽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86-89.
[6]王宏刚.新时期的民间信仰[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36-41.
[7]邱梅珍,王俊奇.论鄱阳湖口“舞草龙”的体育形态[J].运动,2012(15):146-148.
[8]王卫宾.中国名城掌故丛书深圳掌故[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12-14.
[9]许骥著.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2-23.
[10]赵李娜.环境、信仰、文艺与生活:人地关系视野下的叶榭舞草龙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4,99(3):60-67.
[11]李康林.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0(5):107-108.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Cultural Value of Health Protection of Grass Dragon Dance of Mulao Ethnic Minority
WEI Lichun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546300, Guangxi, China)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XTY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XJA890002;河池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XJ2018GKQ006。
韦丽春(1965—),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与训练。